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好人没好报才是常态 ——读《史记·伯夷列传》 好人没好报才是常态 ——读《史记·伯夷列传》

导语:好人没有得到应得的?——读《史记·伯夷列传》。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我们中国人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况反而是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这个疑问,古人也有,司马迁在读书的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采薇图 关于古代圣贤的记录中,儒家的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关于尧舜禹等人谦让的记录都可以找到,但关于尧让天下给许由,商汤让位给卞随、务

好人没有得到应得的?——读《史记·伯夷列传》。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我们中国人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况反而是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这个疑问,古人也有,司马迁在读书的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采薇图 关于古代圣贤的记录中,儒家的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关于尧舜禹等人谦让的记录都可以找到,但关于尧让天下给许由,商汤让位给卞随、务光的事就没有记载了,只在诸子杂说里才有,同样的王位的谦让,为什么没有记录呢?孔子提到了伯夷叔齐,但也只有在《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里有他们的传记。他们是商汤时分封的诸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孤竹君死后,叔齐就想把位置给伯夷,伯夷说我不能违背父命,于是和叔齐一起逃走了。他们两人听说「 ”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对老人很好,于是决定去那里养老。结果走到半路,周文王去世了,周武王带兵讨伐纣王。这两个人拉住了周武王的马说,父亲死了不去下葬,是不孝,作为臣子讨伐君主,是不仁。周武王的手下准备杀死他们,周武王说这是两位仁义的人,于是放了他们。周建立后,两个人「 ”义不食周粟”,结果在首阳山饿死了,死前还写了一首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意思就是登上西山采薇吃,周武王是以暴臣易暴君,竟然认识不到错误。以前的圣人像神农之类的都不在了,我应该去哪里呢? 司马迁 司马迁听人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老天总是帮助好人的,但他看到这个故事就很有疑问:伯夷叔齐算是好人了吧?这么讲仁义的人饿死了!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颜回最好学,结果年纪轻轻就死了。这是老天帮助好人吗?盗跖是有名的恶人,残杀无辜,吃人肉,聚集着数千人横行天下,反而挺长寿。这是什么道理?不仅在古代,到了近世,品行不端,作奸犯科的人都活得轻松快乐,富贵长寿,办事公正,走正道的人反而灾祸不断。这就是天道吗? 对此儒家的解释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就是价值观不同。有些人把富贵看得很重,君子则重视名声,通过考验只能看出人的品质,举世污浊,才能看出人的品行高洁。但司马迁也看到了,这些人有名声,只是因为有圣人传颂,比如伯夷叔齐和颜回,都是因为孔子的赞颂大家才知道他们的名声,那些没见过孔子的人呢?一些穷乡僻壤里的贤人,又有谁能知道呢? 所以最后的选择就变成了: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好人,而且还不一定有好报的好人,好不好? 周武王 伯夷叔齐的故事有个很明显的矛盾,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儒家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两个思想决定了后世任何新王朝,一旦稳定后一定会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本朝主导思想。 这个矛盾就是:如果伯夷叔齐是对的,那么说明周武王伐纣就是不正当的,是错的,而周在儒家又代表着所有正统思想的来源,开创周朝的统治者都是德行兼备,可为天下表率的人。儒家说了,他们都是对的,理由如下: 第一,从伯夷叔齐角度看,臣子对君主必须死忠,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后世历史事件的评论来看,这种观点一直是主流,即使君主很废物,是个白痴,那也是君主,作为臣子,让你死你就得死,你可以以死进谏,但绝对不允许推翻君主自己来做,哪怕你再有能力,对民众特别好。这是让后世君主很满意的。那周武王怎么办?新朝的开国君主怎么办?别急,还有第二条。 第二,从周武王角度说,任何新朝的建立都是天命所归。所以周武王伐纣不是他想造反,是代天罚罪,代替老天讨伐纣王,他建立新朝代表着天命。到了后世,如果一个新朝建立起来,时间够久,儒家就能放心大胆地说,嗯,这是天命所归,还能帮新老板编一点出生时的奇异故事来证明不同于凡人;如果刚建立不久就被灭了,这个君主也没时间找儒家知识分子写什么东西,而后建立的稳定的新朝里,儒家士人就能说那个命短的朝代是妄称天命,实际天命在本朝。真是滑的很。 这两点可能才是儒家学说一直延续的主要原因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姜松 隋唐三大枪神是谁?第一名你肯定猜不到下一篇:天津罗马花园 寒!天津十大灵异事件,天津茶叶城有鬼把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