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少正卯 孔子上任七天杀少正卯 以礼杀人理由是否过于牵强

导语:孔子大家都知道的,奉行仁义:劝导百姓做仁义的君子,劝导执政者奉行仁政。可是他自己却大开杀戒,上任七天就把自己的政敌少正卯杀了。少正卯此人姓名不详,少正是他的官职,卯是他的名字,是鲁国的一个大夫。生年不知,死于公元前496年。这一年孔子身居大司寇之位,而且兼任代理宰相,可是他上任七天就把少正卯杀了。大概是因为政见不合吧!孔子是儒家,

孔子大家都知道的,奉行仁义:劝导百姓做仁义的君子,劝导执政者奉行仁政。可是他自己却大开杀戒,上任七天就把自己的政敌少正卯杀了。

少正卯此人姓名不详,少正是他的官职,卯是他的名字,是鲁国的一个大夫。生年不知,死于公元前496年。这一年孔子身居大司寇之位,而且兼任代理宰相,可是他上任七天就把少正卯杀了。

大概是因为政见不合吧!

孔子是儒家,核心思想是“仁”;而少正卯属于法家,奉行法制、强权。话说少正卯也是个人才,知识渊博、能言善辩,有“闻人”的称号!牛到什么程度呢?牛到连孔子的弟子都多次跑去听他的讲学去了,孔子的课堂则是三盈三虚,只有颜回一个人在坚守。大概是因为这样,所以孔子怀恨在心吧,于是便起了杀心:“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孔子家语》。在两观中的东观将之杀害,暴尸三日!

学生子贡疑惑不解,于是便问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孔子给他说了5个很经典的理由:

“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虽然这5个理由看起来很正义、很经典,后人经常引用,但是怎么都看不出少正卯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没有杀人放火,也没有烧杀抢掠,只是传播着非正统的思想而已,何至于无端在东观下喋血呢?而且暴尸三日,真的是惨无人道。

不得不说,孔子虽被尊为至圣,光环闪耀,但这个污点是如何也洗不清、遮不住的!

最后的提示:其实孔子有没有杀少正卯这件事也是存在争议的,但是由于春秋时期留下来的资料太少,一切也都不过是猜想而已。大多数还是认为这件事是真的,这不是梦。最早记录这件事情的是几百年后的《荀子·宥坐》,原文如下: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好了,谢谢阅读!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的话,还请多多关照啊!如果您对孔子、对此事有什么想法的话,欢迎在下方留下您的足迹!

尊礼,守礼,不代表就是一个老好人。

很多人,对孔子还是不理解。

大众的看法,孔子的思想,跟老子,释迦牟尼比起来,太low了,看看人家佛老,说的东西,玄乎其玄,看的人一脸懵逼,一看就相当高端。

再看,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用你说么?老子自己不知道么?

搞得很多人,看不上孔子,毕竟孔子的话,太难装逼,还是说几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来的逼格高。

孔子一直提倡,温良恭俭让,搞得人们认为,孔子,就应该是一个老好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唾面自干的那种。

人们都认为,孔子,装你就装好了,千万别漏气,道貌岸然,就应该有个道貌岸然的样子。

一旦孔子说几句冲话,大家就受不了了,伪君子!

更何况,孔子还杀了人,什么嘛!太虚伪了,你怎么能杀人呢?你是君子啊!

嘿嘿,这里我想为君子说几句话。

君子,可不是道貌岸然,可不是唯唯诺诺,可不是唾面自干的老好人。

君子,就是一个有自己原则的人,该客气的客气,该杀的杀,只求问心无愧而已。

孔子就是这么一个人,孔子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随机变化的,但又是一成不变的,不变只是他的原则,只做自己该做的事。

之所以孔子大多数时候和和气气,是因为他遇到的大多数事情,就应该和和气气,一旦遇到少正卯,他就爆发了。

和气的是他,杀人的也是他,他就是他,他没有变,他永远忠于自己的内心。

所以,那些杀人什么的,并不是他的瑕疵,他的失误,研究孔子,要懂他的内心,他一直都是一个完人。

如果他不杀少正卯,也称不得圣人,不配成为万世师表,供万人敬仰!

我来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孔子上任七天杀少正卯,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诛卯一事就主要以“圣人治礼"的面目供后人取证,不过,结合孔子诛少正卯一事所处时代背景来看,我认为这次诛杀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在里面,“礼杀"似乎只是一个非常拿得上台面的借口。分析如下:

首先,简单回顾诛杀事件所发生的时代背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周初施行的分封制弊端至春秋初期已是乱象百出,周天下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经揺摇欲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社会进入一个动乱的年代,群雄争霸,此起彼伏。

春秋无义战,在秦、晋、齐等大国争霸与兼并战争拉锯下,夹缝中生存的小国是被压榨和掠夺的对象。以鲁国为例,春秋时期就朝拜周天子3次,而朝齐、晋、楚竟达33次!朝见要带贡品,有时还要为大国服劳役和兵役,让你出兵跟随打仗,得听话出兵。感觉很不公,限于国力又无法反抗。猛兽横行的世界里,谁都不得罪是食草动物最好的选择。当时鲁虽弱小,大王却好贤德,所以,倡仁政的孔子做了鲁国司寇,少正卯的法家学说很受鲁人欢迎,却为孔子不容,实质成为儒法学说斗争的牺牲品,对此,鲁王似乎也无异议。当然,诛少正卯的名义理由是他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的"五恶"品性。

当然,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小国被兼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靠实力说话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更适应当时各国的实际需要,于是就有了随后的秦国商鞅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在群雄逐鹿、人心思变、社会大乱的特殊年代里,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却显得是那样的不合时宜。想得到推广又不受时代欢迎,徒唤奈何!宛如与风车大战的唐吉诃德一样,看似可笑,又充满悲壮。

总之,我认为孔子以礼杀少正卯似乎没那么简单,还有试图弘扬儒家学说以保全鲁国于乱世的想法在里面。

一己之言,当或不当,欢迎指正。

记得有弟子是因此和孔子闹翻的吧。原因如下。

辩论中辩论不过,就说人家诡辩,小人,心术不正等等,反正扣了一堆帽子,然后就把人家杀了,这和你平时教导我们的根本就是言行不一,等等

下面是个人看法,不像上一条是明记于史书的。孔子是因为担心个人权力受阻,因为少代表的那一派正好是完全和孔子要搞得复周礼,尊君上儒家那套相反,所以正好用违礼的借口杀人立威。这个看法偏权术,但根据孔子在鲁国的为官经历看,个人觉得也是个权术高手,所以可能性最大。

一儒家一法家,治国理念不同……争不过说不通,自己的方针政策天法贯彻,只好宰了。反过来卯要是比丘更让国君认同,可能也宰了。

儒家思想,仁义开篇,仁义之道,体现礼法,礼法有度,社会规矩,人类有节,废除礼法,无规无矩。乱则生祸。

公元前496年,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刚刚入职后七天,就做出了个惊人的决定——诛杀少正卯。孔子以“惑众”的罪名将少正卯逮捕下狱,并很快将其斩首,并暴尸三天。

对于孔子的决定,即使是他的弟子也感到十分不理解。孔子不是讲究“仁义”吗?不是一向反对滥用杀伐之刑吗?为何要杀死少正卯?要知道,少正卯也是一个“闻人”。很多人甚至认为,孔子是嫉妒少正卯,恨他抢光了自己学生。正所谓同行是冤家,孔子之所以诛杀他就是公报私仇!

因此,子贡就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孔子,希望老师给一个解释。

对此,孔子回答道:“少正卯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

在孔子看来,少正卯是典型的“路线错误”,因此“知识越多越反动”。那么少正卯宣扬的是什么思想呢?根据考证,少正卯或许宣扬的是法家思想,宣扬“霸道思想”,宣传战争、苛法和权术。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这种思想无异于火上浇油,只会给天下带来更多的战争和死亡,只会给百姓带来更大的负担和痛苦。因此,孔子才会行此“君子之诛”,拔掉首害,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效果。

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例来看,他所创立的儒学就是一种注定独霸天下的学说,不能与任何一种学说兼容。如果国家以儒学为根本,就必须排除其他学说。因此,汉儒董仲舒才会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个帝国,只能有一种思想。只有摈弃其他思想,人们的思维才不会混乱,而大一统的帝国才能保持稳定。

批林批孔

第一个莫须有杀人的时候就是孔夫子啊

我看到的《孔子传》中没有杀少正卯的事情,也未提及少正卯其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汉武雄风 窦漪房与刘彻和孝庄与康熙两对祖孙组合 哪边更伟大下一篇:钱钟书 为什么钱钟书说中国没有哲学家 只有哲学家学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