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没有指纹验证和人脸识别的科举考试 当时是如何验证考生身份的呢

导语:科举考试没有指纹验证和人脸识别,当时考生的身份是如何验证的?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从隋朝设立科举制度开始,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对于古代的很多文人来说,考试成为了他们进士及第的唯一办法,而且也是走上仕

科举考试没有指纹验证和人脸识别,当时考生的身份是如何验证的?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从隋朝设立科举制度开始,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对于古代的很多文人来说,考试成为了他们进士及第的唯一办法,而且也是走上仕途的唯一途径。那么在古代考试没有现在的人脸识别或者指纹验证,他们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辨别考生的真实身份的呢?难道真的没有人冒名顶替去考试吗?其实当然有的,看完下面这些内容你就明白了他们在验证考生身份上的聪明之处。 古人所使用的「 ”牒”也就是现在我们大量普及的准考证,有了这个才能够有入场考试的资格,那么在古时候的「 ”牒”到底是有什么标准呢?由于古时候没有现在的先进技术,只有通过画师把考生的信息记录在册,才能在考试前验明正身。而且在牒上会包括考生的籍贯和个人信息,以及家族当中的祖父和父亲姓名,并且最重要的是在上会包括考生的面貌特征,特别是一些有痣,有无胡须或者脸型特别的都会记录在册。这也是辨别考生的一种途径,历朝历代都会使用的最基本方法。 在历史上还因为牒上的照片和考生本人有出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这件事在相关记载中是这样说的,当时有一位叫胡希吕的巡考官,在当时的南京巡视考场的事务,结果就因为学子碟上写的是白面微须,而现实当中很多的男子都以白面有须为美,这就造成了人图不符的事实。所以在这个考官的严厉要求之下这些有须的考试全部要退出考场,这让当时的考生激烈的争吵了起来,因为在古人认为微就是无的意思,所以人图不符就不能参加考试。考生为了给自己辩解,还举出康熙微服私访的事例据理力争,他说康熙难道是不穿衣服就出去了吗?难道微服的这个微也是无的意思?这个考官胡希吕被反驳的哑口无言,所以无奈之下只好让那些有须的考生重新进入考场考试。 唐朝 在唐朝时期设置「 ”识认和搜检制度”。对于一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来说都要有自己的个人履历,在上面记载的有考生的外貌特征,而且有专门的识认官核对考生的信息。特别是一些外贸比较有特点的,如有络腮胡子或者脸型特殊的,会更详细的记录在册,这也成为了辨识学子身份真假的一种方法。 宋朝 在宋朝时期所设置的检测手段是「 ”互保连坐”。当时要求十个人为一保,如果在这十个人当中其中有一人属于冒名顶替替别人去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么其他九个人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严重的还会革去功名,发回原地。所以在宋朝时期的这种检测方法,有的严重的可能导致十个人全部不能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所以对于宋朝时期的这一制度,也有效的防止了枪手的出现。 元朝 在元朝时期由于是蒙古族统治整个中原,崇尚武力的游牧民族不重视这种选拔方法,所以相比较而言当时的科举考试处于断断续续存在的情况,通过科举考试被任用的官员只占唐朝时期的17%,占宋朝的2%。所以在元朝时期虽然它和以往的科举人数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判别考生信息方面也是很严格的承袭宋朝时的制度,并加以改革。对于能显示个人基本信息的准考证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如果发现有冒名顶替的情况会判很严重的罪行,所以在当时,冒名考试或者是考试作弊是很严重的。 明朝 而后到了明朝时期,由于在经历了唐宋元这些前期的改革之后,科举制度已经有了成熟的表现,所以此时明朝采取的一般为现籍地应试。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让学子所在地区的官员去辨识每个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身份信息是否正确。而且后期又设置朝觐官督查,他们的职责主要就是检查每个参加考试学子的身份,在明嘉靖时期,各省、府、县分别督察进场学子,监督每一位学子的身份信息是否准确,并采取自省、府、县依次审核进场考试的原则。这种采用各省、各府、各县自查的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能够避免他省官员因面貌不符而取消考试资格的事情发生。 清朝 在清朝入关以后,科举考试依然采取明朝遗留下来的八股文政策,而且直到1905年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才被废除。在清朝有一种「 ”准考证制度”,虽然和现在的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某些方面也更有效的防止考生出现冒名顶替的情况。 当时的准考证制度也称「 ”院试卷结票”,在这张票据上面有考生祖父、父亲、考生本人、邻居的名字。而且为了更确保考生信息的准确度,还有两位担保人进行签字画押,由于古时期没有现在的指纹验证和人脸识别,当时的签字画押和面貌特征就成了检查考生信息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 对于古时的科举考试来说,因为它是很多学子想要进士及第的唯一途径,如果考生信息不严格要求检查,那么对于很多学子来说也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情,所以从唐正式提起科举考试以来,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办法去应对考生信息是否作假的情况。 以上这些也就是从唐至清,各朝各代对于科举考试验证身份的手段,现在你是不是了解原来在古时候没有现在的这些高科技,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去辨别那些想要替别人考试的人的身份的。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各项考试当中已经出现了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这对于一些想要蒙混过关替别人考试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无论是从以前的科举考试,还是现如今的高考和国考等大型考试来说,考试是我们发挥自己能力的阶梯,只有你通过了这项考试才能够为自己前途的改变作出努力。所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今考试,公平的对待每一个考生,才能够让每一位学子有公平的选择。 参考文献:《时断时续:元代科举研究》 《科举制度史上对考试作弊的防范及其启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考古资料证明 中国传统的「 ”三皇五帝”历史框架是正确的下一篇:渑池之会的故事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渑池之会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