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楚国存亡之际 为何秦国成了救命稻草

导语:在楚国存亡之际,秦国为什么会成为救星?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中央之国的形成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我们继续聊吴楚争霸 应该说楚国在柏举之战的这次落败,北方诸国是乐得在边上瞧热闹的,毕竟楚国这个蛮夷一直

在楚国存亡之际,秦国为什么会成为救星?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中央之国的形成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我们继续聊吴楚争霸 应该说楚国在柏举之战的这次落败,北方诸国是乐得在边上瞧热闹的,毕竟楚国这个蛮夷一直都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即使有人想救援,一般的小诸侯国也是决不敢趟这池混水的。或者说只有与楚国同等数量级的边缘大国,才有这个实力做这件事。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楚人希望从外部找寻到力量帮其击退吴军,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渭河平原的秦国,山西高原的晋国,以及山东丘陵的齐国身上了。由于晋国与楚国一直是中原争霸的直接对手,楚人如果向它求援的话,无异于引狼入室。这样看来,只剩下齐国和秦国作为选项了。 如果从共同利益的角度来看,齐国应当是很好的求助对象,因为吴国一旦作大,势必会沿海岸线向北扩张,并直接影响齐国的利益。问题是如果齐军从山东半岛起兵前往江汉平原的话,他们的行军距离甚至比吴军还要远。并且齐军亦无法象吴军那样,借淮河之力,降低行军的强度。当然,如果齐国人愿意的话,攻击淮河下游以及江东平原,逼迫吴军不得不回援本土也是一个好办法。这样的话,围魏救赵的典故也就会提前发生了,只是相对应的成语会变为「 ”围吴救楚”罢了。 不过在富庶的齐人偏安思想过于严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他们对于长江流域的蛮夷之地都缺乏足够的兴趣。更何况无论是吴国,还是楚国成为了江、淮流域的老大,都有可能会沿泗水而上,影响齐国的利益。因此站在齐国的角度来看,看着两个潜在的对手拼得你死我活,自己在边上坐山观虎斗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经过排除法,秦国成为了最后的答案。如果放在战国时期,楚人是决不会想到向秦国求援的。因为向南扩张至汉中盆地以及四川盆地的秦国,已经直接与楚国发生了地缘冲突。并且占据了上游优势的秦国,对于楚国的威胁要远甚于三晋。 而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基本力量还是被限制在渭河平原。对于秦国人来说,能够进入中原参与争霸,一直是他们的梦想。只是由于晋国占据了崤函通道,秦国人在大部分时间还是只能困于关内。 就渭河平原与楚地来说,并非不存在直接沟通的途径。只是仅据有渭河平原的秦人尚无实力和勇气去对楚国发起挑战。而对于这一次吴楚相争,困于渭河平原的秦国本来是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因为无论吴、楚两国谁成为了长江流域的老大,都暂时不会与秦国发生地缘冲突。 这即是楚人最终决定向秦人求援,也是秦人犹豫要不要去淌这池混水的根本原因。最终的结果是在楚人的苦苦哀求之下,秦人还是决定出兵相助。毕竟能够有机会东出渭河平原,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对于秦人来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在秦国登场之前,我们还要对吴国这次攻楚行动的战略目的作个分析。后世很多人将吴国未能最终灭楚,归结于伍子胥入郢都后那惊世骇俗的鞭尸行为。按照这种看法,如果不是伍子胥做出这样过激的行为,吴国看似应当有机会消化掉整个楚国的,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因为在春秋之时诸侯相互征伐,攻入一个国家国都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一般情况下战胜国在劫掠一番后都会主动撤离,特别是你的对手已经不再是一个城邦国家时。之所以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客观原因: 一是国都及其周边地区是一国的根本,也是经营时间最长的地区。如果要将它消化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一方面如果将对方的国都纳为己有,而又不让其异地复国的话,很容易引发周边国家的不安,并干涉战胜国的这种兼并行为; 第三是当时的人口基数过小,没有足够的人口迁入来消化被占领土地。如果希望靠军事手段强行消化的话,兵力本身也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当对方的核心区与自己的核心区距离过远时,当中尚未能消化的缓冲区随时会出现反复。 综合以上因素,吴国的这次远征,战略目的并不会设定在让楚国完全消失上。也就是说,对于江汉平原的攻击,更多的是从根本上打击楚国战争潜力,以让吴国得以顺利的在江淮地区推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从吴国攻入郢都后的行为来看,也印证这种战略想法。在纵容伍子胥寻找楚平王的尸体以报家仇时,吴国的军队也没有闲着。楚人在都城所积累的财富被席卷一空,而吴军也看起来并没有让江汉平原的楚人转变为吴国臣民的想法。 可以预见的是,即使没有外援,吴军最终也很有可能会主动退出江汉平原,而将江淮地区作为自己主要经营的对象。只不过让吴军在楚地呆的时间越久,楚国的损失就会越大。因此秦国在楚人的求助下粉墨登场了。 我们知道,秦国所处的渭河平原被称作「 ”四塞之地”,也就是说理论上这个地理单元有东南西北四个出口,如果控制好这四个出口,渭河平原的战略安全便有了保障。其实所谓「 ”四塞”只是虚指,渭河平原与外界沟通的路径并非只有四条,除却我们之前曾经分析到的关陇古道、崤函通道、泾河通道以外,在今后的历史中我们还将涉及到数条重要的通道。今天浮出水面的就是渭河平原与南阳盆地之间沟通的重要通道——丹江通道。 附:吴楚〈柏举之战〉战役要点示意图 对于丹江通道,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到武关,如果你关注中国古代史的话,应该会有些了解。一般而言,每一个重要的关隘都会扼守一条重要的通道,而每一条重要的通道又会连接两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而武关所扼守的丹江通道用来沟通的地理单元则是渭河平原与南阳盆地。 从地理结构上来看,这条天然通道沿西北——东南方向穿越秦岭,既然称之为「 ”丹江通道”,那就应当有一条叫作「 ”丹江”的江了。丹江是汉水最重要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北沿的商山,在南阳盆地的西侧与汉水合流,合流之处则被称之为「 ”丹江口”,现在也成为了那片土地上所建立的城市的名称。 由于水量丰富,地理意义上的「 ”丹江口”现在被筑坝蓄水成为「 ”丹江口水库”,并成为了南水北调的重要源头。由于丹江在到达武关之前,实际上已经向南折转了,也就是说没有完全沿着这条天然通道东行,因此武关的得名是来源于丹江的一条支流——武关河。 至于丹江本身,最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具备了通航条件,秦人灭楚之战中很有可能已经得水利之便了,但由于丹江本身是发源于秦岭之上,而并非贯通于渭河平原与南阳盆地之间,因此经由武关的这条陆地通道仍然是渭河平原——南阳盆地之间最为重要的沟通渠道。如果大家希望在地图上寻找「 ”丹江通道”的具体位置,可以参阅312国道,对于现代人来说,将古人所修建的道路扩建为公路是最为省时省力的办法。 丹江通道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无数次重要的作用,最为着名的应该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那场竞赛。当项羽还在函谷关前与秦军苦战时,刘邦则已经通过武关抢先进入渭河平原了。 在秦国成为楚国的主要对手后,楚国的防御重点事实上就是「 ”丹江通道”,为此楚人也此也修建了「 ”方城”,也分兵推进至方城夏道的南端。 最终南下的秦军和楚军汇合后,与北上的吴军在方城夏道的最南端相遇,并展开激战。 有了秦国的生力军加入,吴军再也未能延续他们的连胜势头。更为重要的是,在吴国的大后方,越国已经向吴国发起了进攻。如果按照正常的战略思维,吴国其实应该先搞掂这个死对头的。 虽然伍子胥说动了吴王先攻楚,并取得了胜利,但攻楚的成功并不代表就能抵消越国的战略威胁。因此吴国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是解决越国的问题了。对于伍子胥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虽然未能抓到活着的楚昭王,但能够将杀其父兄的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并打上三百鞭子,大仇也算是报了。 吴楚柏举之战虽然以吴军撤出江汉平原,楚人复国而告终,但它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吴军的这次攻击打破了楚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楚国从此也不再象从前那样,只需将主要精力放北方,它必须时时防备来自东面的地缘威胁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红米饭南瓜汤的历史事件下一篇:可下载的电子历史小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