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这个机构没有人身自由 这个机构没有人身自由 为什么清朝寡妇还争着想要进去

导语:清节堂是清中后期专门收养、救济寡妇的慈善机构,得到民间和官方共同重视。然而,加入清节堂需要坚定守节,一旦入堂便失去个人自由,这也是为什么清朝的寡妇很难进去的原因。清节堂的存在既有慈善性质,也限制了妇女的自由。

这个机构没有个人自由。为什么清朝的寡妇还是很难进去?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文|王宇丹清节堂兴起于清中后期,是专门收养、救济寡妇的慈善机构。最早集中出现在江南地区, 因为清代江南曾频繁出现抢醮、逼醮现象,即一些有组织的无赖用各种手段强迫和欺骗寡妇再嫁。当地士绅为救助寡妇,助其守节,遂组织清节堂。后来随着统治者对守节越来越重视,以及维护社会风化的需要,清节堂逐渐在全国遍布。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立贞堂、恤嫠局、全节堂等。 晚清到民国初年,各地的清节堂一般是由地方士绅发起兴建、筹集资金且负责后期管理。资金的来源包括民众捐赠、商人出资等等。当然,官方的力量在清节堂中也是显而易见,比如,清节堂的建立需要地方官员的支持和首肯,官员的认可会使清节堂筹集到更多资金。另外,当清节堂在经营过程遇到事端时,地方政府也将为其提供保护。 得到民间和官方共同重视的清节堂,在经营时亦是条理清晰,一丝不苟。首先,只有名节清白、坚定守节的寡妇才有资格进入清节堂。武汉的清节堂甚至规定必须是童婚丧偶的寡妇才能入堂,改过嫁的寡妇不予收容。寡妇入堂时需要请人作保,并登记详细的信息。入堂后,寡妇生活起居等一切事宜必须遵守堂内的规定,不能随意外出,而且只有女性亲属能来探望堂内的寡妇。 显然,清节堂内戒备森严,没有人身自由。但是还是有大量的寡妇愿意入堂。一方面是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维系生活,希望自己以及子女母姑都可以得到照顾。 大部分清节堂提供专门的住处供寡妇的子女、母亲等居住。寡妇之子会在相应的义塾得到教育,清节堂为其支付学费,并助其寻得谋生出路。比如江西丹徒县的县志记载,姚曹氏之子三岁时随母入堂,后来进入了保定陆军学校。 总而言之,清节堂是一个很复杂的机构。一方面,清节堂救助了无依无靠、生活困苦的寡妇及其家人,尤其是在晚清战争频发的社会背景之下,这样的救助具有一定慈善性质。另一方面,组织清节堂的士绅们为的是维护封建道德体系,并以之约束和限制妇女。有些进入清节堂的妇女,不过二十出头,却从此要过上单调封闭的生活。寡妇们本来是为了寻得安身立命之所,却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参考文献: 孙双:《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清节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崔平:《近代妇女救助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28445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当时演霍元甲红极一时却出家当苦行僧 当时演霍元甲红极一时却出家当苦行僧 妻子苦等16年痴心不改下一篇:叶姓历史 叶姓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