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若无相见 《若无相见 怎会相欠》:徐志摩最后一次结婚 陆小曼未能同葬

导语:“如果不见面,怎么会亏欠对方?”:徐志摩最后一次结婚,陆小曼却不能葬在一起。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陆小曼最终也未能实现和徐志摩葬在一起的愿望,她的灵前,唯有好友王亦令题的一副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 《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 你是我的先生,我爱,我的恩人, 你教给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 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 没有

“如果不见面,怎么会亏欠对方?”:徐志摩最后一次结婚,陆小曼却不能葬在一起。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陆小曼最终也未能实现和徐志摩葬在一起的愿望,她的灵前,唯有好友王亦令题的一副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 《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 你是我的先生,我爱,我的恩人, 你教给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 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 没有你我哪知道天是高,草是青? 与陆小曼相爱的日子,徐志摩诗情大发,最为多产。不管是从这首《翡冷翠的一夜》,还是《春的投生》、《一块晦色的路碑》、《雪花的快乐》中,都可以看出他因她也无赖、稚气了一回。千帆过尽,想必他也欢欣于寻得那个「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人。他甚至对她说:「 ”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于是乎,她催生了他的灵感,她是他所有创作的源泉。 陆小曼 徐志摩短暂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在百年后依然为世人津津乐道。 人们说他辜负了原配张幼仪,因为不管在时人还是后世眼里,这个女人一点儿也不差。是啊,出身名门的张幼仪,不同于当时那些遵从父母媒妁之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房小姐,人家不但性情温婉、长相端庄,还受过新式教育,为人知书达理呢!可是在徐志摩眼里,这格调依然不够,甚至一味嫌弃对方是「 ”乡下土包子”。不过嫌弃归嫌弃,他还是满足了父母抱孙子的愿望,只是在张幼仪生下幼子后,向她递出了离婚协议书。 徐志摩与张幼仪 离婚后的张幼仪很快就走出阴影,先是远赴德国学习德语,再进入裴斯泰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回国后任东吴大学的德语老师,又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甚至在上海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这个从封建旧式婚姻里走出来的女人,变得更加新派独立,活得风生水起,只是此时徐志摩早已作古,她却以义女的身分继续侍奉他的父母颐养天年。有人说这是爱情的力量吧,女强人张幼仪却说:「 ”因为我为他做了这么多事情,所以你们认定我是爱他的。可是这个问题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毕竟这一生从没对什么人说过『我爱你』。”从这里我们也许可以看出徐志摩不爱发妻的些许端倪——因为这是个不善风情的女人啊。 关于徐志摩的另外两个女人,人们制造了更多话题。其中最具争议的是:徐志摩究竟更爱谁?大多数的人说,徐志摩当然最爱林徽因,毕竟他是为了她,才和张幼仪离婚;也因为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他才会投入陆小曼的怀抱。而真相究竟如何?已随斯人作古。不过透过他与两位佳人的过往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待每一份感情,其实都是用了心的。 在伦敦大学初识林徽因,他便很快爱上这个符合他心中所有想像的女孩子:美丽、善良、单纯、浪漫、才情并茂。此时,24岁的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林徽因这个「 ”中国第一才女”年仅16 岁。面对徐志摩的疯狂追求,这位诗才少女也动了心,然而好景不常,随着父亲林长民游欧结束,林徽因不得不随父亲归国,而且是不告而别。徐志摩等到离婚回国后,才发现林徽因已到美国学建筑学,并与梁思成订了婚。徐志摩的内心肯定是悲凉的,他好不容易爱上一个人,甚至不惜顶着世俗眼光和家庭压力为她离了婚,最后他的一往情深和满心期待,却成了镜花水月。尽管此后多年,他和她依然有着似有似无的感情纠葛,但她最终并未成为他梦想中的「 ”灵魂伴侣”。 世人都说徐志摩爱上有夫之妇陆小曼,只是因为失意;可是我们读他后来的《爱眉小札》,又不得不承认,虽然陆小曼与林徽因风格迥异,但这个同样闪闪发光的女人,不是也符合徐志摩心中的「 ”女神”形象吗? 常州女子陆小曼,也许并非后世所盛传的交际花。出身名门的她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过目不忘,而且兴趣广泛,天文、地理、科学、戏曲无所不通,更是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再加上她美貌出众、生性洒脱,在北京念大学时被称为「 ”皇后”,这样一个奇特的女子,又怎能不让江南才子徐志摩心动呢? 据说两人相识于一场舞会。当时陆小曼的丈夫王赓,正是徐志摩的同学,因着这层关系,王赓自然是把娇妻引荐给了徐志摩,后者遂与陆小曼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此后,徐志摩更是经常出入王赓家,与陆小曼情投意合;再后来,就是女方为了他离婚等桥段。 总之,在1925年底,陆小曼终于和王赓离婚,转身投入情人徐志摩的怀抱。坠入爱河的两人不顾徐志摩家人的阻挠,并冲破来自世俗的偏见,勇敢的结合。两人婚礼的证婚人是梁启超,他当时的证婚词可算得上「 ”别具一格”——他说:「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误再误,自误误人……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梁启超这番声色俱厉里,包含着苦口婆心的成分。无论他是公然替这对新人敲响警钟,还是暗中宣泄对徐志摩纠缠他儿媳妇林徽因多年的愤懑,总之,他终归是对这场婚姻流露出了不满与不屑。 新婚后的陆小曼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回到徐志摩的家乡浙江海宁硖石镇,两人在此度过了一段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当然,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并不全然美好,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以及徐家人对陆小曼的不待见,使得这对夫妻经常为小事争吵不休。而陆小曼也是个骨子里追求新异的女子,和徐志摩在一起久了,难免就失去了最初的激情,越发变得娇慵、贪玩。例如她每天睡到午后才起床,接着洗完澡、吃完饭后,要么作画、写信,要么会客,晚上则多半跳舞、打牌、听戏。 徐志摩怜爱娇妻,便一味纵容着她;但陆小曼的这番行为,自然引起了徐申如的极度不满,进而宣布中断对他们的经济供给。为此,徐志摩只好当拼命三郎,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任教,工作完毕空闲时,就赶写诗文赚取稿费,以满足妻子的各种应酬需要。反观陆小曼倒是无所收敛,依然我行我素,在舞场、宴会、烟榻上流连。 1930年秋天,徐志摩索性辞去了教师职务,接受胡适的邀请,转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授。北上之前,他极力要求陆小曼随他一起,却遭到陆小曼拒绝,最后只好只身赴北平,夫妻两人开始了分居两地的生活。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风尘仆仆的从北京回到上海,想给妻子一个意外的惊喜,却看到妻子正慵懒的躺在烟榻上吸食鸦片。两人不可避免的大吵一架,徐志摩又一次劝陆小曼别再抽大烟了,要她随自己回北平去。陆小曼被惹怒了,顺手将烟枪扔过去,砸碎了徐志摩的眼镜,徐志摩当即拎起箱子就走——就是这场争吵,让陆小曼在经年后依然悔恨不已。 两天后,也就是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大明宫机场起飞赶往北京,欲参加林徽因20日下午在协和小礼堂的一场建筑学报告。飞机于当日上午10点钟抵达郑州时,徐志摩给陆小曼写了一封信,称头痛不想前往,而最后不知何故,他还是忍着身体的不适飞往北平。 下午2点钟左右,飞机失事坠毁,机上人员无一幸免。徐志摩时年36岁;据说他罹难后,人们在残骸中找到他的遗物,竟是陆小曼的一幅山水画长卷。由此可见,不管经历了再多纷争,抑或面对再多流言蜚语,他始终深爱着她。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彻头彻尾变了一个人 ——她不仅脱掉华裳,余生以素服行世,也不再出去交际,每天都要对着徐志摩的遗像为他献花;此外,她甚至戒鸦片并作画,只为成为徐志摩生前曾希望她成为的样子。 1965年4月3日,62岁的陆小曼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在经历了荣华富贵、生离死别,且受尽几多非议和谩骂之后,她已生无可恋。临终前,她嘱咐堂侄女陆宗麟,把梁启超为徐志摩写的一副长联,以及她自己的那幅山水画长卷,交给徐志摩的表妹夫陈从周先生,另外再把《徐志摩全集》纸稿交给徐志摩的堂嫂保管。做完这些事,一代名媛便香消玉殒。 陆小曼最终也未能实现和徐志摩葬在一起的愿望,她的灵前,唯有好友王亦令题的一副挽联:「 ”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世界十大凶犬 十大禁犬排行榜,魔鬼般的存在下一篇:瀚海阑干百丈冰 瀚海阑干百丈冰,三首古诗看尽千城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