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夜不闭户 历史上真的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代吗

导语:真的有那个时代,从解放初,合作社,人民公社,社教运动,到文化革命后期,准确的说,就是毛泽东时代,那时国家及人民很穷没有值钱东西可偷,更重要是人民道德观念强,思想品德好,那时叫共产主义风格高,最好出行就是自行车,不论你放在家或是商店外肯定不会丢失,当时人民苦点,也没有过高要求,但心情好没后顾之忧,所以经过那时代的人都很怀旧,实事求是

真的有那个时代,从解放初,合作社,人民公社,社教运动,到文化革命后期,准确的说,就是毛泽东时代,那时国家及人民很穷没有值钱东西可偷,更重要是人民道德观念强,思想品德好,那时叫共产主义风格高,最好出行就是自行车,不论你放在家或是商店外肯定不会丢失,当时人民苦点,也没有过高要求,但心情好没后顾之忧,所以经过那时代的人都很怀旧,实事求是的说那年代生活幸福指数跟现在没法比较,我们生活在当代感到非常兴运

中国有没有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的时代?

古代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国解放后的五十年代,也是中苏友好时代。

中国的五十年代是离我们最近的中国发展最快的时代,中国一穷二白刚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连一根钉子都不会制造,东北除外,东北地区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上海,武汉,只有轻工业,纺织工业,和一些日用品工业。

苏联的援助,全国各地铺开,使每一个省都有自己的配套成龙的工业体系。

中国人民的忘我的热情,只知道为了民族国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工作不计报酬,许多工程都是人民的义务劳动完成的。包括许多的大型水利工程。

中国人那个时代,四万万同胞同一条心,就好像一个人一样。没有私利观念,当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已经百年,许多人,今天已经不在了,他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父辈,和爷爷辈。中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是他们奠定的。

今天,我们诉说着他们的故事,许多年轻人不相信,但是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主流。

这种精神会不会回来呢?

会的!

看见今天的年轻人,他们文明的精神面貌,奠定了将来的文明中国。

80后,90后,00后,这一代的年轻人,已经比他们的父母要有文化多了,也文明多了。在他们身上看见了将来的中国,看见了康乾盛世,看见了中国的五十年代。

夜不闭户和路不拾遗是古代圣人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期待和描述,夜不闭户是指社会治安非常良好,路不拾遗是指民众的生活非常富足。

仓廪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节。管子用这两句话来说明人的道德需要经济来保障,你不能要求一个衣食无周的乞丐保持尊严,所以夜不闭户和道不拾遗也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来保障,你不能指望一个贫穷的人不偷盗,更不能指望他能够不拾东西。

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记载,说在商鞅治理下的秦国,有过夜不闭户和道不拾遗的现象,但自从读完《商君书》后,我相信商鞅治下的秦国只有因贫穷而无需闭户,只因酷刑而不敢拾遗,根本不可能出现良好的公德。

商鞅的贫民术一直是历代皇帝的统治术,历代的普通民众一直生活在贫困状态,很难想象他们能够自律,同时他们也一直生活在官府的棍棒和严刑峻法之下,他们夜不闭户的原因是实在没有可丢的东西,道不拾遗是害怕遭到官府的惩罚,与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社会相去甚远。

还真有啥啊?就是有。上个世纪60——70年代,我们去农村劳动。农村根本就不锁门,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睡觉,大门关上不漏风就行。谁家都不锁门。

城市里锁门也很简单,一把明锁一锁,按现在说,一把螺丝刀就可以把锁撬开。现在的防盗门都不防盗。过去谁家窗户上安装铁栏杆?就是一层玻璃,现在钢筋网都不好使。

过去,有一首歌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一分钱都交给警察。

过去,火车站,汽车站,公共场合都有“失物招领”,就是谁的东西,钥匙等丢了,有人捡到了,就放在火车站,汽车站,百货大楼的失物招领处。一般人发现自己的东西丢了,到失物招领处都能找到。这样的事我就遇到过,丢过东西,也捡过手表,就交给失物招领处。

现在哪里还有“失物招领”处?

那时候社会风气,真的是淳朴善良,为什么有人希望回到那个时代?那时候虽然比现在贫穷,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社会风气好!雷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我是六零后,记得八十年代以前农村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自行车,地排车,一头猪,或者几只羊,一群鸡。牛马都是生产队的。这些东西基本没有被盗过。到九十年代,我丢了俩样东西,九零年我花三百块钱买了一只怀孕的母羊,一个月后生了四只小羊,到了快冬至节的时候,四只小羊长到20公斤左右,我打算年前再买,一晚上五只羊被人盗走了。九五年去镇上买农药,买完农药出来,自行车没有了。九八年买玉米种,同样买完东西,自行车又没了,2002年,我儿子在县城上高中,一辆自行车背偷走了,很旧的自行车。此后在也没有丢过东西。

我的童年,少年都是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代度过。那时候家家户户不管白天黑夜如果不刮风,不下雨,不寒冷很少有人关门。我的老家是一个有八千多人的大村庄,从来没有听说过谁家被盗的话。猪,鸡,鸭,鹅等在屋里屋外路上随便走动栖息没有人有歪想。如果是鸡鹅鸭入错门,那一家人会主动赶出或四处打听谁家失见鸡鸭鹅主动送上门。钱掉了也不要紧张,你告诉他人说你的钱掉了,一旦有人捡到,钱很快回到你的手中。我母亲为了生计,一年四季在外跑,入深山,住苗寨,白天黑夜一人独来独往,从没遇上有邪念的人,都是得到人家的帮助多。

古代还是有可能存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首先我们要重新理解下这句话。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是说太平时代当中人们都变成圣人了,而是说在“盛世”时代,王朝政府制定的法律还管用,还可以恐吓到底层民众,让民众能够遵守秩序。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事实,在古代,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法律都是非常严苛的,各种严刑峻法,而“拾遗不还”恰恰是严重违反封建法律的。

在战国时代的《法经》中,规定“拾遗者刖,曰:为盗心焉。”对拾遗的定性就是在路上捡到东西变为己有是盗窃,处罚便是刖刑,刖刑就是砍掉右脚或者双脚。

隋朝时期还有无赖专门盯着有钱人家丢东西,就是为了用拾遗不还可能被判抄家的法律状况来诬告对方,敲诈勒索。

我们常见的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来源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对贞观之治的描述。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这时唐太宗的方法就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然后就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了。我相信当时的人民生活会变的更好,但是这个效果能不能好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对此非常怀疑。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历史上“夜不闭户”只是一个理想状态而已,是古代文人治理国家时,所想达到的最高阶段,想想还真不可能。这个理想属于道德范畴,我们都知道道德和经济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早在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提出了“仓禀足而知礼仪”。意思很简单,就是吃饱了在谈礼貌的问题。这也就是管仲所代表得法家和儒家的不同之处。儒家提倡推行“仁”的思想,来提高国人的素质,而全面达到大治。而法家则是认为应该用法律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去达到大治。就是所谓的“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现在看来法治应该更靠谱一些。其实这个道理,古代人也明白,所以封建王朝,一般采用的都是“外儒内法”,名义上推崇儒家,实际上还是法家。比如汉宣帝刘询,对儿子推崇儒家时所说的那句“几败吾家事”。这也就是孔、孟两位老先生,为什么不被春秋那些诸侯所接受的根本道理。所以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只是存在书里而已。

有啊!70年代我6、7岁是个小学生一年级,放学后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粗布手绢,打开一看里面有五毛至一毛还有分币,总共不过两三块钱,我和同学一起等啊,过了一会来了一位大婶象海娃找鸡毛信一样,看到我们拿着她的手绢包,上去就紧紧的攥住我的手不停的说我的我的,我们给了她,他高兴的每人给我们两分钱买糖块吃,回家我和母亲说了,母亲夸我做的好,但是不应该要两分钱,事后小伙伴们商量了一下,把两分钱交给了民警叔叔,我现在听到小外孙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歌还是思绪万千!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大婶那种表情,现在想那个手绢弄不好就是救命的啊!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还真经历过,我是六十年代中的人;我记得在读高中之前家里从来不锁门,也经常不关门;当然也从没丢失过东西,钱物;记得读小学时,我去大队供销店打酱油,拿着一元二角钱,打酱油才三角二分,回来时八角多钱掉了,回到家也不敢同爸妈说,结果,晚上父亲问我乘余的钱是不是掉了,我不敢承认,说买水果糖吃了,后来父亲说别人都捡到了,并还回来了;村里开供销店的那个人正好回家知道我回来走在前,肯定是我掉的,所以还给了我父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六大天生异相 刘备为何长得“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下一篇:隋唐十八条好汉 隋唐十八条好汉排行榜中 秦琼排名为什么那么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