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梅花党 文革“梅花党”传说:王光美成敌特头子

导语:王:“梅花党”案受害者。1965年7月18日,中华民国前代总统李宗仁结束了在美国16年的公共生活,冲破重重阻碍。在他的前秘书和政治活动家程思远的陪同下,他和妻子郭德洁回到了大陆,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

王:“梅花党”案受害者。

1965年7月18日,中华民国前代总统李宗仁结束了在美国16年的公共生活,冲破重重阻碍。在他的前秘书和政治活动家程思远的陪同下,他和妻子郭德洁回到了大陆,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当时震惊世界的一个大新闻,国内外媒体都有很多报道。李宗仁此举大大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威望,让千方百计阻挠李宗仁回归大陆并以失败告终的台湾省国民党当局极为愤怒,开始了新的阴谋。

第二年3月21日,郭德洁因病在北京去世后,国民党台湾省特务的阴谋就悄悄地出来了。众所周知,不久之后,大陆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敌对势力这一笨拙的小伎俩变成了令人震惊的案件,在中国闹得沸沸扬扬。权贵江青,手里抡起一根大棒,致使数百无辜百姓遭到迫害。与此同时,以此为题材的手写小说不断涌现、翻新,在全国各地偷偷流行,吊着社会的胃口,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直到半个世纪后,它们不时闪现

这就是“梅花党案”,轰动一时,挥之不去。

王府井大街上惊艳的海报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不仅是繁华的市中心,也是社会新闻的集散地。“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个地方的后一种功能越来越明显。就在著名的王府井百货商店旁边,墙边有一个空的地方。几乎每天都会贴一些海报。海报内容包括空、“火”等责难文章。,以及最新的新闻报道和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许多市民从这里学到了他们在报纸上看不到的东西。每天,来看热闹的人都挤在这个小地方。

1966年深秋的一天,这里有那么多人,从里面三层,外面三层看着,都在踮着脚说话。原来有一张大字海报,上面有一条“爆炸性新闻”,标题特别醒目——“梅花党,美帝国主义潜伏在中国的间谍组织”。内容令人震惊:去年夏天,国民党前主席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从美国回来,表面上是受到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鼓舞,实际上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们被美国中央战略服务办公室秘密派遣,回到中国潜伏,利用与中央最高领导人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接触,抓住机会刺探中国共产党的秘密。郭德洁早在美国生活时就加入了代号为“梅花党”的特务组织。这个特务组织的成员都是女性,他们的联系方式是每个人胸前都有一枚绣有梅花图案的胸针。这个“梅花党”组织专门收集中国的军事、人事和相关机密信息。我们公安机关在破获一起刑事案件时,偶然从一个叫张兰的女子身上发现了“梅花党”的惊人线索。张兰胸前戴着一枚黑色梅花图案的胸针。根据张兰的供述,她和郭德洁只是单线联系;他还表示,郭德洁从美国回来后,及时与潜伏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已久的战略间谍,即总统夫人王取得了联系...

当时,人群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年轻女子在看这张海报。她是李宗仁的新婚妻子胡友松。

郭德豪去世后,李宗仁的心情非常低落。周总理和中央统战部非常关心李宗仁先生晚年的生活。为了帮助他摆脱痛苦,他们希望他能重新组建家庭,为他找到60多个女人。75岁的李宗仁看中了27岁的胡友松。胡在北京复兴医院当护士。他不仅长得漂亮,脾气好,而且还从事医疗事业,最适合照顾李宗仁。胡友松很快同意了这桩婚姻。她说:一方面,我嫁给李先生是因为我自己的政治压力。我说我是国民党大官的女儿,在原单位很压抑;另一方面,我认为李先生是一个历史人物和爱国者,我非常钦佩他。在周总理的关怀和中央的安排下,1966年7月的一天,李宗仁和胡友松在北京西宗埠胡同51号李宗仁的住处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多年后,胡友松回忆起看到曝光“梅花党”的海报时的感受:“看到这个,只觉得脑袋像突然爆炸一样爆开。想想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谁戴上一顶像坏分子的帽子,就够你一辈子的了;现在怎么会有内外勾结的潜伏间谍?扔掉九族的头颅,这可是件大事!更何况这个具体内容还直接涉及到德功,还涉及到了中央最高领导人,太棒了!我不敢相信这个荒谬的谎言:死去的郭德洁其实是一个女间谍,是美国派来的女间谍!”“我从海报上了解到,一个公开的总统夫人实际上是一个‘美国间谍’。那不是‘国际间谍’吗?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真是太可怕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岂不是成了直接和美国间谍扯上关系的“特殊嫌疑人”?我真的不敢再往下想了,仿佛这时一副明亮的手铐被扣在了我的手上。我像小偷一样低下头,迅速转身,甚至忘了骑自行车,于是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

胡友松回到家,把他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的事情告诉了“德公”。李宗仁听后,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严肃地对胡友松说:“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看来必须赶紧找中央统战部反映情况。”说着,李宗仁亲自给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原机要秘书尹打了电话,简单描述了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的情况。

第二天一早,中央统战部工作人员来到李宗仁公馆,向李宗仁说明了中央统战部的鲜明观点,并再三要求他不要相信街上流传的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谣言。李宗仁还郑重声明,他会相信中央和组织,并要求中央统战部替他做决定。胡友松听了双方的陈述,心里才踏实起来。

李宗仁夫人组建梅花党?

事实上,早在胡友松嫁给李宗仁之前,“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中央统战部就已经知道“梅花党”、“郭德洁是美国间谍”等谣言。中央统战部不能也不敢隐瞒这样的消息,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也应该知道。

“风始于清平之末”,“梅花党”起源于国民党特务在台湾省的一个险恶阴谋。事实上,在王府井大字海报出现之前的几个月里,一些关于“梅花党”的谣言在一些南方城市悄然出现。

事情得在李宗仁夫妇回国前后说起。1949年底,李宗仁、郭德洁经香港赴美治疗,后定居纽约。在获得丈夫同意后,郭德洁成为美国永久居民。随着新中国的蓬勃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李宗仁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支持祖国统一,批评蒋介石独裁。周总理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洞察了李宗仁的思想变化。向毛主席汇报后,策动李宗仁夫妇回国的统一战线计划被秘密实施。

20世纪60年代初,中美关系非常紧张。美国联邦调查局将李宗仁和他的长子李又麟列为内部监控目标。当时台湾省当局还与美国保持“外交关系”,其“纽约总领事馆”的官员也“照顾”李宗仁一家,唯恐他们投奔共产党。李宗仁和妻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台湾省特工的监视之下。

这里也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郭德洁。郭,广西桂平人,1906年出生于乡绅家庭。他上中学时,以口才闻名。他的成绩很好,他很漂亮,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23年,新司令李宗仁联合黄打败高,迁居桂平。当时,32岁的李宗仁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儿子。俗话说“英雄爱美”,他看中了16岁的郭德洁,直接求婚了。郭德洁同意了,嫁给了桂系的领导。从那以后,丈夫已经唱了40多年的女人。在李宗仁的大部分军旅生涯中,郭德洁一直和丈夫过着军人的生活。

在美国,郭德洁非常了解丈夫的爱国主义和思乡之情,也正是她让丈夫坚定了回国的决心,并一步步付诸实践。1960年9月,在丈夫的委托下,郭德洁逃脱了台湾省特工的审查,只身一人悄悄来到香港。他借此机会拜访了定居在香港九龙荃湾的母亲和嫂子,并与程思远和石弘进行了秘密接触。在此之前,程思远曾奉周总理之命,帮助李宗仁安全返回祖国。

经过多年的秘密策划,1965年7月,李宗仁和妻子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嗅觉敏锐的台湾省特工发现了李宗仁夫妇这次不寻常的旅行。从瑞士的日内瓦和苏黎世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他们彼此紧紧相随。他们奉国民党高级官员之命,在李宗仁到达mainland China之前暗杀他。然而,我们严格的安全措施使台湾省特工无法启动,暗杀计划以失败告终。当年7月18日,李宗仁夫妇安全抵达广州白云机场。

李宗仁夫妇回归祖国成为当时轰动世界的新闻,深浴激怒了台湾省当局。1987年,两名曾在台湾省“国防部情报局”工作的退休将领撰文披露,1965年7月李宗仁夫妇顺利回归祖国后,蒋介石大为光火。他命令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并惩罚责任人。曾在1954年制造克什米尔公主爆炸事件的大间谍顾立即告诉情报局“局长”,他和他的下属愿意“折功过”。然后,一个新的阴谋开始了。

直到1966年3月21日郭德洁因乳腺癌扩散在北京去世,国内外都没有关于“梅花党”的说法。然而,3月29日,在郭德洁去世仅8天后,一份具有台湾省背景的小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石真》的文章——《郭德洁之死》。文章中提到,郭德洁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有联系。

妻子去世后,李宗仁感到孤独。1966年5月初,周总理理解了他的心情,安排他访问了华东各地。此行,李宗仁在老朋友黄、、,中央统战部通讯处处长刘,安全秘书的陪同下。此外,为了确保安全,公安部还增派了安全小组全程陪同。

抵达南京后,李宗仁参观了中山陵和辽、邓墓。他追思当下,庆幸自己没有像老朋友邓那样被蒋介石杀害。但他做梦也没想到,一场由台湾省特务顾策动的“心理战”已经悄然上演,目的是污蔑、诋毁郭德洁,间接达到诬陷李宗仁的目的,借中共之手拔掉蒋介石的“眼中钉”。

陵墓建成后的第二天,李宗仁一行参观了玄武湖。那天,玄武湖公园有很多游客,尤其是动物园。因为有一次海狗展览,是启东近海渔民捕捉到的,市民们对从未见过的海狗非常好奇。李宗仁也被邀请观看。这位前“代总统”尽管戴着黑色墨镜,但还是被周围的游客认出来了。“李宗仁先生!”“看,是李宗仁!”.....人们聚集在周围鼓掌。警卫担心发生意外,迅速分开人群,护送李宗仁等人离开。

据一位参加安保工作的公安干部说,他和战友们在游客中听到了几个悄悄话——听说李宗仁的妻子郭德洁是美国间谍,曾在太平洋关岛受训。她还成立了一个“梅花党”,这个党已经被中央发现了...这个谣言立即引起了他们的警惕。调查讨论者后,受访者都说是在街上听到的,有人说看到了“梅花党”的传单,看完就扔了。由于此类谣言传播有限,相关部门没有立即立案侦察。他们只是进一步加强了对李宗仁一行的保卫工作。当然,李宗仁并不知道这一切。

李宗仁等人到访无锡时,安保部门接到消息,常州、无锡、下一站上海都有“梅花党”的传闻。当李宗仁到达上海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很快,风暴席卷全国,南京等地公安机关受到冲击。不可能及时找到“梅花党”谣言的源头,但谣言却趁此席卷而来的风暴滚滚而去。

梅花党的谣言“引人入胜”

文革乱世,到处都是“突发事件”。今天,这个“走资派”会被查出来,明天,“大汉奸”会被查出来。在这里,XXX的旧底将被揭开,XXX的文件将显示在其他地方。整个社会充满了兴奋、焦虑和恐慌。一个又一个过去闻所未闻、难以启齿的大秘密,刺激着人们早已高烧的大脑和日夜极快的心跳。而“梅花党”的事在各大党中更为重要。有那么一瞬间,见面就不谈别的,满城都是梅花党。更有甚者,海报的补充版和加强版相继问世。

——一份造反小报语重心长地说:郭德洁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后,特意请王到她住院的北京医院接她。接头处标有梅花胸针,还有四首诗,每首都写着两句:“百株梅花自种,每逢佳节必思家。我面前有很多无情的东西,我认不出国花是梅花。”接了头后,郭德豪告诉王,他是美国梅花党纽约支部的负责人。回国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军事和政治情报,发展组织,建立基地,扩大据点...——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年轻女子抱着婴儿,走到新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中心,说要上厕所,请看好桥。女人走后,门卫觉得宝宝没哭也没动。仔细一看,这是一个假的塑料婴儿。他毅然撕开婴儿襁褓,发现里面有一颗定时炸弹。就在它即将爆炸的那一刻,警卫把婴儿扔进了长江,从而避免了一场桥梁被毁的悲剧。门卫回忆,该女子胸前有一枚“梅花图案”的胸针,于是对其进行追捕。当女间谍被抓时,她想趁机咬一口藏在胸针里的有毒的“氰化钾”。最后,女特务向郭德洁坦白。

上面的两个例子展示了什么是捕捉阴影,什么是编造。

所谓捕风捉影,这“风声”就是说,郭德洁和王真的认识很久了,而且他们真的是在李宗仁回国之后认识的。抗战胜利后,李宗仁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方平行营主任,上任前赴重庆拜会蒋介石主席。在重庆期间,李宗仁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王的哥哥。受王光祈岳父的委托,他被要求照顾在北平工作的王光祈。李宗仁上任时,特别邀请王光祈乘专机飞往北平。王光祈的父亲曾担任北洋政府财政部长,住在西单旧刑部街一个很宽的四合院里。李宗仁带着小儿子李志胜来到北平。因为生意忙,没人带孩子,所以他暂时把孩子和保姆寄养在王光祈家里。李宗仁在公务不忙的时候,经常去王家看孩子,以至于在王家遇到了王。后来李宗仁选定了住房,带着郭德杰去了北平,带着孩子回家。之后,王光祈还帮助处理李宗仁夫妇的商业和经济事务,他们从未中断过过去。

1965年7月李宗仁夫妇回国后,刘少奇主席于31日设宴款待。当李宗仁看到前一天发出的请柬时,他惊讶地发现的妹妹王已经成为中国国家主席的妻子。为了稳定,李宗仁与郭德杰商量:“刘少奇主席明晚请你吃饭。当我们遇到他的妻子王,如果她不说她以前认识我们,没有谈论过去,我们只会把它当作我们不认识对方。永远不要主动谈论过去。”

第二天晚上,刘少奇、李宗仁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董副主席、总书记也陪同就座。当把妻子王介绍给李宗仁夫妇时,王和他们握了手,说得很随和:“熟人,熟人。”李宗仁夫妇会微笑着打招呼。宴会上话题很多,所以没有说以前和王光祈接触的事情。宴会结束后,郭德洁和王再也没有见过面。报纸上刊登的就是这样一件事,以至于在文革中被生动地捏造为离奇的“梅花党”疑案中的一个情节。

所谓的捏造,都是无中生有,怎么荒诞怎么刺激。这些“引人入胜”的传说,成为各种以“梅花党”为主题的手写小说的情节;然而,小说中“想象”和“创造”的情节作为一个严肃的传奇故事被广泛传播,这是虚假的,难以区分真假,从而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如果说“梅花党”只是“文革”中满天飞的众多谣言中的一个,只是满足人们好奇心的一个说说而已。可怕的是,它被有政治野心的权力叛徒利用,把它变成一件涉及广泛问题的冤案。

“梅花党”:从民间传说到政治风暴

“梅花党”让江青等人得到宝藏,故意利用,煽风点火,害怕天下不够乱,从而陷害他人,争权夺利。在他们的授意下,数百名无辜群众被诬告为“梅花党”成员,遭到迫害。其中,王受到的伤害最为严重。

周总理明确表示,他不相信大大小小的海报上“彻底曝光”的“梅花党”,认为这纯粹是政治谣言。面对红卫兵造反派,他几次谆谆告诫:要重视证据,讲事实,不要道听途说。在狂热的政治氛围下,周总理只能做出这样的表态。

江青、陈伯达、康生等人谈起“梅花党”都喜上眉梢。1967年11月,江青在天津会见两个造反派代表时,说“梅花党”在外面流传,我宁愿相信它有什么,也不愿相信它没有什么。阶级斗争非常复杂,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政治斗争。张本应受到独裁统治,但她的问题很严重。她和王都是外国,都是地地道道的美国战略情报人员。.....同时,陈伯达、康生、张春桥也在不同场合发表类似言论,鼓动造反派追查所谓“梅花党”。

在李宗仁一家即将遭到叛军袭击的关键时刻,“梅花党魁”李宗仁的家人因为周总理的亲自安排,被转移到一个秘密的地方进行保护。1969年1月,李宗仁因病去世。王作为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因为她的不公正而饱受非议。她的罪行之一就是与梅花党有关系,与梅花党掌门郭德洁有联系。事实上,自从李宗仁夫妇从海外归来后,她和郭德洁在宴会上只见过一两次面,也从未佩戴过任何梅花胸针。但是造反派不顾这些,认为王是“梅花党”和“美国间谍”。在清华大学万人大会上,面对造反派的指责,王再次怒斥:“所谓‘梅花党’是谣言,是不值得反驳的谎言。你逼我承认我是所谓梅花党的骨干是不对的……”尽管王努力挣扎,他还是被关进了监狱。

鲁的妻子也被杀。当年,北京、上海、天津的大街小巷都贴满了海报和传单,说严慰冰是“梅花党”的重要成员,给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了很多情报,收了多少钱...这样的谎言编造得太拙劣,连支持造反派的公安部部长谢富治都觉得不可思议。

李宗仁幸免于难,但在他身边工作的人也未能幸免。1968年底,李宗仁的前秘书尹在湖北沙洋“五·七干校”工作时,多次受到考核。一个工作小组要求他解释郭德洁和王的关系,并交出“梅花党”的“联系地图”。

三朵梅花: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革”中的“梅花党”事件,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江青等人利用台湾省特工编卖的谣言来哄骗“文革”期间城市制造的恩怨,另一种是人们从这个所谓的离奇案件中“制造”出更多离奇的文稿。就其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而言,后者并不逊色于前者。

“梅花党”事件从政治斗争演变为民间故事,主要是通过手抄本的创作和普及。对此,胡友松评论道:从王府井大街的一张大字海报开始,引发了“梅花党”的传奇故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奇观。先是在人们口中流传,后来有了手稿,极大地促成了洛阳贵纸的形成。也是神秘的“梅花党”跨国间谍组织和“梅花党”胸针的联合代号。从美国写到中国,从北京写到南京。国民党前总统和夫人的幕后也有大人物,国家主席夫人在里面...谁不喜欢这个惊心动魄的传说?怎么能不强烈刺激所有人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此外,手稿将被描述在每个人的手中,为情节火上浇油,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不可思议的神话色彩。“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所有人都处于危险之中时,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反特殊故事突然出现了。多新鲜啊!自然,“梅花党”的神秘案件越传越广,迅速传遍全国。这时,人们似乎饿了。他们不在乎这里的情节是真是假,是否值得仔细推敲,是否有明显的漏洞。反正《梅花党》的剧情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行起来的,越传越多。从开头的一张大字海报到后来的一部完整的张卉小说,故事曲折,情节曲折,对于抄袭者来说,要不断补充这份手稿的细节和内容,真的很难去挖掘空。每一份手稿的出现都会有添枝加叶的现象,也就是说每一份手稿的出现都会催生出不同的版本。

文革十年浩劫中的“地下文学”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在这里,就“梅花党”的主题而言,它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奇观中的一朵“奇葩”。充满政治狂热的革命群众传奇性地演绎了各种版本的《梅花党》,有些接近鬼故事,有些则相当淫秽色情。但其中有一些很有特色,在“可读性”的表象下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

比如一本《三朵梅花》忠实地保存了这个传说的原生态:南京纤维厂有一个女工,她的丈夫是某部门的职员。女工响应毛主席号召,坚持岗位生产,阶级敌人暗中破坏机器,女工因此遭受工伤,被送往医院。医院里全是伤兵作战人员,所以女工只能暂时安排在太平间。半夜,一个从昏迷中醒来的女工发现停尸房里有个人影在晃动,发出滴水的声音,吓得她一夜没合眼。第二天,女职工向公安局报案,侦查员张强决定假装受伤,住在太平间查明情况。半夜,人影又来了,用锤子在每具尸体的头上敲了三下。张强吓了来人一跳,那人立刻舔了舔胸衣上的扣子,倒在地上死了。张强仔细地搜了一下停尸房,无意中摸到了机关,露出了一个黑洞洞的洞,发现了一个上面刻着三朵梅花的电台。张强觉得似曾相识。他回忆说,解放前在重庆从事地下活动时,曾以爱情为手段,进入一个父母都是国民党高级特工的女特工家庭。在那所房子里,隐藏着这样一个刻有三朵梅花的电台...

以上只是这本“小说”的开头,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代码。虽然故事措辞拙劣,叙事语法承载了那个时代不计后果的逻辑,但毛主席的号召、女工坚守岗位、阶级敌人破坏、战斗伤害等等,都是那个时代人们政治观念的象征系统。还有停尸房的恐怖等等。,是社会政治观念的反映。

接下来,从刻有梅花的广播站引进了一个“梅花晚会”。这是国民党内部的一个党派,国民党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控制的秘密组织。故事中的第一位政治名人是1965年回到大陆的国民党老兵李宗仁先生。李宗仁回国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个新闻热点。李的妻子郭德洁回国后不久就去世了,这激发了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的想象力。根据“梅花党”的传说,郭德洁是这个秘密组织的核心人物之一。她被中情局派遣,利用李宗仁回国的机会,溜回大陆活动。郭发现,潜伏在共产党内的头号间谍“梅花党”她要联系的竟是王!一个是国民党代总统夫人,一个是共和国总统夫人。两个敌对的“第一夫人”属于同一个间谍组织。很明显,这个故事的大胆想象是空中国扫黑、侦探题材的文艺作品前后!这个故事的框架相当“精彩”,而细节却过于粗糙。故事讲述了两位第一夫人的间谍联络活动,既幼稚又荒诞。凭借着梅花戒指的密码,郭德洁多次与王取得了联系。王向郭谭透露了自己的间谍身份,意识到郭背叛了间谍组织的心理走向,于是将她杀害。

似乎是为了小说中常用的“首尾呼应”。故事的最后,这个重大的间谍案和关系到国共最高政治斗争的重要案件,被南京市公安局的小侦察兵张强解决了,他在停尸房里装死!张强毫不费力地把王骗进了公园。"几只大手抓住她,把一条大毛巾塞进她的嘴里。"。

这份《三朵梅花》手稿中,王被捕的时间被确定为:1967年3月30日。这个日期既有叙事的“模拟”效果,又有揭示政治斗争“内幕”的意图。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的历史事实是,1966年12月18日,谢富治宣布成立“中央办公厅C组”,俗称“王专案组”。专案组执行的任务之一是调查王与中情局的关系。调查的结果是:王被判处死刑,林彪指示“立即执行”。幸好写了四个字:“刀下留人”,王才免于“刀下”。

如今,无论是作为历史研究者,还是普通市民,都可以自信地问:成立“中央办公厅C组”是用了什么理由或证据?专案组调查了哪些事实?王是以什么理由被判处死刑的?这么说吧,总统夫人是个普通公民。即使犯罪不可饶恕,也要执行死刑,履行司法程序,让死者看得清,生者看得清。林彪为什么要一个“指示”就做决定?

这只能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目无法纪;政治斗争的逻辑和“梅花党”故事的荒诞完全是一个层次。从《梅花党》题材的各种手稿中可以看出,民间叙事原则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原则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同构关系。国家政治斗争的高层秘密行为,经过非公开渠道和不透明方式的泄露和传播,演变成了民间传说。无论这个传奇故事有多离奇,它都是主流政治形态的反映。

还有一张《梅花图》,制作于70年代中期。它的故事比《三朵梅花》更加曲折生动,字数也多了四五倍。这份手稿中有一个“后记”:“关于这件事有不同的传说。我编各种传说,但不能一直实现,水平有限。我只能复制,不能修改。有人说“梅花党”的二号头目是王,此事无从考证,十分可疑。这本书的后面写着:中华民国前总统李宗仁先生和他的夫人从美国回来,这是众所周知的。郭德洁女士回国后,受台湾省军统局指示,与国内间谍组织“梅花党”取得联系,在联合代号中有行动。当李和郭在北京机场下飞机时,王和郭互相拥抱。这让郭大吃一惊。这位总统夫人也是间谍吗?宴会上,王主动为郭举杯,动作就是暗号,让郭的顾虑消除了一半,知道接头人是王。”郭德洁“看到了祖国的巨大变化,真正感受到了毛主席的智慧和伟大”,并有了背叛特务组织的意图。王注意到后就给她下毒了。这个爱情故事各个版本都差不多,《一张梅花图》后记也差不多:“郭女士回家后,感觉不舒服,经过医生检查,知道喝了什么药,旧病复发。这一刻,郭明变成了白人。原来她被王迷上了,不能和王碰杯。知道王狡猾,又上当了。郭的旧病复发,治疗无效。她回到上海,临死前要见主席,有话要说。总理的代理主席来上海拜访了她。郭见了丞相,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丞相后,闭上眼睛就死了。”

《一张梅花图》对王是“梅花党”特务组织头目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在后记中写出了最重要的情节。这份手稿试图纠正《三朵梅花》等“原生态”手稿的不足,但删除了许多生动的政治信息代码。在本应记录写书过程的《后记》中,以大篇幅记录了“不忍放弃”的情节,揭示了文革中后期手稿作者努力将故事规范化、合理化,避免和删除过于荒诞、极端的内容,对其他“精华”成分进行修饰、美化和肯定;但同时我又舍不得“王是梅花党特务组织头目”这个最重要的情节,因为这是创作这个题材文稿的初衷和本质。

至于《三十五梅花》等。,这将在未来产生,《尼克松访华》的内容将与“梅花党”的故事更加无关,只会标上“梅花”二字来吸引眼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缉魂解析 《缉魂》电影讲了什么下一篇:多尔衮怎么死的 多尔衮怎么死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