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明治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日本的城乡历史

导语:明治维新开始的标志是1868年的明治天皇即位,这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了近代化的道路。明治维新改革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推动了城乡历史的变革。

目录导航:

  1. 明治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 二战之前的日本教育制度是怎样的
  3. 维新运动的背景和条件
  4. 世界上管道最牛的国家
  5. 全亚洲最早有地下铁路开通的城市
明治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868年1月3日,日本的 明治天皇 颁布了《五政复古》诏书,标志 明治维新 运动的开始。

是日本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自19世纪始,日本城乡不断发生农民和市民暴动,以江户幕府为中心的幕藩体制发生动摇。1853年美国舰队到日本,次年迫使幕府签订《神奈川条约》,1858年又强迫其签订通商条约。荷、俄、英、法相继援例订约,幕府威权丧失。西南各藩下级武士发动尊王攘夷运动,旋发展为倒幕维新运动。

1867年在萨摩藩和长州藩的策划下,京都朝廷下讨幕密诏,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伴请“奉还大政” ,敕准。

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标志这明治维新的开始。

具体来说,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二战之前的日本教育制度是怎样的

日本的学制为六、三、三、四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学龄自满六周岁开始。小学及初中的九年属义务教育。通常,义务教育结束后有三种选择:升高中、进高等专门学校或专修学校的高等课程。高中的修业年限为三年;高等专门学校为五年(与商船有关的专业为五年半);专修学校分为高等课程、专门课程、一般课程三种,修业年限均在一年以上。

维新运动的背景和条件

历史背景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而亚洲的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迅速崛起。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国内背景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带来的刺激。《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纷纷加紧资本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城乡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二是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刺激作用;三是因为一些觉醒的国人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他们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民族工业。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思想基础

一、近代以来新思想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封建统治的危机也一步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要通过何种道路来挽救中国的问题。

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成为学习西方的先声。但是他们的思想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并没有付诸实践。洋务派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行动。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以此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却表明,洋务运动并不能救中国。

二、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萌芽。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很多人亲身参加了洋务运动的实践。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后,他们认为洋务运动仅将“制器”作为学习的重点是不够的,中国真正要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早期维新派主要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案,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只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宣传,很少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

尽管如此,他们掀起的维新思潮,仍然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对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变法过程

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见胶州湾事件)。

在严重民族危机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

变法内容

文化: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经济: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军事: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政治:(一)开放言路。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

(二)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

(三)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变法结局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

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是: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四,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甲午战争惨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这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初步的发展,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这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思想基础。

维新运动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世界上管道最牛的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日本,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地震多发海啸也不少,如果没有强大的下水道系统,很容易让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汪洋当中,日本1884年修建了该国第一个近代化下水道,到2009年为止,日本城乡下水道普及率达到72.7%。其次还有法国、德国等。

全亚洲最早有地下铁路开通的城市

地下铁是日本东京最重要的大众运输交通工具,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所以东京也被称作是轨道上的城市。

东京地下铁系统主要由两家机构负责运营,它们是东京地下铁株式会社和东京都交通局。其所负责运营的线路,则被称作东京地下铁和都营地铁。二者英文名称为Tokyo Metro和Toei Subway,东京都地下铁系统取二者共同点,命名为Tokyo Subway。

亚洲第一条地铁线——银座线

东京是全亚洲最早拥有地铁的城市,于1927年开通的银座线(上野-浅草段)成为了东京第一条地铁线,同时也是亚洲第一条地铁线,可谓意义非凡。最初通车的地铁线路,运营里程仅2.2公里,是由日本“地下铁之父”早川德次所创建的“东京地下铁道”公司,自1925年开始修建。

1934年地铁线路延伸至新桥站。同时另一家轨道公司,“东京高速铁道”公司也兴建了“涩谷站-新桥站”线路。一开始两家公司互相竞争,仅仅只是在新桥站进行线路汇合。一直到1939年,在政府的协调下,双方线路开始互相贯通,组成今日所熟知的银座线。这被视为东京地铁系统开始的萌芽。

1941年东京两家地铁运营公司,“东京地下铁道”和“东京高速铁路”正式合并,组成帝都高速度交通营团。2014年帝都高速度交通营团被废止,改组成现在的东京地下铁株式会社。

明治维新后,日本一洗黑船来航后的丧权辱国,开始大力向西方学习。虽然东京的地下铁路在1929年在正式开通,但早在1872年东京便已展开地上轨道建设的序幕。

时间前进到日本的大正时代,此时正是日本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时期。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只有两个目标,那就是“富国强兵”和“殖民兴业”。伴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立足于军工企业和工矿业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出现。

据统计,到1920年时,日本已经有超过八十个城市,城市居民已经占到总人口的两成,而且人口有向城市中心汇集的趋势,城市化进程极为快速。在大城市的周边逐渐又形成城外之城,也就是卫星城。

大正初年,仅东京人口就达到250万。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催生许多大都市,另一方面也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物密集、人口稠密、用地紧张,尤其是地上交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内部或城乡之间流动的需要。如何有效缓解出行难题,成了当时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1914年,大正政府工部省铁道院年轻官员早川德次受命前往欧美考察现代交通事业,那年他只有三十多岁,却已经是个在铁路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铁道老人”了。同年夏天,早川德次在英国伦敦第一次认识到地铁轨道交通。

伦敦地铁于1863年开通,是世界上首创的市内载客地下铁路运输路线。开通之初,地铁采用的还是蒸汽机车,环境和空气污染很严重,据说为了透气,常常要中途停下来换气,地铁车站则设于地面上。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种革命性交通工具,地铁的便捷、高效和其他交通形式相比显示了巨大优越性,随着沿线不断开通,到1880年,该线路每年载客量超过一千万人。

1890年开始电力机车被运用在地铁动力系统里,速度和舒适度大大加强,地下铁路的魅力进一步凸显是在二十世纪初,这条地铁年载客量达到四千万。早川德次出访时,地铁早已经成为欧美大都市公共交通的主角。后来早川德次还分别考察了巴黎和纽约的地铁,更进一步坚定将欧美的地铁系统引进东京的信心,他相信这对于东京成为现代大都市具有非凡的意义。

东京是全亚洲与日本最早有地下铁路线开通的城市(1927年12月,今东京Metro银座线“上野站~浅草站”段通车)。

答:全亚洲最早有地下铁路开通的城市是日本东京。

1927年,日本乃至全亚洲的第一条地铁线路在“浅草站-上野站”段开始由“东京地下铁道”(现东京地铁)运营,该线原计划开通“新桥站-浅草站”段线路,但由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东京地下铁道公司”资金运转困难,所以仅开通了“浅草站-上野站”段线路,直到1934年才完成全段通车。

另外,由“东京高速铁道”(现东京地铁)建设的第二条地铁线路“涩谷站-新 桥站”段也于1938年全部通车,之后两段线路便开始了互通运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58543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今伟人简介 忽必烈大帝历史下一篇:在农村哥俩分家需要立字据吗 古代分家需要办手续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