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清代刚入仕的京官,官服居然是用租的?

导语:今天,边肖带给你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北漂”是形容外国人在北京谋生、打工的代名词,也反映出在北京生存不易。其实清朝的时候,那些刚入仕途的小京官都是北漂人,他们在北京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租房、交通、娱乐三大开销让这些新到的北京官员难以应

今天,边肖带给你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欢迎阅读~

“北漂”是形容外国人在北京谋生、打工的代名词,也反映出在北京生存不易。其实清朝的时候,那些刚入仕途的小京官都是北漂人,他们在北京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租房、交通、娱乐三大开销让这些新到的北京官员难以应付。

事实上,清朝北京官员的生活条件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除了以上三项开支外,官服成本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经济压力。那么,一个刚刚步入仕途的京官,穿上官服要花多少钱呢?我们来算个账。

中国的传统服饰制度以复杂严谨著称,清代的冠服制度是历代中最好的。官服的款式、颜色、材质、饰品等细节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官帽,根据季节,有暖帽和凉帽;从功能上来说,有潮官、冀观复、昌观复、关兴、关羽等。

因为档次不同,帽子的形状也不一样,颜色和材质一定要严格分等级,一定不能逾越。据《清史稿·御服志二》记载:“凡雨冠、文官、侯、伯、子、公、一、二、三等文武官员、禁军、甘青门禁军、上学、南学翰林,凡行走于此者,皆以红批之。四五篇,武官,红在雨中冠,绿边。七、八、九篇,军官,蓝在雨冠,红缘。”

至于官服,根据出席的场合可分为御服和吉祥服;按季节分为冬季和夏季;根据功能,分为日常服装和旅行服装。因为等级不同,所以对官服的颜色和妆容的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大清书》甚至把高级官服的外端盖,按照质地、肤色、内、带颜色分为八个等级,以此来区分身份。

官服象征身份,当然对材料更讲究。比如说,端盖的质地有黑狐、貂、青狐、貂、猞猁、红豹、黄狐。官方帽子上的顶部珠子是由宝石和其他材料制成的。就是屋檐周围的保暖帽,也有点马虎,也一定是用珍贵的皮革制成的。

按理说,官服属于工作服性质,应该由法院统一分配。事实上,在清朝,官服需要由官员从自己的口袋里购买,甚至皇帝给的衣服和配饰也是由官员自己带来的。

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皇帝用一只眼、两只眼、三只眼的华凌,以及御用的黄袄奖励官员。但是,皇帝并没有以实物奖励他们,而是给了他们一种政治待遇和资格。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奖励必须由官员自己购买。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几套袍子,而且每年都不换,你连这点钱都拿不到吗?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清代官服种类繁多,更换非常频繁。《清史稿》记载:“每年春天,我们用凉冠夹衣,秋天,我们用暖冠边衣。三月、九月,或第五日,或第十五日,或第二十五日,定一日。都是礼部前一个月要求的,给了目的,全衙门都跟着。”

你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官员不能决定一天穿什么衣服,但他们希望法院下达命令。晚清军务大臣王文韶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一年中换衣服的次数:

光绪六年,任户部侍郎,进军部。他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经常去皇宫。正月初一,进宫行礼道贺,穿蟒袍补袄;正月十五,我在甘青门站上班,穿了一件貂皮夹克;19日,换貂皮冠和白凤皮袄;30日,改对外灭鼠;二月初七,换银鼠袄;第八天,换银鼠袍;25日,改毡冠绒领棉袍;3月12日,换绒冠,夹湖衫;17日,换袍;25号,换外套。27号换袍子。

不难看出,王文韶在三个月内换了11套衣服,平均9天。虽然王文韶官员地位很高,不能代表普通的中低层官员,但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清朝公务员制度的彻底性。

对于那些刚刚进入仕途的官员来说,购买几套甚至几十套官服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很多经济条件不好的官员都要租官服,没有一个是自己的。所以清代北京官员的生活并不轻松,甚至生活质量都不如一般北漂。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雍正帝实施的“高薪养廉”到底是什么意思?下一篇:淝水之战后为什么东晋不趁机消灭前秦呢 只因背后还有一个最大的威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