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 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 非我薄情

导语:出家前弘毅大师写给妻子的信:放过你吧,不是我的薄情。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点击下面的蓝色单词来抢购u盘HD: 3800古画廊,1200齐白石作品廊,27G历代经典书法集,4100幅西方大师的经典油画,是临摹学习的绝佳素材!李叔同,名陶文,幼名程颐,学名广厚,名Xi·弗罗斯特,别号舒通;出家之后,佛法的名字就响起来了,取名弘毅,后来又取名孙中山,出生在天津,原籍山西洪洞,

出家前弘毅大师写给妻子的信:放过你吧,不是我的薄情。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

点击下面的蓝色单词来抢购u盘

HD: 3800古画廊,1200齐白石作品廊,27G历代经典书法集,4100幅西方大师的经典油画,是临摹学习的绝佳素材!

李叔同,名陶文,幼名程颐,学名广厚,名Xi·弗罗斯特,别号舒通;出家之后,佛法的名字就响起来了,取名弘毅,后来又取名孙中山,出生在天津,原籍山西洪洞,民国初年迁居天津。因为他的母亲原本是浙江平湖的一个农家女孩,李叔同后来搬到了南方的上海,经常向自己讲述浙江平湖的情况,以纪念他的第一个母亲。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诗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法门著名僧人。

很多年前,我读到一段关于李叔同出家的话——

没有比西湖更适合告别的场景了,那里柳柳成荫,水波荡漾。1918年春,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找遍了杭州所有的寺庙,终于在一个叫虎豹的寺庙里找到了出家的丈夫。

38岁时曾是西湖对岸浙江第一师范的老师。他最近辞去了教职,离开了学校,在那里他成了一名僧侣。十年前,他在日本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他的妻子。从那以后,他经历了许多团聚和分离,但这一次是最后的告别。她的丈夫决定离开这个繁华的世界,皈依佛教。

几个人在岳寺前的湖素食餐厅吃了一顿相对安静的素食。丈夫把手表送给妻子作为临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本事,回日本也不会失业。”。岸上的人看着渐渐远去的船,放声大哭。船上的人一次也没有回头。

这个可怜的日本女人可能至死都不理解丈夫的薄情寡义……是的,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种情况更残酷,更让人心碎?我读到这里,泪流满面。

那时,我还很年轻,我讨厌李叔同,一个无与伦比的天才,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善变、最自私的人。他所有的才华都在我的脑海里变成了浮云。从此,再也没有会写诗、会作词、会书法、会画画、会篆刻、会音乐、会演戏的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毅大师!

多年后,我在出家前读了李叔同写给他日本妻子的一封信:

1918年,农历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教。剃了几个星期的胡子,他的日本妻子,一位深爱着他的日本女士,伤心欲绝,一路带着小儿子从上海来到杭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劝丈夫不要抛弃她出家。

今年是他们相遇后的第11年。然而,童叔叔下定了决心。甚至连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不允许进庙门。他的妻子别无选择,只能离开。她只在紧闭的大门旁伤心地问:“对世界的怜悯,为什么只伤害我一个人?”他的妻子知道她无法赢回丈夫的心,所以她想最后一次见到他。

一大早,在雾蒙蒙的西湖上,两条船面对面。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童叔叔——”

李叔同:“请叫我弘毅”。

妻子:“弘毅大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爱是同情。”

很高兴在信佛学佛之后看到了这封信。以前,我无法理解,也无法原谅。现在虽然眼里有泪,心里却暖暖的。多年以后,我终于体会到了弘毅大师的“爱”。他哪里是“无情”,明明是“道无情而多情”?

多年来,在我心目中,李叔同是一个坚毅、无情、看破红尘、心已死的杭州僧人形象。多年来,我一直认为皈依佛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我逃避。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出家前,他预留了三个月的工资,分成三份,其中一份连同自己剪的一绺胡子交给了他的日本妻子,让她的朋友送她回日本。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弘毅大师内心的温柔和内疚,以及他的细心和体贴。

据说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和猜测。

世界上大多数人看不懂,最看不懂的是那些被他的诗感动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女性读者,一度失去了寄托,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有一位女性读者爱上了李叔同。他剃发后,她天天来庙里求他还俗。

弘毅大师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他派人给女方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两句话:“还一碗无情泪给你老公,恨不见面就剃。”

多么温柔仁慈!他没有责怪女方扰民,而是用遗憾的语气对她说:不是我拒绝接受你。只是我们见面太晚了。这辈子没有缘分,只是我们对你无情。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读完这首诗,女子一定有些思绪,百感交集。即使她不甘心,也只会认命。事实上,她哭着离开了,留下弘毅大师一个人。

至于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我年轻的时候很困惑,一直在问问题。现在,我觉得没必要问了。读一读他写给他妻子的信,你会完全理解的。

他的学生丰子恺曾经解释过:他是如何从艺术升华到宗教的?当时人们大吃一惊,以为李先生受到了刺激,突然“逃进了空门”。

但我能理解他的心,我觉得他出家是理所当然的事。我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温饱。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

懒得走楼梯的人住一楼,就是物质生活过得好,穿得好,荣誉有钱,有个孝子,有个孙子,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有这种人生观的人占世界大多数。

其次,如果你乐意走楼梯,爬二楼玩玩,或者在里面住久一点。这就是专注于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知识的研究上,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文艺的创作和欣赏上,这种人在世界上是很多的,即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对生活的渴望”很强,脚力很大,对二楼不满意,就又走楼梯,爬上三层。这是一个虔诚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是认真的,满足“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探索生活的现实。

他们认为财产的后代是万物相隔,学术文艺是一时之美,甚至自己的身体也是虚无缥缈的存在。他们拒绝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调查灵魂的来源和宇宙的根源,以满足自己的“生命欲望”。这就是信教的人。世界上只有三种人。

虽然我用三层楼做比喻,但我不用从一楼到二楼再到三楼。有很多人从一楼一直走到三楼,不需要留在二楼。还有很多人连一楼都住不上,却一口气跑上三层。

然而,我们的弘毅大师一个接一个地走了上来。弘毅大师的“求生欲”很强!

他的生活必须彻底结束。早年孝顺母亲,爱妻子,定居一楼。专心学习艺术,发挥才华的中年人,正在向二楼移动。强大的“对生活的渴望”并不能让他满足于二楼,于是他爬了三层楼出家,修净土,研究戒律,这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

做人就像喝酒;酒量小的人喝了一杯花雕酒就已经醉了,酒量大的人太虚弱了,喝不了花雕酒,必须喝高粱酒才能尽兴。文艺如花雕,宗教如高粱。弘毅大师是个酒鬼。他不喜欢喝雕花。他必须喝高粱。我只会喝雕花,很少喝高粱。

但喝雕花的人,能相当理解喝高粱的人的心。因此,毫不奇怪,弘毅大师从艺术到宗教的升华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艺术的最高点接近宗教。两层扶梯的最后一个顶点是三层,所以弘毅大师从艺术到宗教的升华是必然的。

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理论,一扫世人对破产、隐逸、幻灭、失恋、政治失意等的估计。这是由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推测出来的,既现实又鼓舞人心。我觉得丰子恺应该最了解他的老师。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我无法理解弘毅大师一生的思想和境界。

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但他最终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出了红尘。”

张爱玲说:“不要以为我是一个骄傲的人,我从来没有——至少,我在弘毅大师庙的墙外是那么卑微。”

赵朴初评价他是“世人眼中无尽的珍宝,一轮闪耀着天心的满月”。

其实他并不想成为一个稀罕物,一个明月。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心。

他出家不仅是为了成为吕宗的第十一祖,也是为了与虚云、太虚、尹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是这个原因,不用说了。他不想要那些假名。真正的男人,活了63年,活在俗里39年,活在佛里24年。他遵戒,吃苦,教禅,普及众生。然而,他被命名为“21岁的人”:一事无成的人变老,一文不值。

弘毅大师去世时,有两件小事让人深思。

第一,写在他去世前夕的“悲喜”帖子,无论是这句话本身,还是他写的墨宝,都让人在生死门口看到一个和尚的良好心态,悲喜交加,耐人寻味。

第二,他告诉弟子火化后在骨灰盒的架子下放一碗清水,不要把路过的昆虫和蚂蚁烧死。

活着的时候可怜虫子的一生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修道士的普遍要求。但是,当你快死的时候,你要记住不要伤害世界上的生物。这种心态的细腻,不是真正慈悲的人是享受不到的,真的让世人尊敬!

电影《一轮明月》里有一个场景:清晨,西湖雾蒙蒙,两条船面对面。紫雪:“童叔叔——”李叔同:“请叫我弘毅。”紫雪:“弘毅大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爱是同情。”

以前只知道唐诗“还珠格格泪,恨不相逢嫁。”我敢肯定“还一碗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这句话比“无奈”这句话要仁慈一点!

同情是因为理解。

爱是同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争夺交趾:西晋王朝与东吴帝国的南方战线 争夺交趾:西晋王朝与东吴帝国的南方战线下一篇:二战欧洲战场 二战欧洲战场 为何德军在前线风光无限 后勤保障却举步维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