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世代门阀家族如何在魏晋三百年乱世之中谋求安稳之道 世代门阀家族如何在魏晋三百年乱世之中谋求安稳之道

导语: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这里不存在盛世,不存在英主,没有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也没由隐士"悠然见南山"的闲雅。整整三百余年的混乱不堪,流离失所,构成中华大地上那悲惨的过往。本文介绍了魏晋门阀家族的力量崛起,皇权与门阀大家结合的必然时代背景,以及清谈文化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三百年的魏晋乱世,门阀家族的几代人是如何求稳的?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这里不存在盛世,不存在英主,没有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也没由隐士"悠然见南山"的闲雅。整整三百余年的混乱不堪,流离失所,构成中华大地上那悲惨的过往,中原沦陷,胡人入主神州大地,或许只有一个乱字才是对这段所有人不愿提及的黑暗历史的最好诠释。 动荡不堪的魏晋两朝 当八王之乱兴起,短命的西晋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动荡与灾难,贫穷与杀戮就在中华大地上久久徘徊。这里难以安身受命,连年混战,但并不妨碍一种新的力量的崛起,简单的来说,门阀制度及其政治的建立,是由西晋王室贵族与世族大家两者互相结合,相互补充而来。 西晋时期,以琅琊王室为首的大族与西晋皇室参与的门阀政治格局第一次建立, 在八王之乱带来的胡人骚动之后,五胡乱华,中原陆沉,中原皇室、汉家大族南迁躲避,这种乱世之中相互依存的新型政治模式由此应运而生。 门阀家族力量崛起的必然时代背景 西晋建国不久后的八王之乱开启了一段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历程,作为西晋最高统治者的司马炎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八王之乱终究还是司马炎在接班人及辅政大臣的选择上出了大问题。根据当时的情景,司马炎接班人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晋惠帝,另一个是自己的胞弟司马攸。 八王之乱 亲生儿子晋惠帝天生白痴,还有一个野心膨胀的妃子贾南风在旁,反之,司马攸在朝中素有威望,礼贤下士,慧眼识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继承人,而司马炎为确保皇位依旧掌控在自家手中,贬低司马攸,扶植儿子登上帝位,此是第一错。 第二错就在辅政大臣的选择上,为巩固晋惠帝的皇位,替继承人挑选辅政大臣是很有必要的,只要选人得当,后面的灾祸也许并不会发生。但司马炎却偏偏为了一己私欲,挑选了两个胆小懦弱,不堪重用的庸才辅政。司马亮和杨骏两人才能平庸,没有谋反之心,但也没有稳定朝政,控制局面的能力,就这样,在这两人的代政下,加之贾南风的推波助澜,很快酿成祸端,脱离事态发展。 八王之乱后果 八王之乱结束后,中原政权元气大伤,北方边塞少数民族大举入侵,五胡之乱就此爆发,西晋政权在此期间崩溃。虽然司马越最终赢得皇位,但摆在他面前的是满目疮痍的国家,流离失所的百姓,赢得胜利的同时也要承担八王之乱的全部恶果。皇权至上 八王之乱的硝烟过后,中原兵力见拙,实力大大消减,边塞少数民族渔翁得利,摩拳擦掌,大有入侵中原之兆。坐在帝位上的司马越由此寝食难安,一方面要集结兵力提防胡人入侵,另一方面又要整顿朝纲,巩固统治,两头不能顾全。 时代所需,皇权与门阀大家结合。 时代所需 然而司马越天生在政治上就不甚变通,先天不足,身为皇室偏族,依靠卑鄙手段赢得胜利的他自然无法享有一呼百应的政治号召力,在这样两面为难的情况下,无法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司马越自然另辟蹊径,苦苦思索一条新的道路。魏晋门阀家族 结果显而易见,司马越通过联络中原及关东地区的世家大族名士,操控相对容易掌控的大族的地区影响力,以及他们自带的长期积累的社会地位,司马越由此进行合作,各取所需,达到自己想要的统治。 细细观察当时的政治形势中我们不难发现,经历过八王之乱的西晋,国内外形势大变,虽然初步的门阀制度已经建立,但这只是皇权与地方表面上的结合,无非是粉饰太平而已,平庸无才的司马越经过时间的证明确实让风雨欲坠的西晋统治无力回天。 加之朝野上下,君臣明争暗斗,多处反叛活动硝烟四起,边疆各地,胡人虎视眈眈,内忧外患的形式彻底让司马越意识到中原随时不保,只有未雨绸缪,率先做出打算,才有可能在日后的政治地位中占尽优势。这也为后来的衣冠南渡做好了准备工作。 门阀政治下学士的处事态度 在魏晋那个动荡的时代,当时名士对于时势国事无意挽救,整日高谈阔论,群居度日,在生活中和文化的追求上,趋于声色犬马,歌舞美人,尽显魏晋时代的颓废之相。大量以《易经》、《老子》等道家名着所赞同的玄学理论也在这时大肆流行。 热衷清谈的文人贵族 魏晋文人大家大多热衷于清谈,在某些方面来说,清谈也不再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一定方面它又与当时兴起的门阀政治有一定的联系,清谈牢牢的与现实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到这里来看,魏晋的清谈之说已经完全的脱离了自身本源的含义。 我们如果将魏晋两朝混乱的局面全部推到清谈的身上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如果清谈全部的作用仅仅是祸国殃民,毫无用处,当时的统治者也不会完全放纵其风行于世。 实际上,当时大部分的统治者也乐忠于清谈,东晋的明相王导、谢安等人就是清谈的能手。但清谈确实在对国家的治理上,百姓的生活上毫无用处,当时的形势是北弱南强,自五胡乱华之后,中原沦陷,汉民族的崛起遥遥无期,热衷于清谈的名士恰恰掌握着国家兴衰的执行手段,但清谈无益民生,口谈玄学,不理政事,不堪大任。 这些名人大家热衷于清谈,却不做实事,只会每天高谈阔论,歌舞升平,不追求报国为民的志向,沉迷于虚无缥缈的求仙问道,这样的精神麻醉,在我们现今看来,无疑是堕落的,但在当时的那个混乱,动荡的日子里,也许只有这样麻醉自己,麻醉皇权,才是活下去的真谛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28291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张作霖死前留下遗言 张作霖死前留下遗言 切勿让此人进入东北 事实证明其眼光之毒辣下一篇:国庆节的历史资料 国庆节的历史资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