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拉赫曼 大海啸中依然屹立不倒的印尼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

导语: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是印度尼西亚亚齐首府班达亚齐的一所清真寺,被视为是城市以及亚齐文化的象征。文章介绍了该清真寺的历史以及建筑特点。

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是印度尼西亚亚齐首府班达亚齐的一所清真寺,被视为是城市以及亚齐文化的象征。

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是班达亚齐最大、最著名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是圆顶清真寺进入东南亚的首例之一。或许更重要的是,这座清真寺是穆斯林开始在印度尼西亚政治上发挥作用的象征性建筑。它由荷兰人修建于殖民统治时期的1879年,1881年落成,用以安抚在荷兰人引起流血冲突中受到伤害的亚齐人。这座清真寺原本由艾尔阿拉姆苏丹于1872年开始花了六年时间建成,当时被称为拉亚清真寺或大清真寺,据说是复制于1614年由伊斯坎达穆达苏丹兴建的宽大多檐式清真寺。由于当时爆发了持续30年的入侵亚齐战争,1873年亚齐国王也拒绝与荷兰商人谈判,因此战争也摧毁了这座新建的拉亚清真寺。为了劝解亚齐人放弃抵抗,荷兰人于是在1879-1881年期间重修了这座清真寺。建筑师布鲁奇打算建造一座不同于当时东南亚的莫卧尔式清真寺。以前的清真寺是方形四重檐式的,他偏要按照莫卧儿样式建造一座多构型清真寺。直到这座建筑开始,亚齐的清真寺的木构圆顶才开始形成黑色硬木覆顶,这和涂料为白色的墙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厚重的木制圆顶也成为市镇的坐标。同时这座莫卧尔元素又进一步加入了摩尔样式的修饰,像门廊的拱部装饰和阿拉伯样式的石膏纹样等。到了二十世纪,清真寺的建制开始扩大。1936年在建筑原圆顶两侧增建了两个圆顶,1957年又在后部增加了第四和第五和圆顶,整体象征着印度尼西亚的五大支柱。同时也在后面竖起了两座白色尖塔,清真寺也从此被命名为拜图拉曼清真寺。在2004年12月26日的地震海啸中,该寺也受到海水的侵袭,寺内淤泥厚达15厘米。经过修整,这座清真寺目前已恢复使用。这座清真寺刚建成的时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当地伊斯兰首领的抵制,认为它和虔诚的宗教感情不搭配。但是今天,这座清真寺却成为班达亚齐“通往麦加门户”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当地穆斯林社会与世界穆斯林的连接纽带。

2004年底的南亚大海啸中,受灾最严重的是位于印尼西北部的亚齐省,班达-亚齐市几乎全部被毁,只有这座清真寺屹立不倒,堪称奇迹。拜图拉赫曼是印尼第二大清寺真,在整个伊斯兰社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规模之宏伟,与小城班达-亚齐颇不相称。

站长点评: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的事迹说明,只要用心建,还是能建出坚固的房子滴。人类不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29711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毛毡苔 最新研究显示肉食植物粘性毛毡苔具有更复杂的“捕食策略”下一篇:马王堆汉墓古尸 江苏泰州明代不腐女尸,经千年鲜如活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