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中国各个民族文化有哪些 中国各个民族文化有哪些

导语: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中国民族文化文字资料有哪些?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满族的满族主要分布在东部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和回族,居第三位。满族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漠河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来发展成女真。辛亥革命后,满清改名为满清。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传统体育活动如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通常在节日期间举行。

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中国民族文化文字资料有哪些?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满族的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部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和回族,居第三位。

满族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漠河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来发展成女真。

辛亥革命后,满清改名为满清。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

传统体育活动如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通常在节日期间举行。

金奖节是满族的“国庆日”。

1989年10月,每年的12月3日被正式定为“金奖日”。

2.蒙古语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奇民族,过着“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此被称为“草原骄傲”。

每年7、8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人们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化娱乐会议。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心动魄的赛马、摔跤、令人钦佩的射箭、竞技象棋和迷人的歌舞,展示了草原民族的独特特征。

蒙古人视“9”为吉祥数字。

3.回族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

13世纪,大量穆斯林从西辽迁到黄河流域,与当地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通过通婚等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被称为大斋戒。

在伊斯兰历中,斋月每年从九月开始。

所有12岁以上的回族男性和9岁以上的女性都应该禁食。

解放后,国务院将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节日。

4.苗族

苗族有着悠久的音乐和舞蹈历史,采花、刺绣、织锦、蜡染和珠宝制作等工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

节日很多,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和吃饭有关的节日。苗族有许多节日,但不同地区的名称和方式不同。苗族的传统节日更重要,最盛大的是藏族节日。

5.藏族

藏语是汉语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叫“波”,住在这里的藏族人自称“波巴”。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美丽而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的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人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佛浴节等。

最大的传统藏族民间节日是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除夕之夜,人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戴着奇怪的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演奏音乐,追逐着一个盛大而隆重的“神跳社”。

男生们狂舞高歌,表示要去旧迎新,驱邪降福。

在新年的早上,女人们端着“幸运水”,祝新年好运。

6.怡怡

在唐代,彝族被称为“栗粟”。

彝族先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渐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

1985年6月11日,云南未夕彝族自治县成立。

节日:主要节日有广场节、火把节、丰收节、中秋节、沐浴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棒节”都很精彩。据说穿上刀杆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有“敢上山,敢闯火海”的精神。

7.傣族

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戴的记载。

1949年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它被命名为“傣族”。

傣族人自称“戴旭”“戴亚”。

傣族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每年6月举行的泼水节是傣族最大的节日,傣语称之为“桑干节”。

到时候会拜佛,会举行大宴会招待僧人亲友,泼水互贺。

泼水是傣族春节的主要内容,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8.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是岭南的本土民族。

“卜庄”、“卜图”、“卜弄”、“卜雅仪”等自称有20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统称为“彝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册”。

壮族人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有些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的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会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4日的元鬼节、清明节、8月15日的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尝新、冬至、牛魂、送饭等等。

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南方地区的壮族同胞和汉族人一起过春节。

除夕夜要准备年夜饭,这叫“压岁饭”。在一些地区,人们称之为“吃节”,在壮语中的意思是“活到老”。

这对来年的农业收成是个好兆头。

有的还包粽子,一尺多长,五六斤重。

在新年的清晨,黎明前,人们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鞭炮来迎接新年。在新的一年里,妇女们努力在河边或井边“获得新的水”,开始沸腾的生活。

9.土家族

土家族大多生活在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

土家族称自己为“比兹卡”,有自己的语言。

大部分人说汉语,只有少数社区还有土家语。

土家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叫社稷日,想吃社稷饭的时候,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做蛋糕。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特别是祭祖,以祖先为天子,每逢大年初一对祖先十分尊敬。

土家族是少数活了两年的人,也就是比汉族过年前一天多一年,俗称“赶过年”。

张家界土家族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六,跌跌”;“人过36岁,有喜有悲”。

因为土家族人认为36岁是死人比例最高、灾难概率最大的年龄,所以人们凡事总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少数民族的总称,包括十多个民族。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各民族的总称。

高山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被誉为“森林宝库”。

高山族有很多节日。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收获节”,又称“收获节”、“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大的节日。

11.纳西族

原本在黄河、青海湟水流域游牧的古羌人,向南迁徙到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分成不同的民族,包括纳西族。

“那”代表伟大或高贵,“Xi”代表人类。

丽江纳西族摩梭人信仰神灵,崇拜自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神灵主宰的。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颛善节”祭祀狮子山,是人们祭祀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

唐代称“朴子人”,元明清称“朴子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民族的意愿,他们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崇拜许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最有特色的节日有:元旦、祭祀村神、洗牛脚等。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大的节日,每年傣族日历的六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生活在云南,是中国云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

因为居住地不同,所以有“蒙扎”、“蒙扎禅”、“杜阿萨”、“汉萨”等自称的名字。

解放后统称阿昌族。

惠杰是阿昌族的传统聚会,每年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惠杰原本是宗教集会。

主要的宗教节日有走进萧条、走出萧条、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了宗教节日,还有许多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比如火把节,卧螺节,浇花节,春节。

14.怒族

怒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奴”、“阿龙”。

它混合了彝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和纳西族。

怒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元旦、花节、祭祀山神、祭祀山林节等。

其中,新年的喜庆气氛最浓,隆重而简单。

神仙节是云南省公山县的一个传统民间节日。

当地的花节,也称为花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行。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

鄂温克族是一个自称的民族,意思是“生活在山林中的人”。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至今仍有鄂温克族的足迹和烟尘,其聚落为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人村,被称为“北极村”。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一个宗教节日,但它也举行一些娱乐和体育活动,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除了春节等与周边其他民族相同的节日外,鄂温克族还在农历五月下旬举行“米阔琴”节。

16.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一个自称的民族,它的含义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解释,一种是“住在山里的人”,另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称鄂伦春族为“索隆部”、“打部”或“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鄂伦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篝火节,鄂伦春族的传统民族节日。

在这一天,鄂伦春族人必须点燃篝火,唱歌和跳舞来庆祝他们的民族节日。

每个月的23号,也有送火神的习俗。

鄂伦春族的祖先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篝火非常近。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历史上有“黑金”、“黑珍”、“赫哲族”、“骑驴”、“赫哲族”等不同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氏族命名为赫哲族,意为居住在“东方”和“河流下游”的人。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每年农历7月15日,都会放上河灯,向河神献祭,以祈祷和祝福人民的安全和捕鱼的丰收。

18.门巴族

根据西藏的历史记载,门巴族的祖先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繁衍生息。

门巴族主要生活在西藏的梅多格县、林芝市和科纳县。

“门巴”是指住在门角的人。

门巴族使用藏历,节日和藏族一样。

节日期间,杀牛宰羊,摆丰盛的菜肴,邀请宾客。

根据传说,藏传佛教的佛师吉义的生死日是藏历的4月15日。

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地区的所有寺庙都举行了祈祷和各种宗教活动。

19.白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贵州省毕节市和四川省凉山州。

白族人自称“白刚”、“白泥”、“白子”,在汉语中是“白”的意思。

1956年,根据全国人民的意愿,正式命名为“白”。

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

“三月街”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白族一年一度最大的节日,现在被称为“三月街民族节日”。

还有火把节等全国性节日。

自古以来,白族人民就把“六”视为非常神圣的。

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白族是六僧的后裔。

六年来,他每年都要向唐帝国进贡。

一次有六个。

大唐也送了六份礼物作为回报,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份。

所以白族的礼物一定要带有“六”字;有人说汉语中“福”和“福”两个字的意思。

20.宝安人

由于信奉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保安族也被称为“保安会”。

1950年,根据自己人民的意愿,取名宝安。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县。

宝安人普遍使用汉语,信仰伊斯兰教。

著名的保安腰刀已经生产了100多年,尤其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

宝安人的节日和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的节日一样,比如开斋节、宰牲节、圣祭日等。每个家庭都需要煎饺,油饺,蜜圈,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少数民族。

解放前,布依族被称为“中家”、“水浒”、“彝族”、“土边”、“地方”、“饶家”。

1953年,贵州各地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使用布依族作为自己的国号。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教和自然崇拜。除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传统节日还有“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牛王节”等。最庄严的节日是农历的“六月六日”。

22.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

达斡尔语是“先锋”的意思。

民族是契丹。

17世纪中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这个民族打响了武装抵抗俄罗斯入侵的第一枪。

达斡尔族人称春节为“阿尼”,也视春节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正月十六是“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互相抹脸,认为抹得越黑,新年就越吉祥。

23.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龙”。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德昂族。

“崩龙”是他说的。德昂族三分之二以上的支系自称“德昂族”,意为“摇滚”。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生活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主要有泼水节、闭关节、开斋节、烧白柴等,大多与佛教活动有关。

德昂族也有祭祀宗室、村神、土地神、龙、姑娘的习俗,其中端午节最有趣。

24.东乡族

东乡族是14世纪下半叶由居住在东乡族的许多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中回族和蒙古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生活在甘肃省,半数以上生活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开斋节,又称宰牲节,是东乡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九月是伊斯兰教历中每年的斋戒月。这个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以新月为准,禁食期满后的第二天是假日。

因此,它不仅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也是一个宗教节日。

25.侗族

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洛岳。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一般称为“辽”,侗族是“辽”的一部分。

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的传统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日期,节日饮食往往与宴会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婚礼节、桥节、牛节、吃新年节、烟火节等。

侗族人喜欢斗牛,每个村子都有“水牛王”参加比赛。

26.杜隆

独龙族曾被称为“夷人”、“屈人”。

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改名为独龙。

现在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公山县独龙谷。

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在鼓吹粮食的习俗。

过去独龙族的宗教信仰还处于自然崇拜或万物的原始阶段。

甚至唯一的节日都和宗教有关。

红衣主教每年冬天的某一天举行。

节日的长度通常取决于准备的食物数量。

27.俄语

俄罗斯人是18世纪后从沙俄逐渐南迁到新疆等中国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

在新疆封建军阀盛统治时期,他被称为“归化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俄语。

主要分布在新疆,少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

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基本相同。

他们信仰东正教。

俄罗斯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复活节。

放假前一周,没有肉,只有素菜。

俄罗斯人很嫉妒“十三”和“星期五”,因为宗教。

据《圣经》记载,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召集了13个门徒,在犹大全境布道。

后来,由于犹大的背叛,耶稣被犹大的罗马总督彼拉多逮捕,并于13日钉死在十字架上。

28.哈尼族

据史料记载,哈尼族和彝族、拉祜族一样,起源于古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

有很多哈尼族人自称自己。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信奉多神教,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初扎勒”和“吃扎扎”。

另外还有两个小节日:“植苗节”和“品新节”。

29.族

哈萨克历史悠久。

西汉时,北天山的乌孙是哈萨克人的祖先。

这些向东迁移的牧民被命名为“哈萨克族”,意为“寻求庇护者”或“逃兵”。

哈萨克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阿克塞、甘肃、青海。

哈萨克人过去信仰萨满教,但在公元11世纪左右皈依伊斯兰教。

主要节日是宰牲节和肉节,以及“南无热日”。

哈萨克人好客真诚。

分发“保罗奶昔”、糖和问候是哈萨克的传统仪式。

哈萨克人有惩罚“七”、“冲”、“上”的习俗。

罚“7”。

哈萨克可汗时期,法典规定任何侮辱人的人,如果有七个人作证,都可以用石头打死;杀死苏丹人和其他贵族,普通人必须以七倍生命为代价受到惩罚;如果判决不公,祁单于可以上诉。

在哈萨克斯坦的民间文学中,有许多关于“40”的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用“40”来形容某事。

30.基诺族

基诺族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靳诺乡及其附近。

基诺族人称自己为“基诺族”,中文翻译为“音乐”。

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第55个少数民族。

过去基诺族信仰万物原始宗教,但祖先崇拜占主导地位。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主,具体时间各村自定,但大多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

在农历九月,基诺族人会庆祝一年一度的新年。

当地人称之为“早上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 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下一篇:《虚拟的天空》txt全集下载 《虚拟的天空》txt全集下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