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吴国的建立者 为什么孙吴没有存在感

导语:孙吴作为吴国的建立者,为何没有存在感?本文探讨了孙吴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分析了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贡献。

目录导航:

  1. 吴国的建立者
  2. 三国曹魏为什么不发行货币
吴国建立者

三国吴国是孙权(182-252)建立的,,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公元229-252年在位。卓越的政治家。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

春秋吴国开国君主吴王太伯:太伯是周太王的大儿子,周文王姬昌的大伯。周太王有三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周文王姬昌是小儿子季历的长子。周太王看重孙子姬昌的才能,便想把王位传于三儿子季历,通过季历把王位传给姬昌。太伯、仲雍明白父亲的意思,就一起到达吴地,建立吴国。太伯为吴国第一任国王。

吴国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左右,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它的建立者是吴王夫差的祖先吴太伯。

吴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当时吴太伯是夏王朝的重要官员之一。在商朝灭亡后,吴太伯和他的家族在吴地定居,并逐渐成为当地的统治者。他们在与周王朝的战争中表现出色,赢得了周王的信任和封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太伯的后代逐渐扩大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并建立了吴国

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孙权自立是三国中最慢的,核心原因在于他缺乏一个称帝的理由。公元221年,孙权依附曹魏,被封吴王,而孙权肯定不甘心仅仅担任王位。仅一年后,孙权便宣布独立,和曹魏、蜀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公元229年,孙权见时机成熟,便在武汉登基称帝,正式建国。

吴国实际建立者孙策。

孙策生前经过多次征讨,在去世以前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基本统一,孙权登基称帝建立足国之时基本以孙策生前统一领土为主。

是孙权,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国号吴。史学界称为孙吴,也由于所统治地区又在三国东部,故也称东吴。

吴国的根基是有孙坚和孙策父子俩完成的,后来孙策的弟弟孙权接班后得到了周瑜等人的辅佐,巩固了基业。

不过孙权是三国中建国最晚的,吴国一共有四位皇帝,第一位就是孙权,第二位是他的儿子孙亮,后来臣孙琳废孙亮又立孙权第七子孙休。孙休死后没儿子就立孙和儿子也就是他侄子孙皓为帝。

孙吴是三国里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共历经52年。随着孙吴被晋国所灭,三国时代也彻底结束。

孙权。

吴国(229年 —280年),三国之一,为孙权所建立,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公元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但是孙权是守成之主,东吴的基业应该说是他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打下的。孙吴势力发迹于孙坚、孙策时期。孙坚为孙权之父,参与讨伐黄巾军及董卓的战役,起初活动在淮南一带。孙坚死后,其长子孙策逐渐向江东发展,奠定基础,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任孙吴政权。吴开始建都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2年(魏黄初三年)孙权为吴王,吴国始立,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实际已脱离曹魏控制。229年(黄龙元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国号为大吴,改元黄龙,吴国正式建国。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亡于西晋。

三国中魏蜀吴,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吴国又称为东吴,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吴国的建立者孙权在他哥哥打拼的基础上建立了吴国

三国曹魏为什么不发行货币

一、放弃钱币

其实,曹魏统治者是被迫的,他们原本也想使用钱币的。208年正月,在统一北方后,曹操尝试修复原本已经破坏的货币制度,他颁布命令,“还用五铢”。可是没过多久,曹操就被迫放弃,因为出现了问题,“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已”。曹操铸造的这些“五铢钱”重量只有三铢,制作工艺也不高,反而导致粮价的下跌,于是只能取消。

221年三月,刚刚即位不久的曹丕下旨恢复使用五铢钱。但是,皇帝的命令仍然无法与经济规律的抗衡。同年十月,曹魏的经济形势很不好,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出现了通货膨胀的情况。曹丕只好“罢五铢钱”,让百姓依旧使用谷、帛进行交易。由此可见,曹操、曹丕一直想要恢复钱币,迫于无奈才放弃的,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二、董卓作恶

189年,董卓率军进入洛阳,控制了东汉朝廷。第二年,在关东联军的打击下,董卓挟持汉献帝迁往长安。与此同时,董卓为了搜刮社会财富,他命人铸造低劣的小钱。在货币流通过程中,有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即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在流通的过程中,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必然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反而充斥市场。

由于董卓铸造大量的劣质小钱,所以将那些原本流通的五铢钱逐出了货币市场,引发了物价的上涨,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可以说,董卓铸造“恶钱”的行为,直接破坏了汉朝的货币制度,人们不愿意使用这种“小钱”,所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不再使用钱币,而是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

三、吴蜀围攻

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不仅有军事上的战争,在货币方面同样有着冲突。214年,刘备占领益州后,由于赏赐将士太多,导致府库空虚。此时刘巴向刘备献策,“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所谓的“直百钱”是一种虚值大钱,一枚相当于一百枚普通铜钱。靠着铸造“直百钱”,刘备迅速解决了经济问题,“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曹魏与蜀汉之间虽然存在着战争,但依然有贸易的往来,在这个过程中,刘备铸造的“直百钱”自然也会流通到曹魏境内。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人们更愿意使用“直百钱”,而曹魏方面铸造、发行的五铢钱被迫退出了流通领域。蜀汉可能没有这种货币战争的意识,但实际上确实取得了这种效果。另外,东吴方面也铸造这种虚值大钱,对曹魏构成了冲击。

其实曹魏统治者是被迫的,他们原本也想使用钱币的,但是在那个东末年的情况下经济已出现混乱,老百姓不在信任货币了,曹魏坚持使用汉朝下的五铢钱,没有滥发其他的钱币。

因为三国曹魏坚持使用汉代的五铢钱拥有稳定物价和经济的作用。

而蜀汉和东吴铸造的无论是直百五铢还是大泉五百,它们都是货币贬值的体现。铸钱重量的减少,货币面值的抬高,致使通货膨胀,百姓叫苦不迭,蜀汉和孙吴两国的货币体系也渐趋崩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6921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曹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时间是多久?下一篇: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