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简明:回鹘人的故事 简明:回鹘人的故事

导语:简明:回鹘人的故事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唐朝末年即九世纪末叶时,中原政权被宦官弄权,节度使尾大不掉已成顽疾,对西部疆域管理形同虚设;吐蕃政权彻底灭亡,扩张时在河湟和河西地区留下的一些势力,互不统属、各自为战。这时,仅剩的强力族群便是长期在蒙古高原和西北地区游牧的回鹘人了。 回鹘,旧称「 ”回纥”,是欧亚大陆上一支古老的族群,中国古代北部、西北部有强大影响力的族群之一。

简明:回鹘人的故事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唐朝末年即九世纪末叶时,中原政权被宦官弄权,节度使尾大不掉已成顽疾,对西部疆域管理形同虚设;吐蕃政权彻底灭亡,扩张时在河湟和河西地区留下的一些势力,互不统属、各自为战。这时,仅剩的强力族群便是长期在蒙古高原和西北地区游牧的回鹘人了。 回鹘,旧称「 ”回纥”,是欧亚大陆上一支古老的族群,中国古代北部、西北部有强大影响力的族群之一。 在隋唐以前,回鹘居住在漠北鄂儿浑河、色格楞河流域,过着与其他游牧族群一样的生活。那时,他们使用突厥的「 ”卢尼”文字,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 公元六世纪中期,也就是中国南北朝末期,漠北突厥人崛起,建立了突厥汗国,回鹘人成为其统治下的子民。 不久,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部的势力扩张到伊朗,东突厥部的势力则主要在漠北,后来也扩张到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地区北部。 隋朝时期,回鹘人已经壮大起来,逐渐开始摆脱突厥人的控制,唐朝建立后,回鹘人与中原一贯维持着友好关系,历史记载中几乎看不到双方交恶的记录,回鹘人从中原引进先进文化和生产工具以及包括丝绸在内的「 ”奢侈品”,而唐朝则从回鹘人那里得到急需的战马。太宗贞观年间,回鹘人配合唐军消灭了一直侵袭农耕地区的薛延陀部政权。 唐玄宗天宝年间,经过唐朝持续打击的突厥人势力衰落了,回鹘人在中原支持下,于744年建立了回鹘汗国,其势力东起额尔古纳河流域,西至阿尔泰山,并有一些部落迁徙至漠南一线。 在唐朝平定「 ”安史之乱”进程中,回鹘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直接派出战斗力很强的部队,直接编入唐朝中央军序列,参与平叛,一面通过易货贸易形式,向唐军提供战马、武器等,还向西南方向到河西走廊、西域,与北上犯唐的吐蕃军队直接交锋。当唐朝大批戍边部队内调后,回鹘人成为防守唐朝边地的主要力量,在西域的北庭都护府,回鹘人与吐蕃人进行了无数次殊死的战斗,付出了重大的牺牲。 回鹘人深受唐朝的各种影响,有不少人曾经将其信仰的萨满教改为中原人普遍信仰的佛教。在协助唐朝平乱中,回鹘人深入到中原,广为接触了当时在中原同样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粟特人,随之开始信仰后者的摩尼教,并将其定为整个汗国的国教。 回鹘汗国的历任可汗均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册封,唐朝也处于高度信任,而大量使用回鹘人到中原各地担任官职。不仅如此,唐朝在与回鹘人接壤地区的边防军镇,往往因为长期和平的原因,而不必驻守大规模军队,这样大大减轻了中原的负担;唐朝还根据战略和对其他部族防卫的需要,在漠北回鹘汗国的一些地方,直接派驻中原的部队。 唐朝与回鹘的关系,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关系中的典范:协助唐朝灭薛延陀部后,回鹘遣使报告唐廷;「 ”延陀不事大国,以自取亡,其下骇鸟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地,愿归命天子,请置唐官。”唐廷同意了回鹘的请求,正式在其各部设置羁縻府州,「 ”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 ”以唐官官之,凡数千人”。唐廷还根据回鹘的请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辟了一条通往都城长安的宽大驿道,命名为「 ”参天至尊道”,沿途分设驿站,供应回鹘等漠北来往的使臣和商贾。 和亲政策是中国古代中原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一项增进友好和亲情的重要手段,自汉朝开启以来,到唐朝时已经成为基本国策之一了。与回鹘的和亲,不仅长期的,而且是双方高度自愿的,更是互相的——唐朝先后有四位公主嫁于回鹘可汗为后,而且这四位公主无一例外都是真正的皇帝女儿,因此与其他和亲时将宗室女相嫁不同,唐朝对回鹘的信任程度、亲密程度可见一斑。和亲还是相互的,回鹘也有公主嫁给唐朝皇帝宗室之子为妻的。 这种长期的和亲政策,加强了双方的人员、物资交流往来,不断巩固和夯实唐朝与回鹘人之间的关系.回鹘人深受中原影响,以至于汗室及贵族纷纷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早草原上建立了诸如「 ”可汉城”、「 ”公主城”、「 ”富贵城”等完全仿照中原模式的城市。 回鹘汗国的大汗,都以身为唐朝皇帝的外甥而自豪,在与唐廷往来文书中,皆以甥舅相称,执甥舅之礼。大批回鹘商人旅居内地,特别是集中在长安居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聚居区。 即使回鹘人后来西迁和唐朝灭亡100余年后,他们在上表北宋朝廷的文书中,依然还将皇帝称为「 ”舅舅””),这种绵延数百年的亲情,至今思之,仍令人叹为观止、温馨不已。 「 ”安史之乱”后的八世纪末、九世纪初,回鹘可汗上表唐廷,请求将其名由「 ”回纥”改为「 ”回鹘”,中央政府准其申请。自此,汉文史籍中不复有「 ”回纥”一词。 在吐蕃王国即将土崩瓦解的八世纪中叶,回鹘汗国也遭遇了重大变故,原先在它统治下的黠戛斯部势力强大起来,灭掉了回鹘汗国政权,而此时的唐朝,却无力保护这个曾经为其保卫疆域、平定内乱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政权和民族。 面对胜兵十万、能征善战的黠戛斯人,回鹘人似乎锐气尽失,他们无法在漠北立足了,只好举族外迁。向南是中原,多为农耕之地,显然不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息,向东主要是广袤的森林,也不是最适合他们生活的地方,于是,他们做出了西迁的决定。 840年,回鹘人开始大规模迁徙,主要分作三支: 一支迁往今天山山脉和吐鲁番盆地,定都高昌,夏都为北庭,这部分回鹘人被称作「 ”高昌回鹘”或「 ”西州回鹘”,后来被叫做「 ”畏兀儿”,也就是今天中国维吾尔族的先民; 一支迁往今帕米尔以西的楚河一带,被称为「 ”葱岭西回鹘”,870年,建立了喀喇汗国,逐渐将宗教信仰由摩尼教和佛教改为伊斯兰教。 1041年该国分为东西两部,其东部者1211年亡于西辽,西部者1212年亡于花剌子模国;还有一支则迁往河西走廊,称作「 ”河西回鹘”或「 ”甘州回鹘”,他们与汉人经过长时间融合后,形成今天的中国「 ”裕固族”。 值得一提的是,喀喇汗国虽然是操突厥语的回鹘人,在西域首次建立的穆斯林王朝,但力图保存东方王朝的特色,特别是强调与中原的传统联系。在喀喇汗国诸汗称号中,在诸汗铸造的钱币上,经常有「 ”桃花石·卜格拉汗”、「 ”秦之王”、「 ”秦与东方之王”等字样,而「 ”桃花石”和「 ”秦”都是古代欧亚大陆对中国的称谓。 喀喇汗国时代,在喀什噶尔人马合木的《突厥语大辞典》以及中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的多处记载中,都明确地将喀喇汗国东部包括喀什噶尔在内的广大地区,与宋、契丹并列,认为中国是由此三部组成。 为了珍存和纪念这些悠久的文化与历史, 2006年,中国政府出资修缮了《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喀什噶尔人马合木的陵墓。 回鹘西迁后,宗教信仰逐渐由摩尼教变为佛教,高昌一带成为史上着名的佛教文化集散地之一,今天从大量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用汉文、回鹘文撰写的佛经。由于长期与中原交好,回鹘人的文化水准很高,他们借用粟特文字创制的回鹘文,直到十七世纪时还在使用。尤为重要的是,回鹘人还帮助契丹人创制了「 ”契丹小字”,帮助成吉思汗创制了「 ”蒙古文”,而努尔哈赤正是在「 ”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了满族自己的文字。 原先河西走廊和西域作为唐朝的疆域,主要居民是汉人。随着回鹘人的大规模迁入,当地居民的民族构成出现了变化。十世纪时,唐朝灭亡,中原进入封建割据的「 ”五代十国”时期,「 ”回鹘、党项诸羌夷分侵其地”,惟剩凉州、沙州等地不肯降服,并且与中原北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其他州县多数被甘州回鹘占有。 甘州回鹘势力强大,将牙帐建于甘州,张议潮的后人们也因为失去了中原的有力支撑,而不得不接受回鹘的统治。到十一世纪初期时,河西走廊全部被甘州回鹘所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5000年历史怎么算 5000年历史怎么算下一篇:满族的着名历史人物 满族的着名历史人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