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司马懿是大功臣?曹操最终选择曹丕而非曹植

导语:得知自己被立为太子后,一向城府深、善于伪装的曹丕罕见地失态,兴奋地跟辛毗大喊:辛君,你知道我现在有多幸福吗?曹丕的失言情有可原。自从建安十六年前建安以来,曹丕一直担心太子的归属,所以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因为虽然名义上是曹实的长子和法定继承人,但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却

得知自己被立为太子后,一向城府深、善于伪装的曹丕罕见地失态,兴奋地跟辛毗大喊:辛君,你知道我现在有多幸福吗?

曹丕的失言情有可原。自从建安十六年前建安以来,曹丕一直担心太子的归属,所以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因为虽然名义上是曹实的长子和法定继承人,但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却是曹操心中的不二人选。

曹植才是曹操的真爱

为什么曹植是第一人选?有两个证据: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禅,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400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合理推测。

一般来说,养孩子有两个标准:一是长子继承制,二是建立好人的原则。虽然两种标准各有理论支持,但实际上长子继承制具有优先权,属于制度的默认选项。

所以,当曹操在建安十八年封龚伟建魏国时,从传统政治角度来看,曹丕当太子是天经地义的。但曹操并没有这样做,还故意用密函征求大臣的意见。

有点意思。

因为“此处无银320”这一招,无疑说明曹操很纠结谁是太子,曹丕不是最佳选择。如果这还是半藏不露的话,那么曹操的下一步行动会更加清晰地暴露他的意图。

建安十九年,曹操东征孙权。这一次,曹操没有像以前一样让他驻扎在后方,而是让曹丕带着军队出去,而是让曹植留在首都。

自古以来,皇帝出门,王子留在京城是惯例。但曹操远征,使曹植进驻邺城,自然意义深远。

不仅如此,在大军即将出发的时候,曹操小心翼翼地警告曹植:我造秋凌的时候,二十三岁。想想当初做的事,从现在开始就没有后悔过。你今年23岁,不应该努力!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文武官员该如何解读这些语重心长的话?

建安二十年,曹操再次要求曹植留在邺城,曹丕担任金梦都匀特使,负责粮草运输。不言而喻,孰轻孰重。后来攻克孙权后,曹植又留在邺城。

通过上述行动以及建安二十二年后终于确定太子爵位的事实,不难推测曹操最初确实有意立曹植为继承人。

二、史记。

史书中关于曹操欲立曹植的记载很多。

《三国志·温蒂纪》引《魏略》云:太祖时有立太子,太子怀疑自己。

《三国志·于迅传》载:当初,文帝与平原侯智有议之计,文帝立礼。

《三国志·甲戌传》说:当时文皇帝是五感将军,临淄侯名叫,各有一党,各有一族。

《三国志·崔琰传》载:太子未立时,侯智才华横溢,深受爱戴。毛起了疑心,下令秘密登门拜访。

曹操早就对自己的继承人心存疑虑,下属也逐渐形成了支持曹丕和曹植的两派。图片来自网络

《三国志·毛杰传》载:当太子未定,但侯智有宠,君糜谏曰:“袁绍近我,不分淳朴与平凡,盖宗室而灭国。浪费伟大的东西是不可取的。”

《三国志·兴传》载:当初太子未定,侯智有宠,丁仪夸其美。

《三国志·曹植传》说,种田以见异,丁仪、丁南、杨修为翼。毛狐疑,做官为太子。

《三国志·曹植传》注引《吴伟故事》载:“始指子建,最重要的事可在子嗣中决定。”

当然还有一个,文章开头就提到了。《三国志·辛毗传》说:当初文帝和陈思王争太子,后来文帝赢了,抱着脖子欢喜:辛君知道我喜欢吗?

很多地方的记载无疑表明,曹植是曹操的真爱,是第一个立嗣的人。

正直和善良的观念

曹操为什么要立曹植而不是曹丕?它根植于他的个人想法。

如前所述,古人确立继承人有两个共同标准:一是长子继承制,二是立贤者原则。这两种类型都有理论支撑。首嗣虽然符合周代以来的宗法制度,但“择才”也是儒家一贯认可的政治伦理。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不存在两个标准中严格意义上的东风压倒西风的问题,因为权力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具体的博弈。

曹操个人认可的立贤原则。关于这一点,有两个证据:

一方面,曹操在选拔和分配人才时更注重个人能力而不是道德,他的任人唯贤的思想是众所周知的。同理,可以推测,在确定继承人时,他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据史书记载,曹操非常爱他的小儿子曹冲,不仅因为人们爱他们的小儿子,还因为曹冲是一个天才少年。据史书记载,他五六岁时就有了“成人之智”,而这一点最好的体现就是著名的“曹冲叫大象”。

建安十三年,曹冲病逝,曹操悲痛欲绝,哭着对曹丕等人说了这句话: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后来曹丕登基后,常常感慨:如果苍树还活着,世界就不是我的了。

可见曹操曾经想培养有才华的曹冲为继承人。曹冲英年早逝,曹操还是想选最有才华的儿子来继承事业。

曹植的才华是什么?

四个字:辉煌。曹植少年时,能读诗数十万字,谈辞赋——记性极差,善于写文章。

有一次,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有点怀疑地问:你找人代笔了吗?

曹丕在位六年。曹魏在位期间,国力进一步增强,疆域扩大。图片来自网络

曹植理直气壮地反驳:儿子出口是计谋,写作成了篇章。他愿意亲自接受测试,为什么还要找人代写呢?

当时,通觉台刚建成,曹操就把他的儿子都叫到台上,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感想。一瞬间就看到曹植写了一个赋,曹操一看就惊呆了。后来曹操多次试图教他。一说问题,思维敏捷的曹植马上就能回答。

所以,曹操有意立才华横溢的曹植为接班人,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问题来了。曹操既然想立曹为阿智太子,为什么最后还是放弃了?

曹植失宠被抛弃?

《三国志·曹植传》记载了曹植未能夺位的原因:

任性,不上进心,喝酒不体贴。文帝以艺为御,矫揉造作地自封,与宫人左右,为之代言,遂决定为嗣。

简单来说,曹植行事任性,不注重自律,嗜酒如命,完全没有君主的样子,所以他的好感度下降。曹丕一直注重自己的言行,收买了曹操后宫的嫔妃和左右奴才,让他们吹枕边风,使他在内外夹击下,终于拿下了官职。

但对于曹植所谓的“任性行为”等缺点,陈寿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材料,令人怀疑其真实性。

然而,它不是黑色材料。史书记载了曹植在去他办公室的路上所犯的错误:

一个是司马门事件。《司马门》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特殊的通道。但曹植以前在王维野驾,出司马门。这种越轨行为让曹操犯忌。

一个是醉酒。有一次,曹操让曹植带兵去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但曹植出发前一天喝醉了酒,无法参战,这让曹操大为光火。

一个是崔氏事件。曹操勤俭持家,严禁奢侈浪费,对自己的士人和后宫开支都有规定。但是,曹植的妻子崔实穿着华丽的衣服,违反了曹操的规定。曹操见了怒不可遏,逼她回家自尽,又拿曹植出气,让她对他的印象更差。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然而,《司马门事件》、《三国志》和《子·同治简》都把它安排在曹丕成为太子后叙述。这样的叙事安排,说明事情发生在曹丕成立之后。

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志》对醉酒事件有明确记载,距离曹丕成为太子已经一年多了。至于崔石被杀,具体时间不得而知。

所以曹植的这三份黑料中,至少有两份清楚地发生在他被废之后,这并不是曹植未能夺权的原因。

其他人可能会和双方的辅导员一起分析。司马懿、陈群、武陟、朱越等曹魏四大好友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为帮助曹丕夺取政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曹植的谋士杨秀泽,只是聪明绝顶,把曹植大大拖了回来。

但这恐怕只是后人故意抹黑罢了。

很简单,如果杨修这么惨,曹操为什么要重用他?而且,他的工作还是很出色的。《三国志·曹植年谱》引《典略》,云:“正是时候,军心多灾,修者常知外与内,万事皆有意”。同时,曹操想杀他的原因之一是:“杨修很有才华。”

所以,这不是真正的原因。

如果以上理由都不成立,那么曹植是怎么输给曹丕的呢?

无奈的妥协

个人认为,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个人的性格和能力,还在于外界力量的支持。

虽然曹植个人能力比较突出,但是支持他的政治力量很少。据史料记载,有杨修、丁仪、丁坤、杨军、韩丹春、孔贵等。但是在这些人中,只有杨修来自一个大家庭,有着广泛的号召力。丁毅虽然得到曹操的青睐,但影响力不够,更别说其他人了。

曹丕提倡节俭、薄葬,禁止厚葬、淫秽。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曹丕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支持,崔彦、毛杰、邢青、桓阶、贾诩等人都是他的粉丝。

最坚定最有名的支持者之一是崔彦,他和孔融一样是士大夫领袖,而毛杰长期负责曹操的人事选拔和调配工作,所以在官场上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他曾公开表示支持曹丕,这无疑代表了大多数朝臣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曹操坚持废长幼,那么除非他对曹丕及其支持者进行非常严厉的打击,否则现实情况不允许他进行这样的大清洗。

外面敌人强大,孙权和刘备在外面虎视眈眈。第二,随着曹操号称名义上的王者,效忠大汉的保守派势力开始反击。如果这时大肆杀戮,只会让人人心惶惶,说不定还会重蹈袁绍刘表的覆辙。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别无选择,只能妥协,让更受朝臣支持的曹丕做了太子。

但是,在临死之前,曹操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专门召回了出征的儿子曹彰。曹章回来后,曹植明确说:“如果王昭是我第一,他要立你。”。曹操是不是在最后关头不愿意尝试翻身?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乾隆帝一死,满朝官吏为何嘉庆只杀和珅下一篇:妃子吻皇帝龙根画:后宫佳丽如何伺候皇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