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简短回答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简短回答

导语:计算机发展史简答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下表记录了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历史:195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标志着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65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大规模晶体管计算机109 B,进而推出109 C机,在两次炸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

计算机发展史简答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下表记录了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195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标志着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大规模晶体管计算机109 B,进而推出109 C机,在两次炸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开发了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行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计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Galaxy -I超级计算机,是我国高速计算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成功研制出与IBM PC兼容的长城0520CH微型计算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开发了Galaxy -II通用并行超级计算机,峰值速度为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它是共享主存的四处理器矢量机,其矢量中央处理器采用中小型集成电路设计,80年代中后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成功研制出曙光-1全对称共享内存多处理器,这是我国第一台基于VLSI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推出国内第一台大规模并行处理器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峰值速度为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高性能步长。曙光1000在架构和实现技术上类似于美国英特尔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与国外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技大学成功开发了Galaxy -III并行超级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的分布式共享存储并行处理架构,由130多个处理节点组成。其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综合技术在90年代中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1997年到1999年,曙光公司在市场上先后推出了曙光1000A、曙光2000-I和曙光2000-II集群结构的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超过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超过160个处理器。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一号计算机通过国家验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系统拥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840亿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了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2001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 CPU,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开发的专用服务器主板,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款完全实现自主产权的产品,将在国防和安全部门发挥重要作用。

2003年,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了国家验收测试,再次刷新了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记录,使国产高性能行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年电子管运行速度低,功耗大,存储容量小;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晶体管体积小,功耗低,运算速度快,价格低;

第三代计算机:从1965年到1971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尺寸和功能进一步缩小,可靠性和速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代计算机:从1972年开始,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了办公室和家庭。

3.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是怎样的

计算工具的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比如从“结注”中的结到计算、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等。

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思路。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霍尔瑞斯开发了一种基于电力的电子制表机,用于存储计算数据。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尼娃·布什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由美军定制的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集成计算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ENIAC是奥博宁武器试验场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要而开发的。这个计算器使用了17840个电子管,尺寸80英尺*8英尺,重量28t,功耗170kW。其运行速度为每秒5000次添加,成本约为48.7万美元。ENIAC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在接下来的60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一项技术的性价比能在30年内提高6个数量级。。

4.计算机发展史

你在楼上努力工作。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弹道设计的数字电子计算机。

它的计算速度不高,但却是一个巨大的庞然大物——180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占地300平方米,重30吨,耗电50KW,价值48万美元。虽然它既大又贵,但它是各种计算机的先驱,为至今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发展了四代。一般来说,电子计算机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根据使用的电子器件的不同来划分的,即电子管、晶体管、中小型集成电路、大型和超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产品,即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集成电路技术不断发展和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的产物。基本器件的应用范围1946-1958,电子管研究所的科学操作,1958-1964,晶体管工矿企业和政务中的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1964-1971,小型机出现在集成电路中,现在LSI和VLSI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微型计算机的出现。

自从1971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微机系统的核心部件是CPU,所以我们主要以CPU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以Intel公司的CPU为主线,来介绍一下微机系统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4位和低级8位微处理器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第一款4位微处理器英特尔4004,并以其为核心构建了一款高级掌上电脑。然后是Intel4040,这是第一个通用的4位微处理器。

1972年,Intel8008,8为8位,集成约2000管/片,时钟频率1MHz。第二代:中低端8位微处理器。1973-1974年,Intel8008,M6800,Rockwell6502,8位,集成5000管/片,时钟频率2~4MHz。

在此期间,微处理器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微机系统的其他部件也越来越齐全。系统正朝着提高集成度、提高功能和速度、减少组成系统所需芯片数量的方向发展。第三代:中高级8位微处理器。从1975年到1976年,Z-80,Intel8085,8位,时钟频率2~4MHz,集成度约10000管/片,出现了一系列单片机。

第四代:16位、低级32位微处理器1978年,英特尔首次推出16位处理器8086。8086的内外数据总线为16位,地址总线为20位,可直接访问1MB内存单元。1979年,Intel推出8086的姊妹芯片8088,集成度2 ~ 6万管/片。

它与8086的不同之处在于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的。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仍然是16位结构,但是地址总线扩展到24位,可以访问16MB内存,工作频率比8086高很多。

80286向后兼容8086的指令集和工作模式,增加了一些新的指令和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保护模式。1985年,英特尔推出32位处理器80386。芯片内外数据线和地址总线均为32位,可访问4GB内存,支持分页机制。

80386除了真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虚拟8086”工作模式,可以模拟多个8086在操作系统的控制下同时工作。1989年引进80486,集成度达到15 ~ 50万管/件,甚至上百万管/件,因此被称为超级微机。

早期的80486相当于集成了80386、完成浮点运算的数学协处理器80387和8kB缓存。这种片上缓存称为一级缓存,80486也支持主板上的二级缓存。后期推出的80486 DX2首次引入了倍频的概念,有效缓解了外部设备制造工艺跟不上CPU主频发展速度的矛盾。

第五代:高端32位微处理器1993年,英特尔推出新一代高性能处理器奔腾。奔腾最大的改进是采用超标量结构,一级缓存的容量增加到16kB,大大提高了CPU的性能。

5.试谈计算机发展史的未来趋势

计算机的关键技术不断发展

未来,计算机技术将朝着超高速、超小型、并行处理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有物理上的限制,CPU这种使用硅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的性能还会继续增长。Inter作为摩尔定律驱动的成功企业典范,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2010年推出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性能达到10万MIPS。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在本世纪初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并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个指令或处理多个数据,这是提高计算机结构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会有更多的智能组件,会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维判断能力,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各种让人身临其境的交互设备也出现了,虚拟现实技术就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和光盘存储容量不断上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存储器的存储容量可达每立方厘米10TB。信息的永久存储将成为现实,千年记忆正在开发中,它可以抵抗干扰、高温、冲击、水和腐蚀。如果是这样的话,今天的大量文学就可以保留其本来的味道,它将永存。

6.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第一部分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区域性到全球性的发展过程。从应用领域来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具有通信功能的独立系统

60年代:大型机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

3.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和局域网技术蓬勃发展

4.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基础。

九十年代: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国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郑成功与田川七左卫门 郑成功与田川七左卫门 他们竟是亲兄弟 郑氏家族后人何在下一篇:三皇五帝为什么会被称为皇帝 是哪「 ”三皇”、哪「 ”五帝” 三皇五帝为什么会被称为皇帝 是哪「 ”三皇”、哪「 ”五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