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龙门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范例:龙门石窟的保护与开发

导语: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三大宝库之一,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注重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了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水平。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

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三大宝库之一,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注重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了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水平。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的三宝之一。1961年首次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龙门石窟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原则,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保护工程,加强科研创新,培育科研能力,提高文物保护和科研水平。

龙门石窟的保护历程

龙门石窟自开凿以来,除了利用好自然山体保护石刻免受风雨之外,挖洞者采取人工保护措施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唐代奉先寺顶部人工开凿的巨大人字排水道,至今仍能起到排水止砾的作用。石窟上部有大量通过筑檐、立雨板等方式保护的雕刻物和遗物。自龙门石窟管理机构成立以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了保存现状和地质调查工作,初步确定了龙门石窟危岩崩塌、洞穴风化和洞穴渗漏三大病害,从20世纪70年代的奉贤寺开始,采用锚杆加固、化学灌浆等方式,开展了以粘结加固为主的岩土保护工程,重点对龙门石窟濒危崩塌洞穴中的岩体进行抢救性保护。1987年至1992年的五年综合保护工程是一项计划中的东西山治理工程。修建防护墙和走访栈道,加固了大部分岩洞,基本解决了龙门石窟的稳定性问题,一定时期内洞漏得到改善;90年代中后期开始重视基础研究,开展石窟的材料研究和气象监测。2000年启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为龙门石窟带来了一套完整的保护规划。项目开展的地形测绘、地质调查、先进环境监测等实际工作,极大地提升了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近十年来,龙门石窟开展了双洞窟修复、漏水综合治理、世界遗产监测体系建设、保护管理规划、管理条例修订等所有与石窟保护相关的重大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十二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世界遗产地监测工作,将遗产地监测体系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龙门石窟作为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在龙门石窟多年石窟监测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了《龙门石窟动态信息与监测预警系统方案》,并报国家文物局审批。2013年6月,龙门石窟监测预警系统开始建设,对龙门石窟区域环境、洞穴微环境、文物病害、大气环境质量等进行连续自动监测,并通过无线传输导入监测平台。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对石窟文物和石窟环境因素的监测,还根据龙门石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了风化和渗水的研究性监测内容。比如利用红外成像技术等先进方法监测洞穴内的漏水情况,突破了传统摄影等手段的局限。它不仅可以随时监测和记录,还可以近似模拟漏水情况,满足定量监测的要求。目前,一、二期建设已经完成,系统运行良好,石窟文物和石窟环境监测框架基本构建。未来计划在龙门石窟逐步开展河水、泉水、游客状况、保护区划等全方位监测,最终实现与省级、国家级监测平台对接。

在安全技术防范方面,在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一、二期提前完成后,龙门石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三期于2013年主要实施,主要分为西山、东山大周界防穿越报警系统和重点洞穴入侵防盗报警系统。三期工程建成后,龙门石窟核心景区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安全系统功能大幅提升,达到国家一级风险单位防范标准,实现了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

红外照相机和洞穴漏水收集仪器。

洞穴漏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洞窟渗漏治理保护的紧迫性日益凸显,成为龙门石窟的重点工作。洞穴渗漏作为龙门石窟三大病害之一,在各种规模的洞穴中普遍存在,危害严重。2007年以来,已完成龙门东西山七区五区地质调查,三区施工,两区方案设计。“十二五”以来,“楼古台地区渗漏水治理工程”、“万佛洞地区渗漏水治理工程”、“千玺寺渗漏水治理工程”相继开展,达到了解决溶洞渗漏水的预期目标,在渗漏水材料、施工工艺、工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宝贵成果。千玺寺是龙门石窟渗水严重的洞窟之一。为有效治理渗水病害,进行了地质勘探、病害调查研究、溶洞内外环境监测、病害监测、灌浆材料试验等一系列前期研究。都被执行了。结合日常观测、模拟降水试验和施工调查,对渗流路径进行了探索。项目坚持边施工边研究的原则,及时修订补充设计方案。龙门石窟保护工程首次实施防渗帷幕灌浆,有效切断了大气降水的渗流路径。选用的灌浆材料为新型无机材料,更接近石窟岩体性能,具有耐老化、耐酸碱、收缩率低、流动性好、经济环保等特点。防渗工程帷幕灌浆在保留原有水文地质特征、不破坏原有渗流系统的基础上,取得了良好的控水效果。

洞穴漏水的处理虽然难度大、复杂、重复,但基本上必须作为危害洞穴安全的主要疾病来对待。未来三到五年,龙门石窟东西山各区域漏水治理将基本完成,确保主要洞窟漏水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石窟的修缮和维护逐步加强

石窟文物暴露在自然条件下,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文物表面经常受到污染和侵蚀,有些可能只影响文物的观赏,也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对文物造成破坏。因此,技术条件下的石窟文物修复不仅是公众展示艺术品的要求,也是保护石窟文物的需要。双窑修复工程是龙门石窟第一个整体洞穴修复工程。可清除双窑修复工程中的烟尘、冷凝水等表面污渍,恢复洞穴原貌风化雕塑已通过粘结加固,防止翘曲脱落病害进一步发展;对裂缝进行再处理,并用可反复处理且强度较弱的硅胶材料代替;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洞内不同的墙壁上有许多贴金和彩绘的残留物,证明洞内有历史上华丽的装饰处理。修复的另一个例子是莲花洞北壁壁龛中冷凝物的清除,不仅发现了隐藏在冷凝物下的新鲜红色颜料装饰,也为研究者研究盖壶塔提供了有力证据。

日常维护是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及时检查发现石窟的微小病变,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进行治疗和维护,是石窟日常保护必不可少的。比如日常巡查中发现的小块脱落岩块归位粘结、小崩窟修复、增设防水设施等。,解除了石窟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大型保护工程不可或缺的补充。

合作交流日益广泛,研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为解决石窟保护中的各种技术难题,龙门石窟以其丰富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遗产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在文物保护、考古等诸多方面展开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龙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与中国遗产研究院合作建立了石刻文物保护研究基地,扩大了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从近年来的技术保护实践来看,保护材料已成为龙门石窟保护工作中突出的制约因素。为此,积极开展灌浆、防风、修复材料的研究和攻关,探索创新防护技术。龙门石窟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开发的新型无机灌浆堵漏材料,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通过专家会议。传统的灌浆材料,如无机水泥、有机环氧树脂等,使用时会产生浸水、老化等问题。在总结历史防渗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无机偏高岭土、超细水泥和水玻璃作为复合激发材料,克服了传统材料的缺陷,在龙门石窟近期防渗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开展的国家级合作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石灰岩表面冷凝物形成机理研究”、“龙门石窟石灰岩细观结构破坏机理及耐蚀性实验研究”、国家文物局项目“碳酸盐岩文物定量分析评价体系研究”、“龙门石窟彩绘颜料调查研究”等。

实现三维数字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三维数字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在档案建设、考古测绘、文物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解决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矛盾,促进文化、旅游、教育、娱乐产业的发展。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在雷谷台区开展了洞窟三维数字化扫描实验。基于三维数字技术获得的光照图,解决了手工制图中透视变形、视觉误差和测量误差带来的制图不准确、速度慢的缺点,得到的制图准确客观。同时,3D数字模型作为真实文物的数字化再现,为文物保护研究建立了完整、准确、永久的数字档案。目前,龙门石窟所有洞窟的扫描工作已基本完成。本项目的实施为更好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确立了石窟三维数字化的技术标准。

加强石窟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洞穴考古报告的编写是全面记录洞穴现状的重要手段,也是石窟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在当今的保护技术无法有效阻止石窟风化渗漏的情况下,更迫切需要全面客观地记录石窟现状,为现在和未来的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在国内知名考古学家苏白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参与下,龙门石窟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等权威机构合作,在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了龙门石窟洞穴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既能保证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又能培养人才,最终使年轻人能够独立开展这项工作。这是推动龙门石窟研究更上一层楼的重要举措。目前,雷古台地区洞穴考古报告终稿已编制完成并交付出版。

为了全面完成《雷谷台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化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在雷谷台三孔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唐代重要的建筑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建设了雷谷台建筑遗址展示中心,展示保护遗址。

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学术成果的收集整理。近年来,出版了《龙门石窟雕塑——宝塔》《龙门石窟五十年》《龙门佛教艺术》《龙门石窟研究院论文选编》《2004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龙门四品》和《龙门石窟与洛阳佛教文化》《中原文化大典·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的保护虽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深感与先进的文化保护单位相比,与空相比,发展潜力巨大。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结合龙门石窟保护研究的近期规划和远期目标,龙门石窟文物保护与研究必将取得可持续发展和更大成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移码突变 新冠病毒的弱点是什么下一篇:诺娜 《禁忌女孩》诺娜为什么死不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