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介绍一位中外历史上具有与苏武相似精神的人物;

导语:介绍一个中外历史上和苏武精神差不多的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郝静,字伯昌,元代灵川人。元好问称之为“刚正,立于天地之间亦鲜”。1260年,忽必烈为了获得巩固政权的外部条件,派郝静到南宋议和,同时要求南宋履行每年

介绍一个中外历史上和苏武精神差不多的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郝静,字伯昌,元代灵川人。

元好问称之为“刚正,立于天地之间亦鲜”。

1260年,忽必烈为了获得巩固政权的外部条件,派郝静到南宋议和,同时要求南宋履行每年向蒙古提供20万银子和20万丝绸的秘密协议。

交战双方都担任大使是非常危险的。

有人劝郝静不要去。

郝静严肃地说,“我已经学了30年了,但一直没有用。

现在的世界充满了困难和不利。幸运的是,领主打算停止战斗,两国不再战斗,让亿万生灵得以生存。

我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就这样,他以“道济天下之责”,不顾个人生死,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出任国鑫大使,带着几十人,肩负起“善用之,为兵而战,为民造福”的使命,毅然踏上了南宋的征程。

宋朝奸臣贾思道吹嘘自己对蒙古撤军的贡献,担心郝静入朝后,自己汉奸投降的真相被揭露,竟无理将郝静一行扣留在周振军校。

这期间,郝静上书宋朝十万字,贾思道不报,不但不放他走,还不杀他,使他与世隔绝16年。

在这十六年里,郝静秉持着“统一国家、利国利民、利君利民”的信念,大义凛然。

虽然被囚禁了很长时间,但他的意志更加坚定,尽管受到世界的批评,他的知识也更加精炼。

在囚禁期间,他保持冷静,坚持讲课、写书和诵经。

后来,他的许多随从都成了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狱中,写下了《续》、《易春秋传》、《周易传》、《太极衍》、《元》、《通鉴书法》、《于衡关震》等几十万字的藏书。

时至今日,这些记述大多已失传,仅存《续汉书》90卷、《灵川集》39卷,是研究宋、元、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当郝静被囚禁时,他在1274年把丝绸书绑在大雁的腿上,交给忽必烈。有人得到了汴京的鹅,得到了写有诗的帛书:

霜降,风高气爽。回头一看,是早春。

上林田字赐援弓,穷海累臣有帛书。

诗后付款为“元五年九月一日放鹅,胜者不可杀。驻大使郝在的军营新址上帛书长二尺,宽五寸,背面有凌川豪的印章。

充分表现了郝忠义的高尚情操,在巨大的屈辱面前守节。

1274年,袁大举进攻宋朝。

贾思道迫于形势,派人把郝送到北方。

然而在回国的路上,他目睹了那种荒凉压抑的生活状态,不顾生命垂危的岁月,敢于冒“铁铲”之险。上表请元世祖赐信,轻轻收薄赋,勤政平和。

郝静说他“在国外旅行吃了20多年的东西,...比其他人更焦虑”。

然而,他长期被囚禁的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他于1275年7月去世,这是他返回北方的第二年。

临终前,他写了四个字,“风浪”,表达了他的一生,当时他52岁。

元朝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封他为河北和石文中之主。

1318年,元仁宗颁布圣旨,将郝静的帛书《雁传》编成一卷,以东观西藏,题翰林学士,并受到执政党和反对党的称赞。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五千年历史之谜下一篇:故宫建国后险被拆 为给群众留反面教材而幸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