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21911700人 21911700人 这么多汉族人是怎么来到贵州的 让历史来告诉你

导语:明朝调北征西南和调北填西南,让近200万汉族人来到贵州,他们在这里扎根,劳作,繁衍,和贵州的55个少数民族紧密团结,共同建设着多彩的贵州。

21911700人,那么多汉族人是怎么来到贵州的?让历史告诉你,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黔之地,山高水险,古称蛮荒之地,这片土地上多民族共居,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据统计,贵州一共有56种民族,你没看错,56个民族,56枝花,我们贵州全都有。 苗族文化 我们贵州虽然不像宁夏、西藏、广西等几个自治区那样,是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但仅地级就有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这三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它地区下属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就更多了,如安顺市的紫云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铜仁市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毕节市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等等。 有朋友会问了,这么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县,那贵州的少数民族人囗数量一定很多吧?是不是只要一出门,看见的全是穿着各式各样、漂漂亮亮、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朋友呀?当然……不是啦。 据2017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总人口为35245000人,占比最高的少数民族是苗族,有4299900人,占12.2%;其次是布依族,有2798200人,占7.9%,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占比为37.8%,而汉族人口数占比高达62.2%,达到了21911700人。 21911700人,这些汉族人是怎么来到苗疆贵州的?这就得从明朝时期的一次军事行动、一次移民行动说起。 一、明朝的军事行动——调北征西南; 大明洪武十四年,中原已定,但在西南云贵地区,仍然盘踞着以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为首的元朝残余势力,于是朱元璋大手一挥,命傅友德、蓝玉及沐英为将,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以图控制大西南。 战争过程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最终明朝军队取得了胜利,洪武十七年三月,傅友德、蓝玉奉诏班师回朝,但沐英却被朱元璋下旨留在了西南,随同沐英留下的还有20多万名军人。他们留下来干什么? 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明史》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 明朝军队制度规定:有一种士兵叫做「 ”从征”,他们就是诸位将领所率领的士兵,等到平定了某个地方,就留驻戍守那里。 这就是明朝这次军事行动的大致经过,后世大多将其称为「 ”调北征南”,但我觉得它更准确的称谓应该是「 ”调北征西南”。 跟随沐英留下的这20多万军队,到底有多少人驻守在云南,多少人驻守在贵州呢?这个兵力是怎么分配的呢?史书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是可以根据史料进行推算的。 洪武时期在贵州设置的卫所如下:贵州卫、永宁卫、普定卫、平越卫、乌撒卫、普安卫、层台卫、赤水卫、威清卫、兴隆卫、新添卫、清平卫、平坝卫、安庄卫、龙里卫、安南卫、都匀卫、毕节卫、黄平千户所。 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明史》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 一共是18个卫,1个千户所,每个卫大概有5600名士兵,每个千户所有1120名士兵。经过简单的数学计算,我们可以推算出当时有不少于101920名军人驻守贵州。明朝征西南的这支队伍,兵员基本来自江淮一带,99.9%是汉家子弟,所以,这101920名汉族士兵,就成了第一批进入贵州的汉族人。 随着他们的留下,昔日人烟稀少的贵州山地,瞬间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军营。10万人的军队,后勤给养就成了大问题,靠中央赋税供给?靠从富庶之地征调?都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是长久之计。 最好的方法其实早在历史实践中得到了应用,那就是屯田。「 ”备边在足兵,足兵在屯田。”于是,以卫所为中心,每60里至100里内设立一个屯军寨,开垦土地,自给军粮,昔日的不毛之地,在这群汉族士兵的手中,变成了一块又一块良田。 军屯,只是暂时解决了军粮的问题,想稳定在贵州的统治,还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10万军人离乡背井,军心不稳怎么办?卫所士兵有限,难免出现减员情况,如果不补充兵员,军队人数将越来越少,这又怎么办?这些都是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明朝统治者又采取了另一项浩大的行动。 二、明朝的移民行动——调北填西南; 为了稳定军心,使士兵不当逃兵,大明律规定「 ”正军、军余必须携带妻室儿女;无妻室的,朝庭予以婚配”。也就是说,第一批进入贵州的汉族士兵,有妻儿的,他们的妻儿也必须跟着迁移过来;没有结婚的,朝庭发一个媳妇,但也得跟着来。明朝的军户是世袭制的,父传子,子传孙;妻儿随军,不仅稳定了军心,也解决了兵源补充的问题。 但相对于贵州广袤的土地,10万军人再加上他们的家属,还是地广人稀的局面。于是,明朝又推行了「 ”就宽乡”的移民政策,即鼓励百姓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区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移;在「 ”鼓励”的同时,也强迫大批内地破产的流民和平民迁往贵州。迁入的平民,依托已建造好的军屯,划给相应的土地,成为「 ”民堡”。这次迁移军人家属和平民的移民行动,后世也称作「 ”调北填南”,但我觉得称为「 ”调北填西南”会更准确一些。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军屯将士的妻儿只是少数,大部分还是江南和中原地区的平民,其中自愿迁移的也是少数,大多数是强制迁移。据《安平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设「 ”平坝卫”,因「 ”地广人稀”,在江淮等地,采取「 ”三丁抽一”的办法,抽调了大量青壮填充到平坝卫。 由于这次移民大部分是强制迁移,为了防止有人中途逃跑,所以就用一根长绳子捆住大家的手,由军队监督着朝贵州行进。但人有三急,中途有人想上厕所了怎么办呢?就必须向监督的士兵报告,由士兵解开捆在手上的绳子,再去上厕所。后来,大家只要是想上厕所,就用「 ”解手”二字来表示。时至今日,在贵州汉族方言中,解手还是上厕所的意思。 这次大规模、有组织的集团移民,移民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江南和中原一带,也99.9%是汉族。移民的准确数量很难考证,我只能估算一下:按一个士兵平均3个家属,那迁移来的随军家属应该有30万人以上;平民的数量就更难考证了,因为洪武年间迁移了一次,永乐年间又迁移了一次,但据我保守估计,两次移民总计应该有不下150万人。 这接近200万人口的迁移,才是贵州汉族人口的最大来源。经过这次迁移,贵州汉族人口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原住少数民族的人口。 汉族人口涌入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10万军队驻守,保证了贵州地区的社会稳定,基本上结束了贵州地区原有的各土司之间相互争斗所造成的混乱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其次,屯田的开展,使大片荒凉的土地得以耕种,汉族人口的迁入,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改变了原住民族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贵州经济发展的步伐。 还有就是文化的发展,移民大都来源于江南和中原地区,这是中国文化发展最先进的地区。随着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极大的促进了贵州文化的腾飞。 结语:明朝的调北征西南和调北填西南,让接近2000000汉族人来到了贵州,他们在这里扎根,劳作,繁衍,600多年过去后,这2000000汉族人发展到了21911700人。他们和贵州的55个少数民族紧密团结,友爱互助,共同建设着多彩的贵州,他们都是贵州人,他们诚挚的邀请大家来到多彩贵州、醉美贵州,来观赏这里美如仙境的自然风光,来感受这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27159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八旗军战斗力迅速衰落 八旗军战斗力迅速衰落 清朝的最强部队八旗军团 最终是如何衰落的下一篇:康小八有哪些轶事 康小八与皇妃又有什么关系 康小八有哪些轶事 康小八与皇妃又有什么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