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北朝建立事件 为什么西魏建长城不建城池

导语:北魏建立后,北方频繁战乱,为了防御外敌,北方城墙不断修建。到了西魏时期,由于统治者认为长城已经足够强大,加上城池会限制军队的活动范围,因此没有再继续修建城池。

目录导航:

  1. 北朝建立事件
  2. 长城的起源
  3. 兵农合一的古代兵制是什么
  4. 长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5. 公元536年发生什么
  6. 长城是哪个年代修建的
北朝建立事件

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完成了统一大业,故不在此列;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这五个朝代与南方地区在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即南朝)对峙,合称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北朝结束了中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并且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础。

中文名称

北朝

国家领袖

拓跋珪、高洋、宇文觉

外文名称

The Northern Dynasties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长安,平城,洛阳

主要民族

汉、鲜卑、羌、匈奴等

主要城市

邺城,天水,南郑

主要宗教

佛教

官方语言

汉语、鲜卑语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政体

朝代

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魏

386年—557年

东魏-北齐

534年―550年,550年—577年

西魏-北周

535年―556年,557年—581年

长城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因为在那时,各国为保卫边疆和争夺领土,开始修筑一些用于防御的土墙、石墙等工事,这些工事就是长城的前身。
后来,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边疆安全修建了万里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随着历代朝代的更迭,长城不断改造扩建,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此外,长城的修建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封建统治和民族意识。
长城的建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封建思想”,认为境界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被保护;同时也强调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

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建造的。
原因是在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经常袭击中原地区,对中原地区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中原地区不受游牧民族的侵扰,当时的统治者开始修建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长城的大量修建,不仅仅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天下”的信仰和忠诚。
如今,长城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探寻其历史文化。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

长城的由来:公元前七世纪,正处于我国的春秋时期,诸侯国楚国为抗击北方的游牧民族,修建了中国第一段长城。到了战国,燕、赵、秦等诸侯国更是大规模修建。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人把北方各诸侯国所筑长城连结起来,西起临姚,东到辽东,绵延一万多里,这就是“万里长城”名称的由来。

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因为在那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防御外敌而修建了一些边墙、城池等防御工事。
到了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将这些防御工事连成了一片,形成了统一的防线,即“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长城也经历了多个时代的改建和修缮,成为了中国古代边防防御工事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长城建造完成后一度被认为是中国伟大的防御工程,但也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几乎不可攻破,历史上曾多次被外族入侵所攻破。

长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时期,北方的诸侯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开始修建长城。

最早的长城是由周朝的燕国和赵国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的修建范围不断扩大,包括秦、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曾修筑长城,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兵农合一的古代兵制是什么

兵农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春秋时代仍然表现得很鲜明。

《周礼·地官·大司徒》在谈到周代居民组织时说:"令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小司徒》谈到周代军事组织时说:"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比"、"闾"、"族"、"党"、"州"、"乡"与"

屯田制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尤其是青壮年。但是战争同样需要大量的青壮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又是除兵员外另一个决定因素,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发明了屯田制。

屯田制就是当兵的打仗之余种地,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曹操屯田,姜维屯田等等。

建国后的新疆建设兵团,也是屯田制的一个延续,不过多了戍边的作用。

府兵制,府兵为平时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时操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的武器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经北周,隋到唐初日益完善。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两百多年。

兵农合一的古代兵制,就是东汉末年全国动荡战乱时期(三国时期),人口大减大批农田无人种,曹操为了解决军队粮草问题使用的屯田制,军队闲时同农民一样屯田,后面清朝初期使用的八旗军制度,更体现了兵农合一的兵制,战时全民皆兵,闲时一起务农。

兵农合一制

指的是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又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所以《六韬》中说,教民将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中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核心都是贵族,平民可以当基层指挥而奴隶只能是最基层的士兵(阵亡最多的就是奴隶,不过这个时候打仗不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主,大多数会被俘虏;被俘后还是对方奴隶(也有平民被俘虏后转奴隶的));

PS:为什么不写夏朝,因为目前为止,有三个疑点:1、目前未发现夏朝遗址(城市、聚集区);2、目前出土商朝的甲骨文没有关于夏朝的任何记录;3、夏朝存在后世人(近千年)书写的史书(《尚书》)中;

战国时期(也可称之为东周后期)——常备兵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部分)的赋税、徭役。不过这个时候打仗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主尤其是后期,最为著名的是白起,号称"人屠",据史书记载比较大的几次战争就近百万(伊阙之战斩杀24W、华阳之战斩杀15W、长平之战斩杀45W……)。

此时平民也可以通过军工获得爵位、当将军了(当时白起就是平民),但是大多数仍然是低级领导和士兵;此后平民也能通过军工等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秦汉时期——征兵制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分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三国两晋时代——世兵制

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北魏隋唐(初)——府兵制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北魏时使地方割据的私人武装中央化,不但增强了朝廷军力,同时使鲜卑部落兵与汉族封建兵制逐渐结合,创置了"府兵制"。

当时府兵与民籍分开,不属郡县管辖,他们只管打仗,不负担其它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隋时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

唐初和隋朝基本一致;

府兵制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即"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唐(末)宋时期——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补充兵员,就采取了招募的办法。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北宋的正规军。它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所以不能作战,只给地方政府服亲没。蕃兵是招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过境屯戍守军。乡兵,于招募之外,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元——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明——卫所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清——旗兵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这就是八旗军"的由来。

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以绿旗为标志,又名'绿营兵")。

太平天国后,八旗兵和绿营兵均不堪大用,各地团练兴起,著名的湘军和淮军;

后来又创建新军;

民国(北洋)——募兵+征兵制

第一种是募兵制,主要招收青年农民入伍当兵。当时社会经济凋敝,剥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近代工业又非常少,吸纳不了多少无地农民,因而应募当兵成为农民的一种出路。

第二种是征兵制,计丁抽兵,带有强迫性质。但是由于军阀混战,地方政权不稳定,征兵制很难实行。

民国(国民政府)——募兵+征兵制

国民政府时期,兵役制分两种:1936年前以募兵制为主;之后以征兵制为主。

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曾作出决议,规定要逐渐将募兵制改为以义务兵为主的征兵制,但是由于不少地区政权不巩固,很难实行。这一时期,国民革命军还是以募兵和收编为主。北伐结束后,国民革命军由初期的4万人发展到百万之众,主要是大量收编了北洋军阀各派败散的军队。

抗战开始后,由于对日作战兵力消耗巨大,国民党军正式实施1933年颁布的义务兵役法。兵役分为国民兵役和常备兵役,男子年满18岁至45岁,在不服常备兵役时服国民兵役。平时征集检定合格年满20岁至25岁的男子服现役,现役3年;期满退伍为正役,为期6年;再转为续役,至年满40岁,转为国民兵役;满45岁退役。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保证所需的兵源,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6月修订并重新颁布兵役法,实行征兵制。规定凡年满20岁的男子,经征兵检查合格,征集入伍,为期2年,步兵的军士及特种兵为期3年。1948年2月,国民党政府又颁布了“兵员征集暂行办法”,规定年满20至35岁的壮丁一律征集入伍,并授予前线高级长官以征兵的便利处置权。这一规定致使国民党军队任意抓捕壮丁,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长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长城始建于西周时期。 1.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 2.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3.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2万多千米。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始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至前4世纪之间。早期的长城建设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由当地国家或城邦修建一些城墙、土堡等简单防御设施以抵御敌人的进攻。

到了秦朝,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将各地的城墙和防御设施连接成长达近万里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后来,汉朝、唐朝、明朝等朝代也分别进行了多次的维修和扩建。长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最早修筑长城是从战国时期就开始的,可以上溯到2200多年以前。那个时候已形成了一些大城市,例如秦国的咸阳、赵国的邯郸、燕国的涿、魏国的大梁等。

公元536年发生什么

公元536年,冰岛发生了可怕的火山爆发,从而引起北半球从未有的寒冷和黑暗,而火山灰引起动植物的生长,影响长达一个世纪

公元536年发生了拜占庭帝国大雾笼罩、地中海看不见太阳的事件。当时整个欧洲、中东和东亚大部分地区被浓密的灰尘弥漫,连续18个月都看不见太阳,由于阳光被阻隔,降雨量减少,干旱频发,饥荒遍布整个欧亚大陆。536年的平均气温也因此下降了1.5°C至2.5°C。专家后来解释,这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沉积火山灰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导致的。

在我国历史上,公元536年是不寻常的一年。

1、这一年,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在完成他的系列著作后溘然离世;

2、东魏丞相高欢率领一万名骑兵突袭了西魏的夏州,夏州告急,刺史斛拔俄弥突被抓,部落中的五千户人家成为俘虏;

3、西魏灵州刺史曹泥叛变,协同女婿凉州刺史普乐人投降东魏,结果被西魏的兵马围困,城池被淹。

大雾笼罩欧洲和地中海

持续数月拜占庭帝国最杰出的将军之一贝利撒留的军事顾问。普罗科皮乌斯写了关于 536 年发生的一个现象:这一整年,太阳如月亮一般暗淡无光,看起来像日蚀中的太阳,发出的光束不清晰,也不像往常一样。从这一现象出现的那一刻起,战争持续,瘟疫泛滥。普罗科皮乌斯并不是唯一提到 536 年这一消息的人。拜占庭抄写员叙利亚人迈克尔也写过:太阳被遮住了18个月。在早上的三个小时里,它会发出光,但光既不像白天也不像黑夜。来自整个地中海其他的一些消息也提到了在 536 年左右地球变暗,被覆盖了一年的云层或尘埃面纱。后来专家解释,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沉积火山灰的大规模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雾对欧洲人民来说是一场持久的灾难。

黑暗降临大饥荒在 536 年(以及随后的几年),长时间的黑暗对农业带来毁灭性的伤害。没有太阳,农作物就无法生长,地球温度

公元536年,这一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太阳像月亮一样发出微弱的光芒,像生病了一样虚弱。农作物歉收,水果无法完全成熟,太阳能输出量减少。

这一年充满了悲剧和战争,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这一年之后的悲剧和战争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长城是哪个年代修建的

万里长城始建于西周时期。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修建!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最早修筑长城是从战国时期就开始的,可以上溯到2200多年以前。那个时候已形成了一些大城市,例如秦国的咸阳、赵国的邯郸、燕国的涿、魏国的大梁等。

起先,为了防止来自北方的突然袭击,各诸侯国在北部修建了长城。后来,各诸侯国之间也筑起了长城,进行自卫。保存到今天的有燕、赵、魏、齐各诸侯国长城的遗迹。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制的大帝国。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把燕、赵、魏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用30万人力连续修了10多年,这项工程才初步完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建筑工程,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历经秦、汉、明等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直至明朝时期才基本完成。总修建时间长达两千多年,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事,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6222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明朝有哪些著名的皇帝?下一篇: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古希腊崇尚人文主义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