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清东陵盗墓 盗墓迷局:究竟是谁盗取了清东陵

导语:1928年,清东陵被盗案震惊全国。调查发现,盗墓者竟是国民政府军队成员。盗墓者费尽周折才得到清东陵的地图和藏宝图,成功盗走了许多珍宝,包括夜明珠等。这一历史事件成为民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

简介:1928年8月5日,人们第一次知道了清朝最大的皇家陵墓——清东陵被盗,这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很多风雨。大家纷纷议论。谁敢偷清东陵?

1928年8月5日,路透社发布惊人消息:清东陵神秘失窃。第二天,这条新闻被中国各大报纸转载,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已经退位的溥仪也泪流满面。“不要报这个仇,不是为了爱星人的后代!”

网络映射

从那以后,溥仪派了70多名皇室成员来照顾坟墓。资料显示,慈禧的身体也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东陵盗墓编》中记载“慈禧玉体不在,面朝下,左手背在背上,头发散乱,上半部露在外面,下半部有裤子和袜子,袜子快要脱了。她天生侧卧白发,脸奇白,头发饱满,眼睛深陷黑洞,嘴唇下面好像破了”。曾经名噪一时的老佛爷,死后被撬开,为的是从他嘴里偷走夜明珠

有顺治、康熙、甘龙、咸丰、同治五个皇帝,还有慈禧和几百个妃子。因为规模大,建在山上,又有皇室刻意的防盗机关,偷技术很难。乾隆后慈禧陵墓工程扎实,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少数人发掘出来。这种说法暗示清东陵被盗并非民间盗墓贼所为,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盗墓行为。

在大规模的声讨中,国民政府也采取了查办、严惩盗贼的态度。蒋介石下令逮捕盗墓贼。1928年8月10日,以国民政府成员刘为首的调查人员进入东陵展开调查。调查组发现,东陵入口的地砖被炸药炸开,附近居民也表示不时看到沾有石灰的士兵——因为东陵保定长期有雨水渗透,会有石灰渗入地宫——更有电报称,有人看到国民政府第六军第十二军司令夜间驾车前往马兰峪,这里是清东陵所在地。第六兵团第十二军是国民革命军在马兰峪的驻军。调查组越来越不敢相信:这次盗墓居然是自己人干的?

这一切都是针对十二军军长孙殿英的。孙殿英从小固执,没读过什么书,曾经是个彻头彻尾的赌徒,做过鸦片生意。后来他当兵,混军阀土匪。20年后,他变成了一个著名的将军,他在军队中很受欢迎,但他的本性无法改变。

网络映射

因为当时民国人民穷,政府入不敷出,孙殿英又奢侈,所以策划了一起盗墓案。孙殿英高薪聘请了一个没落的举人梁朗贤做军师,加上谭文江等职业军人和一个炮兵营,盗墓的队伍才算完整。盗墓前,孙殿英和下属一起商量盗墓方案。毕竟是灾难性的事情,孙殿英也怕事后乱成一团。但是军事家梁郎首先提到的是以马福田为首的一伙土匪,盘踞在马兰峪。他可以先和他们打起来,散布他们盗墓的谣言,把盗墓的罪名推给这些兵匪。这个提议解决了孙殿英的后顾之忧。

然而之后,孙殿英费尽周折才得到了清东陵的地图和藏宝图。孙殿英的军队分两路,一路到慈禧丁咚陵,一路到乾隆玉陵。盗墓的匪兵成功打开慈禧地宫的两个石门,然后进入安放慈禧灵柩的石室。撬开棺材后,士兵们缴获了老佛爷大部分最珍贵的宝物,包括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

与丁咚陵相比,乾隆玉陵更加复杂。它有四个石头门和九个券厅,就像一个地下宫殿。士兵们用蛮力推倒了前三个石门,第四个石门打不开,最后只用了炸药。第四个石门结构没什么奇怪的,和前三个一样,但是为什么打不开?这里没有科学解释,除了冲击波。

网络映射

据考证,玉陵葬有六人,除甘龙本人外,还有两个皇后和三个妃子。但是当士兵们打开棺材门时,他们发现宝藏床上只有三口棺材。中间最大的棺材应该是乾隆的棺材,但是它和另外两个不见了。仔细一看,乾隆的棺材和另外两个棺材离开了宝床,去了石门。最大的一个站到了石门前,所以外面的士兵打不开门。这是乾隆的棺材。

还有乾隆的棺材是怎么从宝床上下来的?没人能解释清楚。难道是干龙爷在地下知道,知道他的墓被盗,到了顶门?

清东陵盗窃案一年后才开庭审理,但审理结果模糊不清,不了了之。孙殿英强攻天下,但最终没有被制裁。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历史上才出现了一些隐藏的场景。孙殿英终于得救了,这直接关系到被盗宝物的去向。许多珍宝通过各种关系送给国民党高级将领,包括蒋介石、戴笠等人,夜明珠终于落入宋美龄手中。

孙殿英制造的骇人听闻的盗墓盗宝案,以闹剧的形式一去不复返。但是,孙殿英继续他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坟墓里被盗的财宝仍然是一个傻瓜的账户。于是,清东陵被盗成了民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29415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罗马为什么不打中国 揭秘:古罗马军团为什么消失在中国下一篇:谁盗了清东陵 盗墓迷局:究竟是谁盗取了清东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