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 清明节禁火习俗的由来 寒食节据传与介子推之间关联不大

导语:  清明节时候很多风俗都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而清明节时候有一项习俗就是禁火,吃寒食。那么,清明节禁火习俗的由来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跟小编看看吧。  清明节乃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主题是“悼念亡人”和“祭祀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节禁火习俗的

  清明节时候很多风俗都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而清明节时候有一项习俗就是禁火,吃寒食。那么,清明节禁火习俗的由来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跟小编看看吧。

  清明节乃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主题是“悼念亡人”和“祭祀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节禁火习俗的起源,是从寒食节来的。寒食节在清明节前几天,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清明节前两天,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正好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唐代元稹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则认为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

  关与寒食节有关于介子推“割股充饥”的传说,不过后来有专家表示其实这一传说并不可靠,寒食节与介子推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

  寒食节的习俗在周代就有了。一直到了汉末,蔡邕的《琴操》才将禁火与介子推附会在一起。

  不过蔡邕并没有把禁火时间放在清明前后,而是说“五月五日不得举火”。寒食节确定为清明前一二日是在魏晋之时。

  古时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明,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

  后来,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其中,“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古时,每逢此节,纸店里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亡人的名讳。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亦可做主牌用。包袱里装着冥钱、衣物,表达着对亡人的思念和照顾。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清明节时候很多风俗都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而清明节时候有一项习俗就是禁火,吃寒食。那么,清明节禁火习俗的由来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跟小编看看吧。

  清明节乃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主题是“悼念亡人”和“祭祀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节禁火习俗的起源,是从寒食节来的。寒食节在清明节前几天,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清明节前两天,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正好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唐代元稹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则认为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

  关与寒食节有关于介子推“割股充饥”的传说,不过后来有专家表示其实这一传说并不可靠,寒食节与介子推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

  寒食节的习俗在周代就有了。一直到了汉末,蔡邕的《琴操》才将禁火与介子推附会在一起。

  不过蔡邕并没有把禁火时间放在清明前后,而是说“五月五日不得举火”。寒食节确定为清明前一二日是在魏晋之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都说秦朝是“暴秦” 秦始皇在位时期为什么无人敢造反下一篇:皇帝每顿吃多少个菜?吃不完的剩菜怎么处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