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李鸿章家族后人 李鸿章家族:前辈权倾朝野后人闯荡世界

导语:李家是一个传统的大家庭。“父亲从小受伦理道德影响,教导我们要遵纪守法;家庭教育很严格,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要有礼貌,懂得做人,每学期给家长看成绩单。”李道增说:“父亲很重视语文教育,要我们写大字,练小字。”一、李鸿章的家世—

李家是一个传统的大家庭。“父亲从小受伦理道德影响,教导我们要遵纪守法;家庭教育很严格,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要有礼貌,懂得做人,每学期给家长看成绩单。”李道增说:“父亲很重视语文教育,要我们写大字,练小字。”

一、李鸿章的家世——外交大臣

晚清时期,这个家族对中国政治舞台的影响,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关系,所以很少有老家族能与之匹敌。因为李鸿章,这个家族从大红色变成了大黑色,大起大落。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李氏家族有着不同的生活规律,可谓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李文安:进士第一,居京官行列

在安徽省合肥市繁华步行街中段,有一座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规整,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故居。很多人用“李家半条街”来形容李家的恢弘气势。

李鸿章的祖上原本姓徐,明末为了避免天下大乱,从江西迁到安徽合肥。一百年后,李鸿章的八祖将儿子许真过继给好友李新庄,改姓李。徐震成年后,制定了《李氏家规》:氏不婚,但不禁止与徐氏外嫁。此后,李氏家族兴盛,部落众多,李贞被认为是李氏家族的第一功臣。

李氏家族早年日子不好过。历代都是以农耕为生的传统农民,与科举、官场毫无瓜葛。李鸿章的祖父李当政时,每年年底都有那么多人去李家讨债,以至于他的祖父无力偿还,“只能支支吾吾”。李是一位50年没进城的农村学者。他心高气傲,希望能走出黄土地,所以他对科举非常上心,但考试场却屡屡受挫,后来他不得不在家里开了一所私塾,教学生和他们的孩子。他决心让他的四个儿子学习并成为官员。

四儿子李文安学习努力,写了很多好诗。大器晚成,终于实现了父亲的愿望:1834年,35岁的他考中了江南乡试,四年后又考中了进士。善于学习使他成为一名官员,李文安从那时起就在北京的官员中。李文安在北京刑部当官18年,人们称赞他是一个善良清廉的司法官员。让临水的中农李氏家族一夜之间“与客家人共崛起,成为泸县名门望族”。他是第一个让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北京,走向沿海的人,也是李家谱记载的前七代中唯一的进士。据说这是因为自以后,李家搬到了一口叫“熊砖井”的古井,喝着沾有魔力的井水。

李文安考上中学,既不早也不晚,恰好和几年后走红的曾国藩同年。这段感情曾经被称为“同年”。在当时是一种极其微妙而又重要的人际关系,在“物质利益”意义上远远超越了老乡和同学,因为同时考中进士就意味着同时做官,有着共同的联系和借鉴。在做京官之初,他们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自然更接近,所以帮助他们利用他们是很自然的。

虽然李文安性格内向,“禀赋越来越低”,但他什么都懂,眼力好,一直把曾国藩拉得很紧,即使曾国藩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京官,他先是在国子监担任学士,在内阁担任学士,后来又在礼部、兵部、吏部担任侍郎。李文安非常聪明。他安排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向他学习。一旦到了努力的时候,这一切都将大有用处。

第二代:李鸿章:晚清最重要的大臣

李鸿章家,前人权在权,后人游天下。

李鸿章出生于清朝道光三年。他经历了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帝。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曾国藩一样,他也是一个大败家。

他天生聪明,悟性强,善于阅读。相传,有一次父亲李文安为李鸿章参加入学考试,状元考的是“风吹千行马尾”,年仅六岁的李鸿章清亮的声音回应了“阳光和龙林万分金”,把状元考的情况映在胸前,让父亲大吃一惊。他七岁开始,八九岁完成《四书》。老师非常喜欢他,经常在李文安面前表扬他。他年轻时的诗歌《二十自述》《进京》脍炙人口,所有的诗句都充满了英雄气概,这也是他的人生宣言,为世人所传颂。

1845年李鸿章来到北京,拜大儒曾国藩为师,研究治国之道。曾国藩对他的“大爱”假设他将是唯一能帮助世界的人。两年后,24岁的李鸿章年纪轻轻就进入了翰林书院。1853年,李鸿章在家乡举行团练,后担任曾国藩的副官。曾国藩“打掉牙吞血”的精神对李鸿章的性格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在李鸿章创建淮军之初,曾国藩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他抽调湘军各部门兵力,将湘军第八营直接转交给李鸿章,这也是李鸿章创建淮军的队伍。他是这支军队的绝对领袖,淮军是“李家军”。此后,淮军成为李鸿章发家的资本,也是李鸿章在官场上崛起的基础。1862年3月,李鸿章的第一支淮军到达上海。半个月后,他被任命为江苏省代省长。第二年,他还担任了商业和贸易部长。从此,他蓬勃发展,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长达40年的纵横合作。

1870年,李鸿章因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有功,又得到淮军的支持,成为直隶最有权势的总督和北洋通商大臣。此后,李鸿章在这个位置上坐了25年,掌握了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清廷的重要官员。随着李鸿章地位和权利的上升,他一手创建的淮军先后被清廷派去保卫直隶、山东、江苏、广西、广东、台湾等省,成为充当国防力量的常备军;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派,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洋务派,并在其领导下,开启了中国早期“自强”、“求财”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在此期间,他表现出与清朝大多数官员的不同:他对外国科技和国内经济活动非常感兴趣。李鸿章创造了许多“第一”:第一军完全装备洋枪;第一支独立的外国炮兵部队;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第一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第一语言工程学校:广州话馆;第一个公立国际学生:1872年在美国留学的幼童;第一船公司:中国船舶投资促进局;第一个现代平等条约:1874年中秘条约;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局,1880年在天津成立;第一条自建铁路:唐旭铁路;第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校;第一支现代远洋海军:北洋海军;第一个海军军事系统;中国近代第一面国旗;第一机器棉纺织厂;第一个海军基地……他把中国推向了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步,但这些“第一”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碍,有时甚至走两步,退一步。

1874年,李鸿章提出“外要与容和解,内要改革”,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限制,“与容和解”和“改革”都失败了。李鸿章晚年从事外交工作时,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当代表国耻的《马关条约》签订时,“汉奸”的帽子就被扣在了他的头上。马关谈判时,李鸿章被日本浪人刺伤,左脸颊被打,血流如注。这次耻辱的马关之行深深刺激了他,他发誓“永远不要生活在阳光下”。事后,李鸿章告诉人们,他从事业开始就扫地。

1901年,他签订了中国最大的赔款条约《辛丑条约》,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因此,辞海称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引诱外国、出卖外国的典型人物”。签订《辛丑条约》后,李鸿章吐血,死于“总犯错误,亲虎豹”的悲愤之中。可以说,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取了自己的性命。他死时,眼睛依然明亮。临死之际,老泪流满面,留下一首诗:“在你离开马鞍之前,你会死去。在过去的300年里,这个国家受伤了,8000英里外的人们致残了。秋风剑泪孤臣,暮旗将军坛。海中尘埃大气仍未安定,不可观望。”悲伤是痛苦的,也是可怕的!

李鸿章曾把自己比作“破屋造纸”。时局艰难,清廷风雨飘摇。他所能做的就是从东到西修理东西,但他无法挽救这种糟糕的局面。李鸿章死后近十年,他为之终其一生的清朝也灭亡了。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清朝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从鼎盛到衰落,直至覆灭。他生前死后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为“维新同志”。梁启超称他为近代史上“当时中国第一人”,并评价他:“我尊重李鸿章的才华,我珍惜李鸿章的知识,我哀悼李鸿章的遭遇……”;毛泽东在《讲堂集》中说李鸿章“水浅船大”,感叹这艘大船在晚清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两难...

一人掌权,全家跟随大哥到两广总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虐婢 色相救国:晚清名妓赛金花的传奇人生下一篇:哈达颜色代表什么意思 哈达有几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