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参军为什么叫“入伍”?古代有哪些征兵制度?

导语:介绍了中国古代征兵制度的演变过程,从商周时期的征兵制度到清朝的征兵制度,逐步完善。其中包括征兵的标准、征兵制度和招募士兵的方式等。

为什么参军叫“参军”?古代有哪些征兵制度?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所谓兵役,是指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者承担军事任务,在武装组织以外接受军事训练的国家制度。我国现代兵役制度规定,年满18周岁的成年男性公民应当进行兵役登记,以后符合条件的可以服兵役。在通俗的名字中,有一个通俗的名字叫服兵役或参军,就是“入伍”。

那么,为什么参军叫“入伍”?

据记载,“李周”写道:中国古代军队是“五人互动”。最初使用“武”字时,它实际上是作为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出现的。同时,在古代户籍制度中,“五户编为一吴”。所以在国家征兵的时候,五大家族各派一个男性,就形成了军队中的“一个吴”。这个“武”的用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今天的军队也叫“队”。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征兵制度都不一样,各个朝代的征兵制度各有千秋。

在商周时期的“征兵制度”——《诗经·秦风·无衣》中,有这样一句话“王宇星为师,修吾兵,随子而去。”它描述了秦国青年踊跃参军的一幕:“我们的国王即将出兵,让我们一起修理盔甲和武器,一起上战场。”《无衣》这首诗的背景是西周晚期。

周末的社会结构是“国野制”,其中“国”与“野”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只有城市中的人才有资格当兵。这种类似的“中国人”入伍制度,早在商朝就有了。“中国人”的等级制度也导致了不同家庭的人参军后可以成为不同的兵种。

比如出身高贵的人往往是“军官”,他们的武器是坐战车的,而出身普通家庭的人只能是步兵。在周朝,当兵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特权。当时军队规模不大。所以不是全国所有适龄青年都有机会成为组织良好的军人。

当时规定每户只能有一个人成为“正规兵”,即有编制的正规兵,其他适龄青年是“羡慕兵”,即现在的“预备役”。当时的国军实行一种“武编制”,五人为“一武”,五武为“一线”。所以军队从此被称为“武武”。

周朝以后,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人口锐减,兵力不足,于是“当兵就是特权”的观念就此终结。周朝制定的“军兵制”,是“征兵制”,是“义务制”。直到清朝,征兵是封建制度的主要力量来源。

隋唐宋时期的“招兵制度”——隋唐时期,开始出现招兵制度。这个招聘体系对应聘者的要求更高,待遇更好。招募成功的士兵是有报酬的,基本相当于现在的“雇佣兵”。这些士兵进入军营后,与普通义务兵不同。

常编为突击队、先锋队,在古代军营中被视为特殊兵种。唐初以前和唐初,征兵制度是主要制度。晚唐时期,征兵制度成为士兵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一时期的“神策军”是由新兵组成的队伍。

到了宋代,“征兵制”进一步推广和扩大。那时候,家境不好的孩子去当国兵,以此为生,往往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当宋真宗湖南潭州发生饥荒时,国家发布了征兵令,流浪汉和小混混都可以加入国家队。

结果一瞬间就招了几万人,可见当时“招聘制”的火热程度。

三国时期的“世界大战制”——除了两种主流的入伍方式外,古代人都是通过各种渠道参军的。就像三国时期,魏国曹操也主张实行“世界大战制”。这个“世界大战体系”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一句话叫“斗兄弟,斗父子”。

这一制度在元明两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朱元璋也为此建立了更严格的兵役制度和军户制度。入伍的人,除经法院免除兵役外,不得变更户籍或推卸责任。如果所有的家庭都死了或者没有人能参军,就从当地家庭的亲属中挑选出来参军顶替他们的位置,也叫“狗军”。

明朝时期,还有一种军队形式叫做“恩军”。即犯有重罪或已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如果能以“恩军”的形式入伍,可以免于死刑。囚犯被免于死亡,成为军官后,其子孙后代将在“恩军”世代服役,不能断绝。所以恩军也被称为“长生军”。

古代征兵的标准——古代征兵虽然没有硬性标准,但也有条件。义务兵的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波动,最年轻的是15岁。身高方面,汉朝规定最低身高6尺2,约150cm,而宋朝要求士兵身高在5尺2到5尺8之间,即162cm-181cm。

在古代,不同目的的士兵有不同的要求。拥有重武器的士兵往往要求他们更大。比如晋朝,重弓弩手的要求是身高要大于六尺,也就是187cm。北宋朝廷军队也要求身高六尺以上,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士兵只能当“奴才”,负责军事杂工。

在招募士兵测量身高时,有一组标准身高的士兵称为“士兵”,作为参考标准。后来这个标准演变成刻有高度刻度的长木棍,也叫“等长棍”,用来测量高度。在古代,征兵不仅要求身高,还要求体型。

根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在招募士兵时,并不总是要求一个高个子,而是要求一个“琵琶腿和一个轴身”。有了这样的身材,他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当然,就像现在的征兵制度一样,在古代,对士兵进行体能和视力的测试,这些详细的测试通常是在征兵现场进行的。

宋朝流行的“军制”——古代统治者曾经担心,如果有人受不了军营里的辛苦,跑了,怎么办?对此,他们后来想到了一个办法:凡是已经入伍的家庭,统一接收家属到首都,集中住宿,统一管理。美其名曰“解决老婆孩子无人照顾的后顾之忧”。

事实上,法院只是把他的家人作为人质。如果你没有很好地为国家服务,你的家人将来会怎么样?即使用了这种方法,后来逃兵越来越多,于是出现了“面对面”的制度。这里所谓的“面对面”,就是在脸上纹身。

虽然这种方法最初是用来羞辱和识别重罪犯的,但它逐渐在军队中流行起来。宋朝征兵时,需要在士兵脸上纹身才能完成征兵过程,然后士兵就可以拿走朝廷答应给他们的财产,也就是所谓的“招刺之物”。

军人刺的字一般内容是说明其归属,即刻“某司令”,服役期间编制如有变动,必须重新刺。如果被抓为逃兵,就要在原来的纹身上写上“逃”字。因此,纹身制度在宋代非常流行。

不然婆婆也不会想出“忠义报国”刻在自己儿子背上的主意,也不会有宋末《武林旧事》里的“百人精武二,皆纹身”。古代征兵制度复杂,难以实施。在战争时代,夜间进入名户进行征兵是非常残忍的抢劫行为。

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统治者不会动摇,国家也不会被外敌入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2045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怒江之战》大牛谁演的?扮演者何达个人简介下一篇:隐太子 李建成为何被称为隐太子?李世民是否感到后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