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魏姓南魏北魏怎么区分 东魏首都为何不在洛阳

导语:魏姓南魏北魏在历史上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其区分主要在于建立者和时间背景。东魏首都之所以不在洛阳,是因为其建立者为北魏宗室所建,且地理位置较为偏远。

目录导航:

  1. 魏姓南魏北魏怎么区分
  2. 北魏定都
  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定都
  4. 北魏西魏东魏的区别
  5. 北魏在哪里
  6. 北齐和北周都是汉人吗
  7. 东魏的都城是哪个城市
  8. 西魏东魏是什么
魏姓南魏北魏怎么区分

西晋灭亡后,北魏建立,其国号原来叫“魏”,为了同南朝区别,故称“北魏”。

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因为东魏首都在邺,位置在东,故称东魏;而西魏首都在长安,位置在西,故称西魏。

历史上叫“东西”或“南北”的一般都是用地域来区别时间的一个办法。

比如西汉在东汉之前,西汉的首都是西安,东汉的首都是洛阳,以地理位置来分,这样称呼。

历史上的小国家一般也是这样,像李煜那个南唐,首都在杭州,所以也这么叫。

不过魏不是这么个情况,魏是三国时期曹丕建立的,统一全国之后,晋的创始人司马炎整体“篡”取了整个王朝,所以魏虽然时间很短,但在主权上是统一的。

北魏之说,是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又称拓拔魏,跟司马炎建立的魏没有直接的关系,其情况相当于“南唐”之于“唐”。

北魏定都

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北魏太祖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北魏世祖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北魏高祖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定都

西晋,定都洛阳。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是出身于河内温县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曹魏后期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曹魏定都在洛阳,蜀汉定都在成都,东吴定都在建邺。两晋指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东晋定都在洛阳,西晋则定都建邺。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北朝都定都于建康(现在的南京)。

三国两晋南北朝指的是,三国魏,蜀,吴,二晋,西晋,东晋。南北朝是指,宋齐梁陈

西晋,东晋,宋,齐,梁,陈。

曹魏:洛阳曹丕

蜀汉:成都刘备

东吴:南京(建业)孙权

两晋

东晋:南京(建康)

西晋:洛阳司马炎

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 均在南京

北朝:北魏时洛阳,

东魏和北齐是邺城,

西魏和北周是长安。

建康

今南京。东汉末,211年孙权自京城(今江苏镇江)迁治秣陵,次年改名建业。除211年至229年,265年至267年初两次徙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外,建业始终是孙吴政权的首都,直至280年为西晋所灭。西晋末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317年后又为东晋首都。以后南朝的宋、齐、梁、陈,除梁元帝时首尾有三年(552~554)都江陵外,均以建康为首都。自孙权至589年隋灭陈,建康(建业)为六朝首都前后约三百三十年。

洛阳

东汉旧都。190年董卓逼献帝迁长安时,“悉烧宫庙官府居家”,洛阳惨遭毁灭性破坏。六年后,献帝东还时,“宫室烧尽,街陌荒芜”。同年,曹操迎帝许都(今河南许昌东)。221年魏文帝曹丕才重新建都于此,重建宫室。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都洛不改。直至311年刘曜攻占洛阳,怀帝被俘止。魏晋两代以洛阳为首都共九十年。493年北魏孝文帝定计自平城迁都洛阳,495年六宫及文武百官尽迁洛阳,至534年分东西魏,北魏都洛凡四十年。

长安

西汉旧都。两汉之际因战乱已遭受严重破坏。190年,董卓为乱,挟汉献帝自洛阳迁长安,至196年献帝东还洛阳,为东汉都城六年,其后长安再度遭受破坏。西晋末,首都洛阳被汉刘曜攻占,怀帝被俘。313年愍帝在长安即位,316年刘曜又围攻长安,愍帝出降,西晋亡。此后,十六国的前赵、前秦、后秦及北朝的西魏、北周先后以长安为首都共一百二十五年。但有的政权为时甚短,如前赵仅存十一年,有的仅占关中部分地区,如前赵、后秦,故虽为都城,因战乱不息,长安城始终未能恢复昔日繁荣。

今河北临漳西南。东汉末年冀州治所,为河北平原统治中心。204年曹操破袁氏,攻下邺城后,自领冀州,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自署为丞相、封魏公,晋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实际上政权中心在冀州、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邺。曹丕代汉建魏后,邺降为五都之一(曹魏以长安、谯、许昌、邺和洛阳合称五都)。十六国时,335年至352年的后赵、冉魏,357年至370年的前燕,北朝时534年至577年的东魏、北齐相继都邺,共七十三年。

成都

东汉末为益州治。

魏国: 220年由曹丕建立,定都洛阳,265年曹魏政权灭亡。

蜀国:221年由刘备建立,定都成都,263年蜀国灭亡。

吴国:229年由孙权建立,定都建业,280年东吴灭亡。

2、两晋

西晋:266年由司马炎建立,定都洛阳,316年被匈奴的前赵政权所灭。

东晋:317年西晋的宗室司马睿南迁,定都建康,420年,刘裕篡夺帝位。

3、南朝

宋:420年刘裕建立,定都建康,479年刘宋灭亡。

齐:479年萧道成建立,定都建康,502年萧齐灭亡。

梁:502年萧衍建立,定都建康,560年灭亡。

陈:557年陈霸先建立,定都建康,589年南陈灭亡。

4、北朝

北魏:386年由鲜卑族的拓跋珪建立,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534年 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城 。550年东魏灭亡。

西魏:535年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557,西魏灭亡。

北齐: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建都邺城,577年北周攻灭。

北周:557年宇文觉建立,建都于长安。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三国时期: 曹魏:洛阳 蜀汉:成都 东吴:建业 西晋:洛阳 东晋:建康(南京) 南朝全都是建都南京(建康) 北魏时洛阳,东魏和北齐是邺城,西魏和北周是长安。

北魏西魏东魏的区别

西晋灭亡后,北魏建立,其国号原来叫“魏”,为了同南朝区别,故称“北魏”。

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因为东魏首都在邺,位置在东,故称东魏;而西魏首都在长安,位置在西,故称西魏。

北魏分裂后,分为西魏和东魏,所谓“东魏”只是与西魏相区别的称呼。东魏领有北魏洛阳以东的土地,又建都于邺城,相对西魏位于东方以东,所以称“东魏”。

1,时间先后不同。

北魏创建于公元386年,灭于534年。

西魏创建于公元535年,灭于557年。

东魏创建于公元534年,灭于550年。

2,都城不同。

北魏都城先是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来是洛阳。

西魏都城是长安(今西安)。

东魏都城是邺城(今河北漳县,大名县一带)。

北魏在哪里

北魏时期一共有三个都城,分别是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洛阳。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扩展资料:

1、盛乐

盛乐或称盛乐古城,是拓跋鲜卑代时的北都。具体地址由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定,经考古证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之北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为盛乐城遗址。

拓跋鲜卑迁居盛乐,由游牧民族崛起,建立代国和北魏,盛衰延续长达将近300年。自始祖拓跋力微以下,有十几位首领和皇后在盛乐去世。

盛乐城延续使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到隋朝筑起为突厥民族居住的大利城,唐朝先后改置为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振武军城。辽置振武县,金改镇。

盛乐古城穿越多个朝代,承载着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2、平城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

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另有山西同名古镇和朝鲜同名城市及日本历史名城平城京(今奈良)。平城取自汉语”平成“,因其古代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而以“平”命之。

3、洛阳

北魏洛阳城,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都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

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拆毁洛阳宫殿。元象元年(538)在东、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

1954年开始就已经对汉魏洛阳城进行勘察与发掘。基本查明了城垣、门阙、街道格局、护城河、金墉城、宫城区、永宁寺、灵台、太学遗址和刑徒墓地等。北魏洛阳城的规模堪称中古世界之最。

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外郭城长、宽约10x10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余万。

北魏洛阳城形制布局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都城。它也是鲜卑族汉化、多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北齐和北周都是汉人吗

北齐高欢是汉人,北周宇文泰是鲜卑人。

南北朝时期,统一的北方的北魏,爆发了著名的六镇大起义,由此北魏被一分为二,形成东魏和西魏割据并立的局面。

此后,东魏演化成高氏的北齐,西魏则变成了宇文氏的北周,由此历史出现了诡异而又奇葩的一幕。

建立北齐的高欢本是汉人,但是北齐政权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鲜卑化,而建立北周的宇文泰是鲜卑化的匈奴人,但是北周却选择了逐步的汉化。

为何高欢和宇文泰会选择和其出身截然相反的国家政策?这一切还要从当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起。

当年孝文帝在北魏实行全面汉化的的改革,为此特意将首都从偏居西北的平阳迁移到中原的洛阳。

此举导致北魏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正是此次迁都加剧了鲜卑族代北保守势力和洛阳汉化势力的冲突,为北魏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因为,当年北魏为了防备北方的柔然,在北方边境上设置六镇驻扎重兵守卫,而且当时北魏是以武立国,六镇将士的升迁之路非常顺畅。

所以虽然环境艰苦异常,但是六镇将士并无太多怨言。但是随着中央政府的南迁和汉化的推进,六镇将士的升迁之路逐渐被堵塞。

朝廷重视文治和汉化的做法引起了六镇军民的极大不满,尤其是孝文帝早逝后,即位的皇帝多是昏庸无能之辈,导致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急速加剧,最终爆发了敲响北魏丧钟的六镇大起义。

而高欢和宇文泰两人也是趁此机会趁势而起,分别拥立傀儡皇帝建立东魏和西魏,北魏由此灭亡。

而建立东魏的高欢虽然是汉人,但其所依靠的却是原先六镇边军,所以北齐的支柱一直都是以原先六镇军民为主的怀朔集团。

这些人原先一直镇守在代北区域,是最保守的鲜卑守旧势力,也是汉化中央集团的所抛弃的势力。

高欢之所以能占据北魏精华的关东地区,主要就是依靠原六镇军事集团的支持,所以高欢必须要对这些人有所交代,顺从这些人的利益诉求。

而原本六镇势力就是最保守的鲜卑势力,他们对洛阳的汉化势力抱有很大的敌意,所以,高欢将东魏的首都从汉化中心洛阳迁到了邺城。

也是因为东魏、北齐国内的鲜卑保守势力格外强大,高欢不得不选择胡化政策。

而且,高欢等人虽然拥有汉族的血脉,他们不但不认为自己是汉人,反而自认为是鲜卑人,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讥笑汉人。

这就是文化的威力,经过文化的洗脑能让出身鲜卑人的孝文帝实行全面的汉化,也能让汉人出身的高欢,自认为自己是鲜卑人。

这是高欢所建立的东魏、北齐选择胡化的主要原因,后续北齐的灭亡也是因为自身的民族矛盾的加剧,使得实力雄厚的北齐反而被弱小的北周所灭。

至于北周为什么选择汉化,也是现实逼迫的需要。

当年的宇文泰也是依靠六镇军人起的家,占据关陇的宇文泰也是执行的胡化政策,但是相比高欢,跟随宇文泰的鲜卑人就少得多。

而且随着与高欢的不断征战,跟随宇文泰的六镇军事集团损失严重。而执行鲜卑化政策的宇文泰又得不到关陇地区的汉族势力的支持。

迫于现实的需要,宇文泰被迫采取汉化的政策,吸引关陇地区的汉族势力加入到其政权中,于是,宇文泰在关陇区域开始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大大提高了西魏、北周的国力。

后来,东魏的孝武帝不满高欢的胡化政策,率众西奔投靠宇文泰,带来了不少汉化鲜卑人。于是西魏、北周的汉化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是宇文泰所创立的府兵制,将分散的关陇豪强和汉人私人武装,全部纳入府兵系统,并且还以汉族豪强为府兵统帅。

由此,影响后世几百年的关陇集团出炉,所以经过改革的北周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实力,而且还被广大汉族士族认为是正统所在。

所以,得到汉族势力全面支持的北周,最终打败了一直局限于胡汉之争的北齐。而继承北周的制度的隋唐更是将汉化制度贯彻到底。

东魏的都城是哪个城市

东魏(534年―550年)北朝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以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为别都

邺城。

东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其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

北魏末年,朝政被权臣尔东荣、高欢控制,其中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史称“东魏”,定都邺城,高欢坐镇别都晋阳遥控指挥,国土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东部地区。

东魏存在时间不长,仅公元534年—550年,历时17年。

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东汉末年冀州治所,为河北平原统治中心。204年曹操破袁氏,攻下邺城后,自领冀州,石柱础 山西大同北魏平城遗址出土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自署为丞相﹑封魏公,晋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实际上政权中心在冀州治所和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邺。曹丕代汉建魏后,邺降为五都之一(曹魏以长安﹑谯﹑许昌﹑邺和洛阳合称五都

西魏东魏是什么

1、东西两魏是北魏政权分出来的,其分别由两个大臣宇文泰和高欢分裂。

2、 为统一,两魏共战斗五次,分别为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和玉璧之战,除小关之战的前几次小战役为东魏胜出外,其余各战皆由西魏胜出,东魏惨败。

3、 但两魏五战并未使东魏灭亡,只是使其衰弱,东魏在公元550年被高洋所建立的北齐取代,而西魏在公元557年又被宇文觉的北周取代。

4、 东魏仅东魏孝静帝一个皇帝,共16年;西魏有三个皇帝,但主要是前面的西魏文帝,西魏统治共21年。

东魏和西魏是由北魏分裂出来的两个割据政权,它们与南朝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后三国时期。北魏末年爆发六镇之乱,出身怀朔镇的高欢逐渐掌握北魏实权。

魏孝武帝元修不堪忍受,率部出逃洛阳,投奔关中大将军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西魏又分别于550年和557年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6297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刘诗诗主演《女医明妃传》蝴蝶剧照下一篇:中国古今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是 古代哪场战争死人最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