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的国事与家事 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的国事与家事

导语:这九江官。我的蓝袖子湿了:白居易的国事家事以下文字材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的国事与家事 >作者 采药 一 >大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初三凌晨,长安城里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 >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天还没亮透,宰相武元衡带着随从上朝,刚出东边坊门,乱箭飞来,武元衡左肩中箭,随从纷纷逃离,刺客从树荫下现身,一边拿棒子击打武元衡,一边拉着他的马往

这九江官。我的蓝袖子湿了:白居易的国事家事以下文字材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的国事与家事 >作者 采药 一 >大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初三凌晨,长安城里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 >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天还没亮透,宰相武元衡带着随从上朝,刚出东边坊门,乱箭飞来,武元衡左肩中箭,随从纷纷逃离,刺客从树荫下现身,一边拿棒子击打武元衡,一边拉着他的马往东南方向走,走出十来步之后,武元衡被刺客杀死在路边,首级也被割走。 裴度 >紧接着,住在通化坊的御史中丞裴度也遭到袭击,刺客接连三剑刺向裴度,砍断了靴带,划伤背部,最后一剑正中头部,裴度滚落在道旁的沟里。随从王义自背后抱住刺客,大声呼救,刺客剁下王义一条手臂,从容逃脱。所幸这天裴度戴了一顶毡帽,护住了脑袋,幸免于难。 >事后,刺客还在负责京城卫戍的金吾卫和府、县衙门留下字条:别急着抓我,我会先杀了你。 >大唐开国两百年,宰相换过不少,意外死亡的也不是没有,安史之乱时,杨国忠就是被乱兵杀死的。不过像武元衡这样,早朝的路上被公然刺杀斩首,那还是头一回,刺客杀人之后,竟然留纸条威胁政府机关,嚣张之程度,更是前所未有。 >这明显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计划周密,性质极其恶劣的大案,至于动手的是谁,大家也心知肚明:一定和朝廷讨伐藩镇有关。 宪宗皇帝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势力越来越大,元和年间,天下四十八藩镇,有十五个只在名义上服从朝廷,一不报户口,二不交赋税,自己推选节度使,再由朝廷象征性认可一下,和独立没什么两样。削藩,因此成了宪宗一朝的既定国策。 >案件发生前,朝廷正全力以赴对付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和淮西串通一气的,还有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武元衡担任宰相,专任对淮西的军事,裴度是武元衡看重的人选,刚刚从淮西前线慰问回来。就在前不久,武元衡还把王承宗的使者给轰走了。不用猜,刺客肯定是这几个藩镇派来的。 >宰相被杀,朝野震撼,朝廷反应之迟钝,也同样出人意料,直到案发后第五天,才有诏令搜捕刺客:抓获贼人,赏钱万贯,官封五品,有敢包庇藏匿的,族诛。 二 白居易 >在这当儿,诗人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请抓捕贼人,以血国耻。 >早年割据淮西的李希烈叛乱称帝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就曾经反抗过李希烈,还因此获得提拔,白居易少年时吃过藩镇叛乱的苦头,这时做了京官,更是对藩镇没有好感。 >白居易居住的昭国坊,就在武元衡家住的靖安坊斜对角,出了昭国坊西门,往北过一个十字路口,就是武元衡被刺杀的现场。藩镇跋扈如此,担任过谏官,与武元衡交好的白居易反应迅速而激烈,实属正常。 >做官一贯很稳当的白居易没有料到,他这封奏章得罪了宰相。这里解释一下,当时,凡是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都算宰相,武元衡被杀,朝中担任宰相的还有韦贯之和张弘靖。韦、张是多年同事,关系很好,白居易上疏请杀贼雪耻,为什么会得罪宰相呢? >原因很简单,白居易这时担任的是太子左赞善大夫,算是东宫系统的官员,上疏言事原本是谏官的职责,在宰相看来,白居易抢在谏官前面上疏,就是坏了规矩,如果其他官员有样学样,这以后还怎么管? >先说说案情,皇帝震怒之下,长安城全城大索,最后在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的驻京办,抓了几个有嫌疑的兵卒,严刑拷打之后,兵卒招供说是他们干的,宰相张弘靖表示怀疑,一再请求重审,皇帝不听他的意见,于是杀了十几个兵卒,草草结案。 >人抓没抓对,暂且不说,官方审判结果一宣布,总算对天下有了个交代。直到八月份的时候,武元衡案最终告破,刺客并非王承宗所遣,而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人。李师道打算在东都洛阳来一场突袭,东都留守吕元膺得知消息,先下手为强,将贼人一网打尽,这才弄明白派人刺杀武元衡的是李师道。 >消息奏报到皇帝那里,皇帝正忙着进攻淮西吴元济,又和王承宗断绝了往来,暂时还没工夫收拾李师道。既然之前将责任划到了王承宗身上,那也不忙着澄清。所以武元衡被刺杀一案,实际上是不了了之。 三 >现在,大臣们的注意力转到白居易身上来了。解决不了白居易提出的问题,那就先解决提出问题的白居易,大唐执政者的脑回路确实很清奇。 >对付白居易这种事,根本不用宰相亲自出手,白居易上疏请求抓贼,按理说也没什么不对,如果大做文章,反倒说明宰相气量小,只能另找理由。唐代官场有对人不对事的传统,有人很快找到了攻击白居易的必杀技:上疏弹劾白居易“不孝”。 >弹劾的理由是什么呢?说白居易母亲是赏花时坠井身亡的,白居易不但不为母亲之死伤心,反而写了两首诗,一首是《赏花》,一首是《新井》,其心可诛。 >不妨分析一下这其中的的逻辑: >首先,大唐以孝治天下,官员都应该特别孝顺,不孝顺就没资格做官; >其次,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时坠井身亡的,白居易应该很愧疚; >接着,白居易如果很愧疚,就应该把这件事牢牢记在心里; >然后,白居易竟然还写《赏花》、《新井》诗,一点都不知避讳; >结论,白居易没有孝心,应该严肃处理。 >怎么看怎么牵强。唐朝虽然也有人学习印度传来的“因明学”,却不用讲逻辑,不孝的大帽子一扣,白居易除了认罚,没别的办法。处理结果是,白居易从京官外放刺史,算是贬谪,以示惩戒。处理结果刚出来,中书舍人王涯补了一刀:这样的人如何能到地方上当主官呢,那不是提拔他么? >刺史当不成,白居易就这样被贬为江州司马。 四 >白居易确实冤枉,他一辈子波澜不惊,爱好也不多,就是写诗勤快,什么主题都能来一首,中午吃了顿笋子,写首诗;做了床新被子,写首诗;家里搞装修、盖房子,更是写了好些诗。作为一个诗人,赏花之后写写诗,家里挖了口井,写写诗,这算什么过错? >更关键的,白居易的母亲根本不是赏花时坠井身亡的,而是自杀。 >据唐人记载,白居易的母亲有心疾,也就是今天说的精神疾病,稍微看管不到,就会寻死觅活。白家特地高薪雇了两个女婢,专门看护白母,元和六年的一天,看护妇稍有疏忽,白母投井自尽身亡。 >这委实是一起人伦惨案。 >白居易出生时,父亲白季庚四十四岁,母亲陈氏才十八岁。白居易还有个哥哥白幼文,则他母亲出嫁的时候,年纪相当小。有学者考证说,陈氏是白季庚的亲外甥女,两人结婚,是舅甥结合,这种说法太过惊世骇俗,姑且存而不论。 >不管怎样,一个十几岁的小女生,嫁给四十来岁的大叔,早年家境又不好,担惊受怕的,有心理疾病也很正常,元和六年,这个一生郁郁的苦命女人,在长安城宣平坊的宅子里离世,死的时候五十七岁。 >只是苦了白居易,母亲本来就死得凄惨,事情过了好几年,仍旧被政敌翻出来做把柄,在唐朝奇特的政治生态下,他偏偏还不能还手,一旦申诉,事情闹大了,都不知道怎么收场。除了赴任江州,白居易别无选择。 >平心而论,韦贯之、张弘靖,还有补刀的王涯,官声都不恶,王涯后来也做了宰相,在文宗朝的甘露之变中死于宦官之手,留下了清名。可他们这么对付白居易,确实有点不厚道。 >好在白居易是一位生活化的诗人,这年秋天,去往江州的船上,他已经开始写诗描述当天的早餐: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吃饱了之后,伸伸懒腰,就着江水洗漱一把,权当是在旅游,这日子就能过下去了。 >只是,白居易心头的抑郁肯定始终徘徊不去,他在浔阳一待就是四年,这才有了那首流传千古的《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主要参考资料: >旧唐书 >白居易集 资治通鉴 白居易年谱 唐两京城坊考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有什么好玩的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有什么好玩的下一篇:王世贞 王世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