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被国民党除名「 ”永不录用”的他 被国民党除名「 ”永不录用”的他 为第一颗原子弹装上了「 ”心脏”

导语:何,被国民党除名,再也没有录用,为第一颗原子弹装上了“心”。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图文由「 ”中国科学家”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 ”千古楷模,科苑笃耕喜获硕果累累;万世师表,杏坛放歌乐见桃李芬芳”,这是学生谢晓明对他最真切的怀念和追思。 「 ”他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几十年如一日、不倦地耕耘在科研第一线,切实为祖国建设作贡献,而深

何,被国民党除名,再也没有录用,为第一颗原子弹装上了“心”。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图文由「 ”中国科学家”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 ”千古楷模,科苑笃耕喜获硕果累累;万世师表,杏坛放歌乐见桃李芬芳”,这是学生谢晓明对他最真切的怀念和追思。 「 ”他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几十年如一日、不倦地耕耘在科研第一线,切实为祖国建设作贡献,而深受大家的尊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对他的高度评价。 他是吴自良,浙江浦江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吴自良 自立当自强,热血少年志 吴自良生于书香门第,但幼年丧父,由母亲兄姐抚养成人。名「 ”自良”,是父母希望他通过自强不息成为贤良方正之人。 受门第家风的影响,他从小在家接受私塾教育,并由此培养了远大的人生志向。以私塾先生讲授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格言为起点,开始了他的梦想探索与追求之路。 1926年,吴自良入浦江县立浦阳小学读书,后又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读初中。随着少年时期的学习,他开始接触到自然科学知识,天下种种新奇事物都激发了他去认识和了解的求知欲;同时他学会考虑起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并逐渐明白科学对家国富强的重要意义。 1932年,他进入杭州高级中学,不断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在这个时期,他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养成了良好的治学习惯。 高中校友录档案 1935年吴自良被天津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的矿冶系录取。在矿冶系学习一年后,恰逢「 ”航空救国”的热潮,大家普遍认识到航空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胸怀报效祖国的热忱之心,吴自良也凭着优异的成绩转入航空机械系。 1939年大学毕业后,他受学校推荐在云南雷允中央飞机制造厂设计科任设计员。当时,他主要的工作是根据图纸用购买来的原材料和零件装配战斗机和教练机。怀着极大的热情,他苦学专业知识、苦练英文能力,并虚心向厂里的美国工程师请教飞机制造中的各项技术。 但是事情的成败往往还需要依靠时势,他的航空救国之路遭遇太平洋战争,戛然而止。1942年后,日军大举进攻缅甸,地处西南的中央飞机制造厂遭到日本飞机的毁灭性轰炸。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国民党官员却利用工厂搬迁的机会大肆挥霍,他在现实下明白当时的体制注定会让自己的「 ”航空救国”之梦难圆。 艰难回国路,赤诚爱国心 受战乱影响,1943年,吴自良在当医生的大姐的资助下,自费赴美留学。 在留学之前,他曾有过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当时有关方面在组织航空厂的重建工作,通知他可以通过加入国民党重新开始他的航空救国大业。但是亲眼目睹过国民党腐败及恶行的他毫不犹豫地回绝前来通知他的人:「 ”宁死也不加入国民党!”。之后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就以「 ”逾期不报到”为由将他除名,并宣布永不录用。自此,他的航空梦完全断送。 吴自良青年时代 既然学航空不得,他只好寻本溯源,捡起了初入大学时报考的矿冶专业。由于平日表现优异,中央机器厂厂长推荐他到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学习冶金。 留学期间,他师从物理冶金学家C.S巴瑞特教授和物理学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教授,悉心钻研物理冶金学。 1948年,他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激动万分,面对新中国的召唤,毅然放弃在美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极具发展前途的工作,着手准备回国。 但受国际环境制约,他的回国之路历尽艰辛。在坚定的信念和不停的努力下,终于在1950年冬,他突破重重阻挠,离开美国,取道日本转途香港回国,并于1951年初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土,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冶金系教授。 甘做「 ”链条人”,科技兴家国 1956年,新中国处于建设用人之际,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远景规划的时候,国家部署了原子弹的研发任务。研制原子弹,是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抵御帝国主义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核讹诈、核垄断的有效途径。 研制原子弹,首先必须要有核材料,而核材料生产线最重要的就是它的「 ”心脏”——一种叫做「 ”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 ”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随着苏联专家的撤离,中国亟需自主研制这项技术。 「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决心,吴自良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会战之中。他担任了由上海冶金所及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第十研究室主任,主持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 ”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研制工作。 吴自良在做实验 条件困难,他们不退缩不抱怨,迎难而上,夜以继日地努力,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后,甲种分离膜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升起的那一刻,这位攻克它的功臣,在祖国的天空下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从此,中国开始拥有保家卫国、扞卫和平的核力量。 「 ”甲种分离膜”获奖证书 后来在病榻上的他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写就的回忆文章《‘链条人’日记》中这样说道:「 ”80岁以前,我是根‘链条’,被‘挂’上了多项任务。每项任务我都超额完成了,堪称是优质‘链条人’了!” 作为材料科学家,吴自良一直致力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所急需的关键实用材料的研制工作,以及有关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金属、半导体和氧化物超导体等各个方面。 40多年来,他和他所指导的研究集体,硕果累累,成绩卓着:50年代率先完成的苏联低合金钢40X 的代用品的研制,对建立中国自己的合金钢系统起了推动作用;60年代自力更生研制成分离铀同位素的核心部件甲种分离膜,打破了核垄断,为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提出和指导了大规模合成电路用硅材料品质因素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 天助自助者,严师出高徒 吴自良一生除了刻苦攻关完成国家的科研任务,还十分重视指导和培养年轻的科技人才。「 ”天助自助者”是他的座右铭,他也以这句话来教育他的学生。 吴自良院士题写人生格言:天助自助者 因为对学生论文的要求十分严格,注重成果创新和写作质量,反对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和低水平重复,更反对粗制滥造的文章,他被称为「 ”难发文章的大家”。但正是他的严要求,让他的学生终生受益。 他的学生,原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研究员张宏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暑假,他看到吴老师在家里穿着汗衫短裤,在电扇下挥汗为一位学生修改英文撰写的论文。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国外权威期刊上,引用率相当高,这与吴老师的重视和努力分不开。 吴自良在八十华诞及从事科研教育工作五十周年座谈会上 另一位学生,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谢晓明则说,1988年他将自己辛苦撰写的第一篇论文兴冲冲地交给吴自良后,吴自良召集参与这项工作的学生们,长达几个月一遍又一遍地讨论、核实、分析、修改。当时学生们还都暗自责怪老师太过认真、速度太慢,但将近十年后的一场国际会议上一位意大利同行对这篇文章高度认同和赞誉后,他才真正认识到那篇浸透吴先生心血的文章的分量。 吴自良一直告诉学生,只有自信地生活,并积极地行动,上天才会给你「 ”格外”的关照;如果受到挫折就放弃自己,上天也会放弃你。他始终秉承着「 ”自助者天助之”的信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攻坚克难,奋战在科研第一线。 2008年5月24日19时45分,吴自良在上海去世,享年91岁。同年,他被中科院研究生院授予「 ”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干惊天动地事,做纯粹科研人,他是新时代的我们铭感于内的标榜。 吴自良 材料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参考文献: 《聚焦|「 ”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为第一颗原子弹装上「 ”心脏”》,中国之声国防时空 《百年人生路|科学大家吴自良的光辉人生》,科学人生百年 《吴自良:科研路上的追梦人》,教育导报 《攻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心脏”》,中国科学报 本文图片来源中科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中国科普博览网、杭州高级中学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李忠禄 李忠禄 抗美援朝16军46师136团卫生营贵州江口人寻找战友四川雅安人李下一篇:安徽的灵璧县是历史文化名城吗 安徽的灵璧县是历史文化名城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