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太宗征高句丽灭敌15万大军 为何还没拿下高句丽

导语:高句丽省会平壤位于大同河口附近,容易受到海上袭击。因此,在唐太宗征服高句丽之前,汉武帝灭魏灭韩之战和隋长帝征服高句丽之战,都采取了水陆并进的战术。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战争明显借鉴了前代的战争经验,采取了水陆并进的策略。然而,

高句丽省会平壤位于大同河口附近,容易受到海上袭击。因此,在唐太宗征服高句丽之前,汉武帝灭魏灭韩之战和隋长帝征服高句丽之战,都采取了水陆并进的战术。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战争明显借鉴了前代的战争经验,采取了水陆并进的策略。然而,由于唐太宗稳健的战略思想,唐朝水军并没有像上一代那样直抵平壤,而是配合军队的作战,从山东东莱出发,途经大榭岛、龟岛、鸟湖岛,经过李杜镇后,沿着海岸向东进发,最后进攻位于辽宁省进贤县东部的高句丽北沙城。

这就使得水军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也无法有效遏制高句丽的有生力量,因为高句丽首都平壤面临威胁。这是唐骏的战略失误。

因为皇帝亲自上前线,唐军第一次征高句丽时,将领大臣们就自觉不自觉地确立了步步为营、攻城夺地、稳中求进的战略思想。毕竟皇帝的安危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唐军渡过辽河后,分兵攻克辽东半岛高句丽各大城市,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然而,这种稳健的战略思维限制了唐骏对其成就的拓展。

唐太宗亲征期间,唐朝对战争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事先,专业参谋陈大德被派往高句丽做军事地理情报工作。鉴于隋朝以征高句丽为主,士兵不愿出辽东作战,影响了战斗力,唐太宗亲征改为征兵;鉴于隋军人数众多造成后勤补给困难,唐军调集的兵力不足20万。

应该说,这些战略思路是正确的。正因如此,唐军才有利于速战速决,迅速突破敌人防线,逼近高句丽都城,而不是攻城掠地。攻下高句丽辽东诸城后,唐军不得不分兵把守,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集中优势兵力准备迎击前来援助的敌人,进一步进攻,兵力已经不足。可以说,唐王朝在战斗中确立的战略思想与战前确立的战略思想相矛盾,使得唐军在辽东取得一定成就后,难以继续进一步稳步深化战略思想。最后,由于安史城长时间无法攻下,战事节奏突然放缓,未能如预期在冬季到来前结束战斗,只好半途而废,自动撤军。

攻城夺地难以实现作战目标,必然导致兵力分散和消耗,丧失作战机会,尤其是在中国战后。

当时高句丽有30多万军队。后来渤海大门驿回忆说:“朝鲜全盛时期,强兵有三十多万军队,抵抗唐家”。华一战歼灭15万人,连内城别都、汉城也需要重兵驻守。出征前,唐太宗命令新罗、百济、Xi、契丹分兵进攻朝鲜。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南部边境地区遭到新罗和百济的进攻,必须重兵把守。因此,留在首都平壤的守军最多也就几万人,大败之后也无法结束自己的生命。此外,全政权内部已经存在许多矛盾。如果唐朝军队携带主力抗击敌人的力量,应该可以一举消灭高句丽。

而且,唐军在华山大获全胜后,“朝鲜震惊,皇城、殷诚脱困,百里荒芜。”辽东半岛的高句丽军队,被唐军的力量所慑,已经主动撤退,放弃辽东诸城,退到第二道防线,即鸭绿江防线。这时,唐军毫无抵抗地通过鸟骨城进入鸭绿江。但很显然,唐太宗作为唐军的最高统帅,没能把握住这架非常有利的战斗机。

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役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古代史学家指出的稳中求进的战略要求。在分析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役失败的原因时,胡三省说:“唐太宗统治天下,出其不意,独胜辽东之战。他想尽全力打败敌人,所以他失败了。应该说,胡三省的评价切中要害。

参考材料

新唐书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鹿鹿鱼鱼形容什么 鹿鹿鱼鱼什么意思下一篇:九纹龙 史进的绰号为什么叫九纹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