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中国古代关隘说——天下九塞 中国古代关隘说——天下九塞 太行八陉 居庸关的历史烟云

导语:中国古代关学——天下九站,太行八关,居庸关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淮南子》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句话:「 ”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可见居庸关在我国古代关隘中的重要地位。居庸关扼守了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明末清初着名的军事地理学者顾祖禹分析居庸关一带的地形时说:「 ”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 ”绝谷垒石,崇墉峻壁,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林鄣邃险,路

中国古代关学——天下九站,太行八关,居庸关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淮南子》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句话:「 ”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可见居庸关在我国古代关隘中的重要地位。居庸关扼守了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明末清初着名的军事地理学者顾祖禹分析居庸关一带的地形时说:「 ”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 ”绝谷垒石,崇墉峻壁,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 ▲居庸关 地势险要,扼守要冲 居庸关是蒙古高原通往北京或者说是晋陕饶过太行山前往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由于古代威胁中原的多是来自蒙古高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居庸关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朝都是边防军事重地。尤其是明朝,他的地理军事位置可以说是比山海关有过之而无不及。 居庸关东起西水峪口黄花镇界九十里,西至坚子峪口紫荆关界一百二十里,南到榆河驿宛平县界六十里,北达土木驿新保安界一百二十里。以起最南端算起,距离北京一百二十里。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这不仅由于它是明长城防御体系中最迫近京师的关隘,而且还因为它虽处军都山最为浅薄的部位,却能扼危襟要而使进犯之敌视为畏途。 ▲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并不是单独的关隘,它是由关城、隘口、墩堡和墙体等形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现如今的居庸关是明朝建造遗留下来的,在居庸关的两边,还有两地与居庸关成为掎角之势。一个是东北部永宁城,另外一处是西北方的怀来县。这两地都与居庸关接壤,在明朝时一同成为了居庸关「 ”隆庆左、右卫”。为保卫北京又增添了一道保障。 居庸关的历史地位——战争的见证者 顾祖禹曾经从居庸关与两翼战略关联的角度指明其兵要地理价值:「 ”居庸关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常山,实天下之险。” 正是因为居庸关的地位和价值的重要性,所以它也是长城诸关隘之中经受战火洗礼最多的一处。从东汉时起,就有"鲜卑犯塞,""复寇居庸关"的记录。元代以前 ,在这一带发生的重大战争冲突活动,多达十六次。 ▲军都陉 然而,由于居庸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历史上从正面进攻居庸关的军队,「 ”其得入者十之三”,成功率是比较低的。比如南宋嘉定二年,「 ”蒙古攻金,金兵保居庸,不得入。蒙古主乃留可特薄察等顿兵拒守,而自以众趋紫荆关、拔涿、易二州,转自南口攻居庸,出北口,与可特薄察军合。”意思就是说,这次蒙古军队攻打金朝是采取了战略迂回之策,对居庸关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方才攻下关隘。 明朝的居庸关——保卫京师,抵抗蒙古 居庸关到了明朝,由于北方蒙古各部落的长期变化,加上明朝跟蒙古的长期矛盾与冲突,居庸关的地位达到了顶峰。 再由于朱棣靖难之后,北京成了明廷的首都,为了保卫京师,居庸关自然成了安危所系的锁钥。朱棣曾经说过:「 ”居庸关路窄而险,北平之禁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可无北顾。”朱棣为了消除北方蒙古部落的威胁,曾御驾亲征,五扫朔漠,而这些北战都是出居庸关的,可见其对居庸的倚重。 ▲居庸关守卫北京图 时人指出:「 ”居庸在京师,如洛阳之有成皋,西川之有剑门。”成皋就是虎牢关。居庸关一旦失守,那北京就危矣。 「 ”居庸一倾。则自关以南,皆战场矣。”居庸关被攻破,那就意味着进入平原地区,整个华北平原都无险可守,只能打运动战了。普鲁士着名军事理论与历史家克劳塞维茨有过一句名言:「 ”防御无非是可以更有把握地战胜敌人的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而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占据有险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明朝并不只是只有居庸关这一防御关隘。为了加大京师的防御纵深,明朝自洪武年间就分别以雁门、宁武、偏关为"外三关",又以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构成两道坚固的长城防线,占燕山、军都山、太行山以及恒山、管涔山、吕梁山之地利,占据整个军事之益。 这种防御布势,不仅能够抵抗敌人从正面进攻,而且考虑了敌人从陕、晋而来,实施战略迂回策略的可能,筹谋上是比较缜密的。当然,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战略构想的大背景下,居庸关地位之举足轻重才愈显重要。 ▲长城各关示意图 因为在另一方面,居庸关周围山川险固,关隘较少,居庸关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这方面来说是易守难攻的。顾祖禹把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作了比较,指出「 ”紫荆、倒马二关,隘口多,守御难偏,内达保定、真定,皆平夷旷衍,无高山大陵为主限,骑兵便于驰突。而居庸重岗复岭,关山严固,三关之守,居庸险而实易。” 明初北平附近的防卫体系 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明朝建立,其后以「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称号北伐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覆灭。由此,为了加强对北方的防御,朱元璋以居庸关为主,加强了北方关隘的防守能力。 洪武九年,朱元璋从北平周边的十一个卫抽调六千三百八十四人守卫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和松亭关。这是明初,天下未定,朱元璋的初步部署。这种方式总结起来就是「 ”里外合抽”,所谓「 ”卫”就是驻扎在北平附近的军队,有从北平地区抽取,如济阳、济州、彭城卫都是北平地区内部的镇戍机构,他们的位置大致位于今天北京的二环-三环,也有从北平附近地区抽取的,如大兴卫、密云卫,蓟州卫等等。 当然,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明朝在北方兵力不足的,虽然明朝对北方的战略防御十分重视,但是由于兵力的不足,使得明朝不得不从南方调往。史书记载:「 ”初,俱用北军,至是,始选江浙军士参之。” 而从关隘上来说,只有居庸关是在西北方向,而古北口、喜峰口和松亭关等都是在东北方向。为了能够更好的扼守宣大镇至隆庆卫一线,这也是居庸关所扼守的位置。鉴于历朝历代的经验,朱元璋对西北居庸关进行了单独的军事部署。于是就将全部兵力部署在北方,而在南部的倒马关、紫荆关等地由于元顺帝在明初强大军事压力下多遁逃北方,威胁不大,则并没有很多兵力部署。 由此,明初北平地区的防卫体系就此安定下来。直到洪武十五年,北平都司下令勘探周边关隘,对没有士兵驻守的关口,从附近卫抽调军力驻守。史书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 ”宜谨烽火远斥候,控守要害,然后可以詟服胡虏,抚揖边氓,按说辖关隘。”这主要是为了预防蒙古的南下,起到侦察预警之用。 ▲烽火狼烟 明朝初期,定都应天府,尚且对北平的防御体系如此重视。到了朱棣迁都北京,居庸关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永乐八年,为了更好发挥居庸关的防御作用,也为了修建皇家陵墓,朱棣下令武安侯郑亨监度修建墩堡,在关内外每三十里修一所墩堡,用于传递烽火示警。永乐二十一年,又增设了八座架炮墩堡,主要用来警示敌军。这些墩堡高约5丈,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同时容纳十人,小的则五人。驻守在墩堡的的墩军主要通过烽火或者兵士传递负责敌军的侦察和传递情报工作。纵观整个永乐时期,居庸关一线的作用只局限于营建皇陵和修建墩堡。 居庸关的军事力量 居庸关除了主要的关城以外,还有很多隘口进行防御,其中多数隘口距离较近,十分密集,兵力较为分散。 居庸关由于山地众多,平原较少,主要是以步兵为主。再加上居庸关的作用是防御而并不是进攻,所以在居庸关的骑兵数量仅是步兵的五分之一。骑兵少的原因当然还有是因为骑兵不适合在山地作战,以居庸关下面重要关口之一的白羊城为例,白羊城的骑兵就是步兵的五分之一,步兵四百一十四名,骑兵八十二名。而这里由于外接怀平,内壤昌平,地理位置比较重要,这也算是驻守比较多的兵力了。在一些小关口甚至只有五到十几人,充其量只能做到巡逻的作用。 ▲长城第一墩 除了步兵和骑兵,还有夜不收军和旗军。夜不收军就是负责侦察敌情的斥候,也就是出境侦谍。他们归属于不同级别的军事单位,分别是卫、营、堡、墩。其中营下的夜不收军最为特殊,他们的驻守位置随着营兵的驻扎位置变化而变化,所以他们的侦察范围也是最最广泛的。并且除了官方的夜不收军,还有在民间雇佣的民夜不收军。由于民间夜不收的不固定性,其隐蔽效果更好,相对于官方而言,能够更好的深入到敌方,所获得的情报也是十分隐秘的。同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夜不收军是所有军队中最危险的职业,存活率十分低。 而旗军就是军队中的精锐之师。居庸关隶属京师后军都督府以后,其驻守士兵成为了京营力量中的一支,京营会从边卫抽调精锐来京中进行特定的训练以及布防,戍守京师的安全,称之为「 ”京操班军”,京操一般分为临时抽调和轮番入卫戍守两种方式。 ▲骑兵 除了这些可以流动的军队力量以外,居庸关还有固定戍守的东、西门守把军、守城军、护城墩军,他们多把守固定地方的军事防御,一般不轻易调离他处。这些就是军队中的二级力量了,作战能力显然不足前头所讲的骑兵、步兵、夜不收军和旗兵。 居庸关军事力量最次的便是杂役。所谓杂役其实也是军队中的一部分,只不过因为军队必须拥有后勤和粮食补给等等,原来被纳入编制的京军不得不在备御和差役中摇摆,久而久之,作战能力也就不断下降。 其实这种情况在明朝中后期比较常见,明英宗时期,英宗实录记载当时的京师卫有七十七卫,官军士校尉总旗二十五三千八百,除了屯田守城的军队,其中十一万六千四百都被各监局,内府差遣,真正在操练学习作战能力的只有五万六千。而这也正是暴露出了明朝政府的腐败。操练的都仅有一半,其中又有多少能够上战场打战的呢? 居庸关位置的衰落 随着明朝军事力量的衰落,1636年,清军从延庆入居庸关,杀入昌平,进而攻下房山,围攻顺义。这是清军第一次攻破居庸关,也是唯一一次。八年后,随着清军入关以后,明朝被李自成所灭,随后清军统一全国,平定西北部蒙古部落,由此居庸关的地位一落千丈,清朝只派了五十个旗兵在居庸关缉匪防盗,由一个佐领管辖,往日的盛世也不在了。 藤树先生说: 雄关漫漫,关山难越。中国古代重要关隘之一的居庸关曾经的历史地位一目了然,虽然现如今的居庸关已经没有当年那么重要的地理位置,但是它留给我们的却是先辈们浴血奋战,保卫国家的辉煌过去。同时它也警示着我们,无论何时,力量都是硬骨头,没有强大的军事依托,再重要的地理关隘也是不堪一击的。 参考文献: 《明史》 《中国古代关隘》 《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 《明代居庸关军力部署》 《略论居庸关镇守、军备情况》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排名第几 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排名第几下一篇:思想者创作的时代背景 思想者创作的时代背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