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旗袍的由来和历史 从下等人象征到民族象征 看旗袍如何逆袭

导语:旗袍被国内外众多服装专家视为“中国国服”,一衣带水的日本热衷于将中国人定义为“包子旗袍”。一些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是满洲侵略的象征,对此深恶痛绝。本文将从旗袍的起源和改进入手,向大家展示旗袍在现代人心中的来历。最早的旗袍——明

旗袍被国内外众多服装专家视为“中国国服”,一衣带水的日本热衷于将中国人定义为“包子旗袍”。一些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是满洲侵略的象征,对此深恶痛绝。本文将从旗袍的起源和改进入手,向大家展示旗袍在现代人心中的来历。

最早的旗袍——明末边军的服饰

与一些人的想象不同,旗袍在最初阶段完全是汉人的服饰。但与儒生穿的“宽袍大袖”相比,早期的“旗袍”更具有“下等”的特点。

众所周知,由于生产方式的原因,杂工、仆人和工匠不能穿上士喜爱的儒家服装。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士兵尤其如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陵就提出了“胡服骑射”,要求贵族阶层带头穿胡服,以方便作战。明朝的军事政策也被称为“小气”,很多士兵过着破烂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有一套战斗服穿是一种福气,他们根本不想变漂亮。所以这个阶段的“旗袍”很丑,跟影视剧里清军穿的“一号衣服”一模一样,或者说这件丑衣服是八旗cos来自明军的产物。

难怪后来的儒家士大夫对“傅毅”如此抵触。政权更迭没关系。外国人进入中原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要求穿上下级的衣服,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难,更不用说要附上“钱鼠尾”了。

清代旗袍的改良

随着时间的推移,旗民逐渐适应了中原的气候环境和相对丰富的物质条件。这种改编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即旗手的服装发生了变化,单纯的御寒、骑射、制作等目的。已经换上了漂亮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女装来说。

清代中后期以来,旗民的女装开始吸收汉族的文化元素,女装衬衫开始进入历史舞台。当时满洲吸收了大量汉族伦理道德,逐渐开始儒家化。早期打开的外套现阶段已经不适合旗手了。毕竟当时露腿是很不道德的。衬衫的作用是当女人穿外套时遮住她的身体。

与传统的满族制服相比,这种衬衫有更多的汉服元素,其特点是更宽,更右。根据袖口的不同,衬衫可以分为舒适袖衬衫和袖子。袖宽松衬衫和袖拉衬衫的区别在于,袖拉衬衫的宽袖口和短袖口装饰有两种不同的颜色和图案,而袖宽松衬衫只有一层袖口。而且,袖拉衬衫在领口、袖口、门襟、下摆都有修剪,而舒适的衬衫只在领口、袖口、门襟的边缘有修剪,在下摆没有。袖子衬衫通常是折叠的,当袖口的缝线被去除时,可以用作舒适的衬衫。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爱美的天性进一步释放。虽然衬衫仍然被用作内衣,但它们的风格也适用于外套。这种上衣是民国旗袍的雏形。

这种服装和带袖子的衬衫很相似。很多学者认为衣服是有袖衬衫的直接“传人”。与自己的“前辈”相比,衣服更具装饰性,在打着横幅的女性中很有代表性。长袍的直接造型是“立领”,右边是一条大裙子,身体直而胖,左右两边开衩一直到腋下,腋下用涤纶带和刺绣花边装饰的“如意云头”,袖子直而多为袖子。

民国初期的变化

1911年,腐朽的满清政权垮台,中华民国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民国政府迁至北京,开始颁布“服务制度”。他们规定了以下服装:男士服装分为两种,一种是大礼服,另一种是长礼服。前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西装,分为白天和黑夜;后者是传统的长衫和夹克,都是黑色的。女装没有详细说明,所以民国初年,大部分女性还是穿传统服装。

然而,旧制度的终结最终蔓延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旗手女性深恐清算,开始摒弃传统浮夸的装饰,追求简约的着装。这在贵族中尤为明显,因为长袍不再以复杂的装饰和图案特征体现他们的阶级地位,摆脱了相似造型元素的堆砌手法,整体风格变得简单多了。刺绣已经大大减少,非常精细的定线和滚线工艺已经流行起来。

五四运动后的旗袍

1919年5月4日,著名的五四运动在北平爆发。这场运动影响了中国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想,人们的衣着也随之改变。传统旗袍作为一种民族服装,被学生们重新符号化。旗袍的转型中心逐渐从北平转移到了更为开放、西化的上海。

当时的上海经历了70年的中西融合,不再是一个小县城。从人口比例来看,它比今天的上海有更高的外来移民数量,他们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风格。传统与进步,中西交融于此。旗袍在这个阶段也吸收了很多现代元素,开始进一步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些进步学生一直把旗袍视为落后和老气的象征。但事实上,在民国时期,旗袍长期以来都是女性争取权利的象征,因为在真正保守的人眼里,“长袍”是男装,穿男装的女性被视为“离经叛道”。在上海海滩上,女性穿旗袍作为一种固定的套装并适应它,这是女权的象征。最后,《旗袍思想史》指出了这一点,感叹道: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女装,本来就是男式服装。女生戴着它是为了争取权利和自由。

随着思想的进一步开放,很多旗袍商家把旗袍的两个袖子“拆”了,改成了“背心旗袍”。它不作为单独的外套存在,而是穿在短外套的外面,看起来像清代的长袍和背心的组合。然而,民国时期,尤其是在上海,穿成这样的人大多是女性。张爱玲的小说《更衣》记载:“1921年,妇女穿上长袍。”

这件马甲旗袍已经很久没有流行了。被深度西化的上海,也继承了西方人的特点——时装来得快,来得快。此时恰逢俄罗斯内战,大批白俄罗斯贵族涌入上海避难。上海的设计师向俄罗斯人“取经”,艺术造诣深厚。很快,旗袍再次改良,去掉了里面的短外套,将两袖“放回”,无疑降低了旗袍的穿着层次,符合20世纪20年代女性追求简约的审美特征。同时,受俄罗斯风格的影响,旗袍上开始出现大量西方服饰独有的对称几何图形、花朵和藤蔓,袖口也加入了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格的皮草装饰。

北伐后的旗袍

1927年后,北伐战争结束,短暂的内部斗争使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被很多现代史学家称为“黄金十年”,也是旗袍快速发展的十年。西方技术设备的引进,文化出版业的繁荣,艺术造诣的提高,使旗袍正式进入“黄金时代”。

有的女演员穿旗袍,使得中国旗袍进入世界舞台。几乎每一部电影《姐妹花》《一江东流》《新女人》《玉光曲》都引领了旗袍行业的一场革命,阮玲玉、蝴蝶、、王成为一代人心中的女神。

这一时期,上海的精英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广东人为主的资产阶级人口逐渐被江苏、浙江尤其是宁波人所取代。宁波人自称“丰帮”,率先将西式裁剪技术引入旗袍,受到时尚女孩的高度追捧。上海人叫它“红帮裁缝”。

这些红色裁缝敏锐地意识到,西方美学逐渐普及,人们越来越追求苗条的身材。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降低旗袍的腰身,用大量的“银丹士林”染料代替传统染料,让旗袍看起来高贵典雅。这一时期旗袍的演变分为几个小阶段,这也与国内的经济形势和西方的审美变化密切相关。

一战后的超短裙时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损失惨重,尤其是男性人口锐减,迫使资本家大量雇佣女工。随着女性工作权利的保障,女孩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美丽,不再受男权社会习俗的束缚。以时尚和前卫著称的巴黎,女孩们开始穿超短裙;在有着“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设计师们注意到了这种西方时尚,他们选择将旗袍的长度缩短到膝盖位置。这种旗袍被称为“过膝旗袍”,风靡全国,女孩们都以穿过膝旗袍为荣。

与此同时,“废除束胸”的趋势正在迅速蔓延。女性呼吁脱掉传统的马甲和肚兜,改用西方人使用的胸罩。旗袍也受此影响,变得越来越“瘦”,越来越强调女性的“曲线美”。

当然,哪里有进步主义,哪里就会有保守主义,双胞胎姐妹注定要相伴相随。穿过膝旗袍的女生往往从事演艺事业,或者是追求西化的学生;相对保守的家庭主妇,尤其是传统书香门第的女性,依旧穿着比较宽大的旗袍。但是,随着趋势的发展,他们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复古连衣裙和扫地旗袍

自1932年以来,西方保守势力有所反弹,女孩们自己也开始穿复古连衣裙。上海海滩上的设计师自然不会放弃保守女性的市场,于是“扫地旗袍”应运而生。这种款式的旗袍下摆长,最短的在小腿上,最长的可以在地上拖,故名“扫地旗袍”。

这件旗袍保留了两边开衩的设计,让主人在静止的时候遮住自己纤细的双腿,很好地体现了东亚人“吉他后面还藏着半张脸不让我们看”的审美和个性特征。

抗战爆发后的旗袍

七七事变后,全国进入抗日战争。战争时期,女人要么像男人一样上前线,要么留在后面操持家庭。毫无疑问,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扫地旗袍”已经不再适合这种环境。毕竟,无论是行军还是做家务,都需要简单干练的着装。而在这个时候,受战争的影响,布料的价格也上涨了,出于节约的目的,很多设计师开始考虑改变款式。

聪明的红帮裁缝用西式裁剪的方法去除了传统旗袍多余的部分,使其更接近西式美学,更适合当时的环境。这种“西式旗袍”显然更“节省结构”,将原本扁平的造型改为立体,重点塑造女性的胸部、腰部和臀部。袖裁也摒弃了传统的肩袖裁法,采用针绣工艺去除腋下多余部分。

现在40年代的旗袍照片基本都是这种改良版的旗袍。

结论

旗袍从明末边军服饰到清代满汉结合再到民国的不断完善;从追求便捷的“劣质服装”到上流社会的品牌,无不体现着社会的变迁。民国本身的剧变也带来了几百年来从未有过的旗袍变化。某种程度上,旗袍本身就是民国浪漫生活的缩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嘉庆的儿子 嘉庆皇帝是谁的儿子下一篇:文莱属于哪个国家 文莱属于哪个国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