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南宋北宋哪个先 对南宋无将 北宋无相你怎么看

导语:首先纠正一下“南宋无将,北宋无相”这个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从整个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来看,概括的说法应该是“北宋无将,南宋无相”的说法比较符合。蔡东藩在《宋史演义》中说:“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南宋任贤不专,内乏良相。”蔡先生的意思是:在北宋时,重文抑武现象太严重,致使整个北宋期间缺乏良将;南宋时帝王任用贤良没耐心,所以没有几个有

首先纠正一下“南宋无将,北宋无相”这个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从整个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来看,概括的说法应该是“北宋无将,南宋无相”的说法比较符合。

蔡东藩在《宋史演义》中说:“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南宋任贤不专,内乏良相。”蔡先生的意思是:在北宋时,重文抑武现象太严重,致使整个北宋期间缺乏良将;南宋时帝王任用贤良没耐心,所以没有几个有名气的丞相或者宰相。

我个人认为“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这个说法只是一个粗略的概括,并不能完全代表史实,北宋和南宋的政权各自能够运行一百多年,期间的“将”和“相”都必不可少,否则就无法持续下去。我们分别梳理一下北宋和南宋的将和相。

一、北宋之将相。

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的江山是从北周柴家孤儿寡母手中夺过来的,他始终担心“黄袍加身”的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所以建国后采取“重文抑武”政策,在国家尚没有完全统一时就急吼吼的“杯酒释兵权”,让跟随他打江山的将领们早早颐养天年去了,并且在之后的朝廷上也是文官占据主要地位权,武将一直被压抑排挤。但要说北宋无将,是不实际的,没有将领宋太祖的江山是如何打下来的,诸如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哪一位不是疆场良将,即便是在北宋其他帝王的统治期内,也有过着名的将领,比如狄青、杨家将等。

我认为给后世造成“北宋无将”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宋因为重文抑武,先后涌现出诸多良相,例如赵普、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司马光、文彦博、吕公着、吕公亮等,这些文官良相们太过耀眼,他们的光环掩盖了当朝的武将;再者,由于这些良相所起的作用,使得朝局相对安定,战事减少,武将们亮相的机会也比较少,由此北宋武将的实际存在感很低,便造成了“北宋无将”的印象。

二、南宋之将相。

由于北宋后期朝廷面临的外患较多,有辽国、金国、西夏等,所以战事比较频繁,宋高宗赵构在徽钦二帝被金国俘虏之后,在应天府做了皇帝,当时比较有名的将领有张俊、岳飞、 吴 玠、韩世忠等,但过了南宋中兴这个阶段之后,也没有什么良将涌现。南宋朝廷一直遵循宋高宗的战略主线“偏安一隅”,虽然在宋孝宗手中有所发展,但对外还是采取“破财消灾,以贡换平安”的策略。在整个南宋并非没有良相,例如前期的李纲、张浚、赵鼎和后期的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等也都是良相。

我认为给后世造成“南宋无相”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南宋除了宋孝宗之外,那些皇帝们一代不如一代,良相在朝弃置不用,而重用谗佞之人,先后出现的知名奸臣有汪伯彦、秦桧、贾似道等,这些奸相长期把持朝政祸国殃民,他们的影响盖过了良相。

总之,任何概括的说法都只能代表某个或某派的观点,而史实的构成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要有区别的去看待。

图片选自网络

要说南宋无将,北宋无相,其实这个命题有点伪。但是,要真说点啥,还真可以。

可以说宋朝虽然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是在统一的几个朝代中比较羸弱的朝代。这个可能与宋朝的国家政策有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

一,北宋建立前,古中国正处于大分裂状态,经济一塌糊涂。所以北宋建立后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发展经济,但是,北宋建立者并没有那么的远大抱负,只是想稳定自己的皇位,搞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一帮仁人志士作鸟兽散了,人才流失啊,哪来的人帮他发展经济啊。这也造成了北宋无相的历史原因。

但是后来虽然有王安石变法的事件,由于急于求成,也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

二,北宋基本上处于保守状态,还收回的没有力量收回,该发展的没有人才发展。积弱难返在所难免啊。

南宋无将嘛?这个倒不至于吧,着名的抗金将领岳飞,韩世忠,刘世光等不是吗?只是南宋皇帝的目光短浅,导致失败。

南宋无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不是?

北宋无相?王安石,寇准、韩琦、司马光这些不是?

我觉得两宋真正没有的是好领导,好皇帝!

宋朝虽弱,忠义之士也多。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废周建宋。然而北宋的政治生态饱受争议,当时流行着“文人吃香,武人吃瘪”的奇葩风气。宋室南渡之后,“中兴四将”在外扭转乾坤,奸相权臣在内专政擅权。这一瘸腿现象,有人总结为:“北宋无将,南宋无相”,着实令人费解。

北宋无将,其实是个误解

享国167年的北宋,不断有潘美、曹彬、杨业、狄青、种世衡、种师道等名将涌现,而武将的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宋朝自我革新的必然产物,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

宋朝政坛的怪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和武将专权成为社会的毒瘤,造成了政权更替频繁。后晋大将安重荣甚至直言:“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一论调显然与儒家传统思想背道而驰。于是,这种混乱局面变本加厉,一个军阀推翻另一个军阀的统治成为家常便饭,无形中陷入了以暴制暴的怪圈。

在这种背景下,宋初的赵匡胤、赵光义强化“重文轻武”的顶层设计,促使其成为基本国策。赵匡胤深知藩镇离不开武将,武将离不开军队。其实,解决这一现状,只需从军队和钱粮等入手,控制了这些要素,自然而然就排除了藩镇作乱的隐患。

赵匡胤听从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建议,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派遣文宫在地方上行使行政权,制约了武将的权力,再设立转运使,掌控了财权,由此,从根本上消除了藩镇对皇权的威胁。

为了安抚武将,赵匡胤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他在经济上给予武将优厚的待遇,在政治上打压他们传统的地位,“厚其禄而薄其礼”。经过一系列措施,武将认清形势,重新定位。名将曹彬贵为枢密使,每逢迎面遇到士大夫,主动趋车避让。如此一来,军队空心化、武将边缘化成为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赵匡胤大力扶持文官集团。他通过扩建国子监,强调文臣治国的重要性,同时,开设“殿试”制度,扩大录用文人的数量。随着文官队伍的壮大,压制了武将集团的势力。此后,他在宫中设立石碑,要求继任者“不杀文臣士大夫”。北宋逐渐形成了崇文风气。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继续推行崇文政策。他强调“王者虽以武功定天下,终须用文德致治。”即位后两个月,赵光义开设科举考试,一次性录用了五百多人,并斥巨资修建崇文院,还编写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书籍。通过这些步骤的实施,进一步宣扬“方欲兴文教,抑武事”的决心,奠定了北宋崇文抑武的风气。

赵匡胤身为武将,北宋去武将化的危害并未显现。继任者赵光义也是个军事爱好者,临战必赐阵图,忽视了武将的主观能动性,“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弊端开始显现。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实现了百年和平,武将地位一落千丈,萎靡不振。

文官势大,不断挤占了武将的职权,甚至越位指挥军队,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交战时,“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导致“慎则失时,勇敢则失算”的尴尬现实。北宋无将,是对当时政局的高度概括。

南宋并不乏名相

靖康二年,开封失陷,金兵虏走了徽、钦二帝。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面对金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赵构任用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等将领,遏制了金军的攻势,保证了南宋政权的稳定。

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并没有给赵构带来喜悦和快感。南宋偏居一隅,疆域缩小一半,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其中的四分之三用于军费开支,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此外,宋军迎回徽、钦二帝,将使赵构进退失据。

根据眼前的局势,维持现状,是最好的选择。为了促成议和,赵构着力培育主和派,使其与主战派相抗衡。秦桧、万俟卨等人先后拜相上位,进入了权力核心。在赵构的默许和扶持下,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不断对主战派施压。由此看来,“南宋无相”并非文臣与武将之间的对立,而是主战与主和两派的争斗。

为了尽快达成和议,秦桧和万俟卨等人密谋,冤杀了主战派骨干岳飞。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在秦桧的推动下,南宋和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以秦桧和万俟卨为首的主和派,陷害忠良,结党营私,给南宋宰相留下了污名。

不仅如此,与北宋王安石、司马光、寇准、范仲淹等名相相比,南宋还出现了史弥远、韩侂胄、贾似道等权相,把持朝政,排除异已,给本已孱弱的南宋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加深了小伙伴们对“南宋无相”的印象。

事实上,南宋不乏名相,李纲、赵鼎、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等人,在金国和蒙古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节节抵抗,统筹谋划,为南宋政权的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过,南宋奸臣权相频现,危害巨大,其根源在于当时的政治体制。

南宋延续了北宋“强干弱枝”的政治策略,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南宋初年,对尚书仆射、中书侍郎和尚书丞官等决策机构进行撤并,三省并一省。孝宗时期,再次简化为左、右丞相,产生了“权相政治”。此举破坏了原本多人制衡,互相监督的体系。

秦桧执宰期间,建立隶属于丞相的财政和人事体系,加上南宋朝廷的决策扁平化,导致丞相的权力过度集中,缺乏制约,出现“言相不言君”的现象。权相政治在南宋初期,对朝政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然而,南宋末期,朝政重心由皇权转向了相权,皇帝实际上被架空了。

相权的膨胀,损害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造成南宋官场的分裂和对立,最终导致南宋灭亡。可以说,南宋无相,体现了对南宋权相政治的厌恶和鄙视,秦桧、万俟卨、史弥远为代表的奸相,遗臭至今,成为南宋无相最好的注解。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是宋朝独特的政治符号,反映当时的客观现状。

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历史唯一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令人唏嘘感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目的是什么下一篇:闵子骞怎么读 闵子骞怎么发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