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三国志和汉书哪个好 后汉书为什么没有曹操传

导语:三国志和汉书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在历史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三国志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三国英雄的事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百科全书”。而汉书则记载了西汉和新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纪传体通史。但是,汉书中没有曹操传,这也成为了历史学界的一个疑点。

目录导航:

  1. 三国志和汉书哪个好
  2. 三国志和汉书哪个成书早
  3. 后汉书评价曹操
  4. 祢衡传全文翻译
  5. 曹操有兄弟姐妺吗
  6. 曹嵩之死
三国志汉书哪个好

三国志比汉书流传更广,更好一些。三国志作者陈寿,记载了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两本书都是前四史之一,文学和史学价值都非常高。

只不过,三国演义大家都熟,可能会更喜欢看三国志罢了。而汉书,有一部分记载内容跟史记是重合的,水平比史记差一些,没有史记读起来爽。

总的来说,都不是官方修史,作者可以自由表达,如实记录,所以都可以读一下

三国志更可信,三国志甚至可以说是最值得信任的史料了。原因在于陈寿对于不确定的东西一概不取。裴松之注里面的很多其他史料都有明显的主观情绪,可信度很值得怀疑。

三国志有两个缺点,第一专美传主,第二过于简略。陈寿这种不确定的东西一概不取的治史态度,和裴松之将所有资料一并注引的治史态度,都值得肯定。

但后汉书是有明显的杜撰痕迹的,作者带有明显的主观情绪,对参考资料不加分辨然后写入正文。

举个例子,曹操屠徐州一事,陈寿说所过多所残戮,裴松之查漏补缺注引了曹瞒传,而后汉书明显抄了曹瞒传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夸大,包括之后的资治通鉴,一步步的夸大。而该记载的一手资料出自野史曹瞒传,显然并不能让人信服。总而言之,我个人更喜欢陈寿和裴松之的治史态度,要么我不知道的我分辨不了的我不瞎说,要么我把别人说的都汇总起来你自己分辨。

三国志和汉书哪个成书早

汉书成书早。汉书作者是东汉班固,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蜀汉与西晋人。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儒客大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后汉书评价曹操

《后汉书》中评价其为“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而同样位极人臣的曹操一度也受到过猜忌,认为他是“兼能政治、军事和文学,又能用人,是魏国创业者。然而,他却是一大奸雄,故为历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国历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辞其咎。”

也正是风评的两面极端,这也使得曹操成为了历史之中极其复杂的人物,但不可否认的就是,不论他是忠是奸,都离不开英雄二字,这也是对曹操能力的极大赞同。

祢衡传全文翻译

《祢衡传》白话释义:

祢衡字正平,是平原般县人。他少年的时候很有才华,但崇尚气节,为人刚直傲慢,看不起别人。只与鲁国孔融和弘农杨修关系友善。孔融也很深爱他的才华。当时祢衡才二十岁,孔融已经四十,但两人还是结交为朋友。

孔融很深爱他的才华,多次向曹操称赞他。曹操也想见他,但祢衡一向看不起、痛恨曹操,就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而且对(曹操)还多有狂言。

曹操因此怀恨,但因为祢衡的才气和名声,又不想杀他。(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召他为鼓史,于是就大宴宾客,检阅鼓史们的鼓曲。各位鼓史经过时都让脱掉原来的衣服,换上鼓史的专门服装。

轮到祢衡上场,他正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与众不同,鼓曲声音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感慨。祢衡上场径直来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斥说“(你这)鼓史为何不换衣服,就胆敢轻率进见吗?”

祢衡说“好!”,于是先脱掉近身的衣服,接着脱掉剩下的衣服,赤身裸体站在那里,又慢慢取过鼓史专门的衣服穿上,完了,又去击鼓之后离开,脸色一点都不惭愧。曹操笑着说:“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

孔融回来后就数落祢衡,顺便说了曹操对他的诚意。祢衡答应去(给曹操赔罪)。孔融再次拜见曹操,说祢衡得有狂病,现在祢衡请求亲自来谢罪。

曹操大喜,命令守门的有客人来就通报,且等待祢衡很晚。祢衡却穿着普通单衣、缠着普通头巾,手里拿这三尺长的大杖,坐在大营门口,用大杖捶着地大骂(曹操)。

曹操很生气,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杀他就像杀死鸟雀、老鼠罢了。但这个人一向有虚名,远近的人会认为我不能容他,现在把他送给刘表,你认为怎么样。”于是派人马把祢衡送走。

刘表和荆州的士大夫,先前就佩服祢衡的才气、名声,(祢衡来后)非常尊敬地对他,写的文章、言谈议论,没有祢衡的意见就不能定下来。

刘表曾经和几个文人共同草拟奏章,大家都极尽才力。当时祢衡正好外出,回来时看了(他们拟的奏章),觉得刘表等对奏章的解释不严密,就撕掉奏章扔在地上。

刘表感到奇怪而且害怕。祢衡于是要来笔纸,立刻写成,言辞、语义可观。刘表十分高兴,更加器重他。

后来祢衡又侮辱、轻慢刘表,刘表觉得羞耻,不能容忍,认为江夏太守黄祖性情急躁,所以把祢衡又送给黄祖,黄祖也能善待祢衡。

祢衡替黄祖做文书方面的事,孰轻孰重、孰疏孰亲,都处理得很恰当。黄祖拉着祢衡的手说:“先生,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说的话一样啊。”

黄祖的长子黄射,为章陵太守,和祢衡尤其友善。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就鹦鹉)作一篇赋,以此来使嘉宾高兴高兴。”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

后来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但祢衡出言不逊,使黄祖很难堪,就斥责祢衡。祢衡更是仔细地盯着黄祖,说:“死老头!”黄祖非常生气,想要打他。

祢衡更是大骂,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杀祢衡。因为黄祖的主簿一向恨祢衡,即刻就杀了祢衡。黄射(得知消息后)光着脚来救,但没赶上。黄祖也后悔,就厚葬了他。祢衡死时年二十六岁。

原文: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数称述于曹操。

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吏,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

诸鼓吏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衡进至操前而止,吏呵之曰:“鼓吏何不改装,而轻敢进乎?”衡曰:“诺。”于是先解衵衣,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着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因宣操区区之意。衡许往。孔融复见操,说衡狂疾,今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

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于是遣人骑送之。

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表怃然为骇。衡乃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表大悦,益重之。

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衡为作书记,轻重疏密,各得体宜。祖持其手曰:“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祖大怒,欲加箠。

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时杀焉。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

此文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

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文章简介: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

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曹操有兄弟姐妺吗

曹操有兄弟姐妺。曹操有五兄妹,他排行第一。

曹操及兄妹介绍:

曹操:长子,魏武帝;

曹彬:次子,蓟恭公;

海阳哀侯:次子,名不详,其女嫁夏侯衡;

曹玉:次子,郎陵哀侯(有的《三国志》版本作曹嵩之弟);

曹德:少子,《后汉书·宦者列传》名疾,为陶谦士兵所杀。

扩展资料:

曹操介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奠定了曹魏政权。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

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

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嵩之死

被陶谦所杀。

曹嵩要去兖州投奔曹操的消息被陶谦知道了,陶谦记恨曹操当年多次攻打徐州,为了报复曹操,他派出了数千轻骑去杀曹嵩。

曹嵩慌慌张张地跑向后门,一边逃一边叫上他的美妾们。到了所谓的后门,曹嵩才发现其实是一个狗洞,只不过现在形势危急,顾不了什么面子了,他先让最喜欢的一个小妾通过,谁知那小妾身材有点胖,直接就卡在了洞里,出不去又进不来,最后陶谦的追兵杀死了曹德,又追上了曹嵩,把曹嵩和一帮妾室全都杀掉了!

曹嵩(?—193年或194年),字巨高,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的父亲,东汉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依靠买官升迁为太尉,太尉位列三公之首。延康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继任魏王后,追尊曹嵩为太王。同年,曹丕登基为皇帝,追尊曹嵩为太皇帝。

东汉末年,(袁绍置)兖州刺史曹操想把避难徐州琅邪国的父亲曹嵩及兄弟家人接到身边团聚。不料,曹嵩等人在半路被人全部杀害。

曹嵩(?—193年或194年),字巨高,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嵩性情敦厚,为人忠孝。汉灵帝时,曾是朝廷要臣,位列“三公”之一。

第一种说法,曹嵩是徐州牧陶谦杀的。

《三国志 武帝纪》记载: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公元194年,曹操的父亲曹嵩打算前往曹操所在的兖州,在半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遂进兵徐州,向东南扩展势力。

《后汉书·曹腾传》记载: 嵩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后汉书》也记载,就是陶谦杀的。

关于被杀经过, 《三国志》注引《世语》记载: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兗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

《世语》说的很详细,曹嵩在泰山华县。曹操命令泰山太守应劭护送曹嵩一家到兖州,也就是曹操的大本营,应劭的兵马还没到,陶谦秘密派遣数千骑兵追杀,当时曹嵩以为是应劭来迎接,没有防备。陶谦的兵到了,杀了曹操的弟弟曹德。曹嵩非常害怕,跑到后院要翻墙逃跑,让他的小老婆先爬墙,可是他的小老婆太胖了,爬不上去。曹嵩于是跑到一个厕所,后来和小老婆一起都被杀,全家都死了。应劭知道以后,非常害怕,弃官投奔了袁绍。后来曹操击败袁绍,平定冀州,那时应劭已经死了。

看来,曹操的老爹曹嵩还是一个好男人,危急时刻,居然先让小老婆先逃,可惜,这个小老婆太胖,爬不上院墙,导致曹嵩也失去逃生机会,不过,这曹嵩也是的,你找小老婆,也找个瘦的,苗条的啊?怎么找那么胖的呢?胖女人难道就好看?由此可见,曹嵩选女人也不怎么讲究。要不然,曹嵩早翻墙跑了,也不会死。

第二种说法,曹嵩是陶谦手下的部将张闿杀的。

《三国志》注引《吴书》记载: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

曹操派人接他老爹曹嵩,车辆钱物很多,陶谦派部将张闿带领两百兵士护送曹嵩,走到泰山华、费间,张闿见财起意,杀死了曹嵩一家,带着财物跑到了淮南。曹操因此怨恨陶谦,所以带兵讨伐陶谦。

不仅《吴书》这样说, 《后汉书 陶谦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

陶谦为什么要派部将张闿护送曹嵩呢,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讨好曹操,巴结曹操,希望曹嵩能在曹操面前,说陶谦的好话,没想到,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张闿这小子见钱起了杀心,把曹嵩一家杀了,带着钱财跑了。

曹操老爹和全家都被杀,曹操当然要恨陶谦了,古语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肯定要发兵报仇雪恨,否则,曹操还算男人吗?换谁都得找陶谦拼命。

如果陶谦是冤枉的,为何不向曹操解释呢?既然是部将张闿干的,陶谦为什么不在事后派人追杀张闿呢?再说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既然张闿跑了,他的家小应该还在徐州城里吧?陶谦为何不抓张闿的全家,要挟张闿自首呢?好像没了下文。

后来,曹操在讨伐徐州时,陶谦率军还击曹操,青州刺史田楷也派兵救援陶谦,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说,陶谦向刘备求救,然后三让徐州。

再后来,张邈叛迎吕布,曹操和吕布掐起来了,不久,陶谦病死,活了六十三岁,陶谦一死,死无对证了。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在兖州时,曹嵩和少子曹德去投奔曹操。父子一行从琅邪郡赶往泰山郡时,泰山郡太守应劭前去迎接,还未赶到,曹嵩和曹德已被徐州牧陶谦派轻骑追杀至郡界而死。

另一说法是被陶谦部下所杀。这种说法,记载于《吴书》。陶谦并没有想杀害曹嵩,只是曹嵩这人,下里巴人,赶路的时候带着几十车的金银财宝上路,结果被陶谦的手下见财起意,杀了,对此,陶谦并不知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7072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北宋历史上哪位皇帝遭遇最惨?下一篇:乐高奶瓶什么材质 乐高法国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