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大一文学概论的名词解释一般有哪些 大一文学概论的名词解释一般有哪些

导语:大一文学概论的名词解释一般有以下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文字材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文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2.文学活动:文学被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构成,是人类高层次的特殊精神活动。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则、范畴和标准的研究。4.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阐述的基本原则、概念、范畴和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和评论个别作家和作品。5.文学史:研究主流文学,对文学的演变进行

大一文学概论的名词解释一般有以下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文字材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文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文学被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构成,是人类高层次的特殊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则、范畴和标准的研究。

4.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阐述的基本原则、概念、范畴和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和评论个别作家和作品。

5.文学史:研究主流文学,对文学的演变进行清理和描述,探索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6.马克思主义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和文艺的基础上创立的。

7.中国特色:要以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实践经验为土壤,培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我们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论的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结合。

8.当代性: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总结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我们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理论、信息论等。

9.生命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10.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自然,使自然变得人性化;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从而被自然所丰富和改造。

1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者、世界、作品和读者

12.文学活动的对话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的中心,作者、世界和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主体之间有几对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的他者、自我与先验的他者、自我与潜在的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与客体的主体化的相互作用,生动地展示了文学独特的社会性质和审美性质。

13.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并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森,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在于外部世界和作者。

14.劳动理论: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理论之一,它以劳动为文学的出发点。

劳动为文学活动提供前提条件,产生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早期文学的形式。

15.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意味着文学进程、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候甚至是反方向。

这种不平衡的典型表现有两种:一是一些文艺类型只能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繁荣起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们的繁荣阶段已经过去。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反而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16.文学的意义:简而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意义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17.话语:话语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指与社会权利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特定的言语方式。

它是人们在特定社会语境下进行交际的特定言语行为,即特定社会语境下某一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进行的交际活动。

18.话语意蕴:指具有深刻内涵、回味悠长的文学活动的语言和意义,表明文学作为一种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9.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审美表达。其集中形式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它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叠加,而是审美与社会生存状态在审美表达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感染的一种情境。

20.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的审美意识形态。

21.社会主义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不排除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化的、概念化的、公式化的,而应是主导的、多样的。

22.社会主义新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社会主义革命者、企业家和建设者的形象,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

是一个有血有肉,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2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和文学事业是一项基本政策。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争论。

24、推陈出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对其进行整理、辨析、思考、分析,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进行艺术创新和改造。

25人物性格:作家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扎根于人民生活,有意识地从人民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

用人民创造历史、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充实自己。

2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信息而进行的自然和社会的概念性活动。

27.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将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并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和宗教活动一起纳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28.文学创作的对象:文学创作的主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对象是“自然论”,认为文学的主体是超越地理和人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初是指客观的自然,后来是指社会生活。

另一种是对象是“情感”的理论。

认为文学的对象是人的灵魂和情感。

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对象。

29.文学创作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30.文学创作的对象是“主体化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选择客体并对客体的相关信息进行加工,通过情感体验对象化自我意识和情感,即客体是“主体化的”,从客体创造出超越概念中客体的审美形象。

31.文学创作主体的“对象化”:从选择客体到重塑主体的整个过程,都应该从生活出发,服从客体的规定和约束。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制于当时社会形势的规定和约束,甚至在创作过程中,客体会改变主体原有的观念。从这个角度看,客体也使主体“客观化”。

32.材料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作过程的第一点。

文学素材是指作家一生中有意无意地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相对恶劣的刺激和信息。

33.艺术发现:是作家对外部事物、事件、现象的突然投射,是由内心积累的素材引发的,与主体当前的“关注”所形成的心理倾向和优势兴奋中心有关。

34.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身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

35.意境:作者在物质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各种意境方法,孕育出形象序列生动、中心思想鲜明的完整艺术思维过程,是创作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36.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知飞跃的心理现象。

它的外在形式是围绕一个主题线索思考时的突然顿悟。

她到来的突出特点是不可预测,转瞬即逝,不及时捕捉很难重现。

37.直觉:本意是指视觉和外貌。

就是省略推理过程,直接理解和揭示事物的内幕信息或本质。

38.综合:围绕某一中心思想,对许多具有心智功能的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使之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能体现自己意图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39.突出性:作家在构思时从复杂的思想中抓住一个意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清晰鲜明。

40.简化:是指作者刻意少言,省略具体细节,抓住主干,以形神兼备的方式传达形象的大致轮廓和内在本质的方式。

41.变形: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违背常规力量的形象的方式。

42.陌生化:似乎诗化的作家或人物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为了驱散“叠印反应”,进而让读者有一定的新鲜感,他们不得不用异样的眼光,如实地描述。

43.性:是指作家在写作操作过程中,因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心冲动的刺激而迅速创作出作品的情况,其特点是趁热打铁。

44.推敲:指作者在语言操作过程中反复选词、转移语序,以准确恰当地将图像或思想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45.艺术真实:是作家在一种假设的情境中,进行主观感知和诗歌创作,从而把握社会生活的内涵,尤其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体现作家的理解和感悟。

46.艺术概括: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主体的审美价值进行积极的干预,对有特色的事物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个性鲜明、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47.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学创作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它隐含着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需求和态度,以及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48.人文关怀是倡导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

它关系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命运和幸福。

49.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和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和呈现以及艺术文本的存在成为可能,是实现文学审美价值的途径。

以上是基于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教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基本概念

以下是老师讲话的重点,当然还有至今所学的课程

1.文学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也是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的特殊精神活动。

当然,文学的意义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2.文艺

文艺是以文学为对象,以阐释文学基本规律和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两类:

1.文学理论和文学理论史是一般规律的讨论;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都是对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和评价的特殊规则的讨论。

第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文学“共时”研究的横向考察;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是历时研究的纵向痕迹。

3.话语

话语是人们在特定社会语境中进行交际的特定言语行为,即说话人和受话人在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进行的某种交际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交际、语境等要素。

4.话语暗示

话语蕴涵是指文学活动中蕴涵深刻、回味悠长的语言和意义,它表明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化和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此外,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有两层含义: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的属性。

其次,在更具体的层面上,为阅读而创作的特定文本具有话语属性。

话语暗示的典型形式

1)言外之意:有限的话语隐含或包含无限的意义→小则长大。

2)歧义:看似单义、确定的词,包含多个不确定的意义→一中生一。

5.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义形式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审美表达。其集中形式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它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叠加,而是审美与社会生存状态在审美表达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感染的一种情境。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有三大表现: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知。

6.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

在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中,人以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锻炼的场所,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所以人与自然是一个自由的过程,人的生命属于自然,同时也有超越自然的一面。

7.精神生产

人类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信息而与自然和社会进行的概念活动。

8.物质生产

人类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而对自然进行的物质改造。

9.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统一。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三大限制:

完整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提炼后的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经历的社会生活。

10.整体社会生活

整体性社会生活是指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社会生活,而是各种生活的交融与渗透,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的统一。

1)丰富多彩,即使是以生活的某一方面为中心,也必然辐射其他方面;

2)读者看到的故事往往是表面的,但符合规律、揭示规律、反映本质的表象背后一定有深层的力量。

11.内部尺度:根据作家对生活、审美需求、审美的理解

目的,审美理想去主动选择和加工对象。

物种的尺度:即从选择特定对象到重塑特定对象的整个过程,都要从生命出发,以生命为基础,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对象的调节和制约。

12、艺术总结:

艺术概括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主体的审美价值进行积极干预,对富有特色的事物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相当普遍意义和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有两个要求: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两者的统一需要艺术来提炼。

13.诗意的裁判

文学创作是一种评价活动,但这种评价和判断不同于科学客观的评价,它具有主观性和情感性。

所以可以说,文学创作是一种裁判活动。

但是,这种裁判是有标准的,不是武断的裁判。

这个标准就是善与美的统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唐代诗人中有哪些是帅哥 大唐公主对王维一见倾心 唐代诗人中有哪些是帅哥 大唐公主对王维一见倾心下一篇:18世纪最快的战列舰 18世纪最快的战列舰 战舰中的「 ”法拉利”——「 ”圣母无原罪”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