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同治登基前拟了以个什么样的年号 为什么李慈铭会说出大清没有读书人了

导语:从明朝开始,人们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万历皇帝、乾隆皇帝。原因是在明朝以前,皇帝在位的时候,一般有几个封号,但是明朝以后,基本都是一个皇帝一个,除了少数。一个例外是清朝的同治皇帝。同治皇帝的

从明朝开始,人们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万历皇帝、乾隆皇帝。原因是在明朝以前,皇帝在位的时候,一般有几个封号,但是明朝以后,基本都是一个皇帝一个,除了少数。一个例外是清朝的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的称号是“同治”,始于慈禧太后夺权后,确定了听政制度。这个称号内涵丰富,两宫太后同朝,皇太后和太子互治,君主国和大臣互治。所以提出来之后,除了6岁的载淳小皇帝,大家都觉得很满意。

然而,在“同治”之前,载淳还有一个称号,叫做“齐襄公”。虽然这个称号使用时间很短,只有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却以官衔的形式出现,并一度发行铜币——祁襄鲍彤。

题目虽然只有几个字,但是考验的是公务员的水平。给皇帝的称号不仅要读起来好记,而且要有积极的意义,不能与历代皇帝重复。而且最重要的是避免那些不好的话,比如亡国前君主用的话,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比如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就开过这样的玩笑。起初,赵匡胤要求赵普总理为他选择一个漂亮的头衔。赵普说“德”是个好词,赵匡胤采纳了它。

结果这个称号用了六年,赵匡胤发现南唐后主李煜已经用了这个称号,于是心里骂了赵普一句,很快就改了这个不祥的称号。

七相的称号是咸丰生前任命的八大臣拟定的,出自“不要干了,不要当孩子了,生下七相。”它的寓意也是好的,代表好运。而当时京城著名学者李慈明对这个称号却是非常不屑一顾,冷嘲热讽。

李慈铭说,齐襄之名,意为先复,齐为吉,吉也为吉。历史上,大国君主的称号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称号。另外,像这个kei字,皇帝以前没用过,只有宋少帝用过“祥兴”一号,结果那家伙两岁就死了,毁了宋朝。

“嗣幼钝,自不当检,而朝臣也无话,真的是国家权力的抢夺吗?不学的坏处,至于这个,呵呵,全国能没有学者吗?”

李慈铭说皇帝还小,不知道怎么选年号,满清也没人出来说吴陈达。我没有清朝的学者吗?这些话基本上是指着顾铭的八位部长的鼻子说的。你读过书吗?

李慈明当时以大嘴巴出名,但敢于公开批评新皇帝的称号,却是非常令人惊讶的。不仅如此,李慈明还敢于批评载淳的继任程序。

咸丰帝死于避暑山庄。按照规定,载淳作为皇太子,应该把先帝的灵柩运回首都,然后载淳在干青宫宣布登基为新皇帝。但实际上,载淳在即位时跳过了这个程序,直接在咸丰龄之前即位。李慈明也嘲讽这一点:“这真可笑。”

读书人李慈明如果放在别的时候,早就向他借了100个胆子,他也不敢这么放肆的说。但此时的李慈明,表面上是在嘲讽皇室,实际上是在打击做了以上安排的八大臣。这样的言论能在首都出现,正好证明朝鲜还有很多人对顾铭部长不满。然而,肃顺等人未能提高警惕,这是顾铭八大臣失败的主要原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温峤是谁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一篇:李世民参加国唐朝开国期间的大小战役 为什么却没有受过什么重伤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