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袁术的军师 或许袁术算得上是一个强大的霸主,但是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领袖

导语: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霸主”袁术篇大结局《江亭遗事》 文:小A斯蒂芬 公元199年,即建安四年,夏天六月份。淮南寿春南部的一座不知名的江心孤岛上。 一代枭雄正躺在一条有栏槛的木床之上缓缓的睁开了双眼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霸主”袁术篇大结局《江亭遗事》

文:小A斯蒂芬

公元199年,即建安四年,夏天六月份。淮南寿春南部的一座不知名的江心孤岛上。

一代枭雄正躺在一条有栏槛的木床之上缓缓的睁开了双眼。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生了病,却记不起到底病了多久,昏睡了多久,只觉得口中好生干渴。于是,就下意识轻声的说了一句:“来人呐,给朕,盛一碗蜜水来。”

负责这位枭雄起居膳食的厨下官员,急忙走上前去,躬下身子本想要回话,却又略微迟疑了一下,想了想,回答说道:“啊……陛下,膳房里并无蜂蜜,更没有蜜水,只有一些麦屑,要不,微臣,先给陛下准备一碗麦屑粥吧?”

听了这话,枭雄仿佛记起了什么似得,挣扎着坐了起来,连声问道:“我们……没……粮食了吗?将士们没有吃的了吗?我……睡了多久了?”

厨下官员愣了一下,说道:“禀明陛下,我们现在仅有麦屑三十斛,除此别无余粮。”

枭雄听了这一番话,呆坐在床上,歇滞的目光盯在地上,许久许久……说道:

“唉,想不到我袁术竟然落到如此的地步……我……”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只听见他突然口中不停的咳嗽起来,全身颤动着,一不小心竟然从床上跌落到了地上。厨下官员急忙招呼左近的侍者们将他扶起来,坐到床上,可是他的嘴里又不停的呕出血来,床上,地上,官员侍者们的身上,到处,都是他呕吐出的血水。他一边吐着,一边挣扎着,良久良久……终于,他,停止了挣扎,停止了呕吐,瘫倒在床上,圆睁着双眼,却再也没有了声息。

一代枭雄,袁术,就这样离开了他所贪恋许久的天下,他的死是如此的落魄而又凄凉,已经没有了一丝丝枭雄,霸主的样子。

他死的时候留下的那句“袁术乃至是乎!”的感叹,让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感觉得到,他那死不瞑目的怨念,他的志节也远远没有完成,却已经再也没有机会了!

然而“袁术乃至是乎!”,他到底为什么会落到如此的地步呢?这句历经千年风尘沧桑的谛问,曾经让多少人追寻着答案,也由此产生过多少的争论!

陈寿说:“袁术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直白,就是在说袁术奢侈淫乱放荡,不知道满足,最终自取其祸。陈寿认为袁术最终失败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陈寿的这番话原是没错的,可是却又苦于找不到太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所以才遭到了后世的反驳。其中声音最大的莫过于裴松之。

陈寿裴松之评传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释的时候,看了陈寿的这段话以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论,他说:“袁术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而猖狂于时,妄自尊立,固义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虽复恭俭节用,而犹必覆亡不暇,而评但云‘奢淫不终’,未足见其大恶。”

裴松之的这番话是说“袁术没有做过什么有功于天下的事情,也没有做过一星半点的善事,而且他狂妄自大,擅自称尊号,结果惹得天下的义士们都非常的愤怒,无论是人还是鬼神都认为他就是天下的毒瘤。虽然他也恭敬节约,但还是一样会迅速的灭亡。不过,陈寿所评价他的“奢淫不终”这一点,却并没有看到过这样大恶的行为。“

也就是说裴松之认为袁术是一个“恭俭节用”的人,他的失败与“奢淫放肆”没有关系,而是因为他狂妄自大不干好事,遭到了天下人的讨伐,才导致了失败的结果。

个人感觉,裴松之的这一番评论还是很客观的,只不过袁术在历史上干没干过好事,其实谁也不知道,原因大家都懂,是因为没有史书记载流传下来。这一点当然是与后世,尤其是魏晋时人的价值观侧重点有着必然的关系。所以到了后来范晔这里又将裴松之的观点引导了回来。

范晔

范晔说:“术虽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及窃伪号,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梁肉,自下饥困,莫之简恤。于是资实空尽,不能自立。”

范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袁术虽然也爱惜名声,但是他天生骄傲放纵,自尊自大。后来他窃名僭号,就更是荒淫奢侈,光姬妾就有数百个之多,每一个都是锦衣玉食。可是他的部下们却饥饿穷困,他也不加体恤,终于因为这种行为,而败光了家底,无法立足。”

总结起来范晔评价袁术其实就两个字:骄,奢。

范晔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认同的。不过个人感觉,袁术“奢”的问题还是要分开来看的,试问有哪一个诸侯没有过“奢”的污点。就连汉高祖刘邦初进咸阳的时候都打算住进皇宫里去好好享受一番,而像袁术这样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的人,又怎么会不愿意享受呢?这其实并不能算是毛病。问题是,刘邦可以接受张良的劝告,而最终没有住进皇宫,并留下了约法三章的典故。可是袁术却不能,这正是由于他的骄傲与狂妄。在他的思想世界里,袁氏家族就应该是刘汉之后天下的主人,而其他的家族或者个人都必须要为他服务。这也是他对于众多的门阀士族采取极端态度的原因。不过,这其实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约法三章

比如袁术对金尚。在初期,袁术对金尚可以说还是不错的。金尚被朝廷任命为兖州刺史,可是兖州已经被曹操所占据,于是他就亲自带兵入陈留去为金尚争夺兖州,也由此与曹操结仇。当然,袁术的这种做法,其初衷恐怕也是为了扩展地盘。不过他终归还是为了金尚才去争夺兖州的,结果损兵折将不说,自己也差一点丢掉性命。这不得不说是对金尚够意思了吧!可是,后来袁术想要称帝,计划让金尚担任自己的太尉,于是就让人去“讽之”金尚,讽的意思就是含蓄的劝说。具体怎么个“讽”法,史书并没有说,我们也不知道。不过金尚却“无屈意”直接拒绝了袁术。这也就罢了,可是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背着袁术偷偷的逃走,这算是公开的与袁术作对了。这在袁术看来肯定是一种叛逃行为。

金尚

据《典略》记载:“建安初,尚逃还,为术所害。”虽然《典略》认为金尚是被袁术害死的,但是个人感觉真相恐怕未必。从后来袁术对待舒仲应的做法我们就可以感觉出这一点。当时袁术颓废之势初现,却给了舒仲应十万斛粮食以为军粮。可是舒仲应却背着袁术将粮食全都发散给饥饿的百姓。袁术因为这件事本来是想要处斩舒仲应的,可是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只是发出了“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的感慨。

袁术的这种行为肯定是不想背上害贤的骂名,所以他对金尚也应该会是这样的态度。另外《典略》的作者鱼豢是魏国高官,他的观点倾向肯定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所以袁术害死金尚这件事,其实非常值得商榷的,充其量也就是和马日磾一样,是忧愤发病而死的结果。

马日磾

袁术对马日磾的态度从始至终也都并不具备敌意,因为他们两家还有着一层姻亲的关系。袁术是希望马日磾能够成为支持自己的人,史书中袁术想让马日磾担任自己军师的记载就是证明。可是马日磾非但不肯,还一再的得罪袁术,为了能够留住马日磾,袁术这才做出了夺符节扣押他的行为。袁术逼迫马日磾征辟自己将士的做法,无非也就是想要制造出其支持自己的既成事实,说白了就是想要“生米煮成熟饭”,可是谁成想马日磾身体不行,终于发病而死。后来朝廷不给马日磾举办符合其身份的丧礼,也的确是由于此事。

袁术的这种行为可能是有些过激的地方,但是将马日磾和金尚的死完全归咎到袁术的身上,而让他担负起害贤之名,还是有些不妥的,袁术的主观愿望上并没有要害死他们的想法,最多只能算是求贤若渴而不可得之下的威慑过激。

董卓的威慑

这种行为在许多诸侯的身上都曾经发生过,比如董卓曾经以杀蔡邕三族为要挟,让蔡邕辅佐自己;曹操也曾经用非常的手段逼迫司马懿出仕辅佐自己。这种行为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常见的,只能说袁术想要“求贤”的这些人,都太过坚持自己的名节,不像蔡邕和司马懿那样,懂得变通,知道如何保存自己。这才酿成了袁术“害贤”的一系列悲剧。这一点在后来的陈珪身上,表现的尤其突出。

陈珪是袁术的发小,两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本来在袁术的心里陈珪一定会辅佐自己,所以他“抓捕”陈珪的儿子陈应的行为,是需要打上引号的。在袁术的心里其实就是“带走”了陈应,这与“抓捕”没有一点关系。只不过就是提前安置自己属下家属的举动罢了。

陈珪

可是陈珪却偏偏不这么看。他之所以选择去支持实力不如袁术的曹操,表面上看是出于对袁术“带走”自己儿子陈应的抗议,但是更多的,还是他不能接受袁术在陈氏家族的根据地下邳,也就是在自己的老家“带走”陈应的这种行为。说白了这个是面子问题。在陈珪看来,你袁术公然的到自己的家里“带走”陈家人,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这绝对是让陈氏家族“丢人丢到家了”,是一种极大的侮辱。这种思想让陈珪以及陈氏家族坚定的站到了袁术的对立面上,成了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由这些事看来,袁术正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傲视群雄的姿态来看待门阀士族的,这也导致了他在处理自己与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上,出现了行为方法上的过激与偏执。

这种过激与偏执正是袁术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产物,也是他最终执着于登基称帝,做“绝对权力人”的根源所在。

袁术不但对不支持自己的人采取“骄”的态度,在对支持自己的人时,也是毫无保留的自尊自大。比如袁术对阎象,阎象是对袁术极为忠心的一个幕僚,在袁术说出自己称帝计划的时候,谁也不敢反驳,只有阎象一个人赫然起身公然反对,并直抒自己反对的观点。这其实是让袁术非常没有面子的一种行为。

袁术听了阎象的话肯定是非常的恼火,虽然如此,却只是报以了“嘿然”的态度,也就是嘿嘿笑着同意阎象的说法。基于这种现象之下,个人猜测,阎象与袁术可能是有着特殊的非血缘关系的亲情纽带,才让袁术没有做出当众翻脸的行为。但是在那之后阎象就像消失了一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可以看出是被袁术有所疏远的结果。

阎象

再比如袁术对张承。张承是张范的弟弟,本来袁术派人是去请张范出山来辅佐自己的,可是张范没有来,张承却来了。这其实就已经看出了两个人对袁术的不同态度。张承是支持袁术的。

按着常理来说,作为当时并驾齐驱的这两兄弟,无论是谁来辅佐袁术,都应该会得到重用,毕竟都是当时的名士,又都曾经在汉朝朝廷中做过重要的官职,袁术没理由不重用。可是张承却由于给袁术称帝泼了盆冷水而被袁术所疏远。

我们先再来看一下这一段史书记载的原文:

《三国志张范传》:“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僣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

袁术问张承的话非常的直接,单刀直入,我袁术就想要做一个汉高祖,你看行不行!

张承的回答其实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他没说“行”,也没说“不行”,但是他提出了一个方法。张承说“你说的这件事,关键在‘德’不在人多地广兵强马壮!假如能够用‘德’行来统一天下人的思想,那么即便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也能够非常容易的当上霸王!可是如果你轻率的做出僭号的行为,违背时势的发展,那么你就会变成众矢之的,被大家所抛弃,到时候谁又能帮得了你呢?”

实际上我们看,张承并不是反对袁术称帝,而是在告诉袁术,要,有,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代表了张承是有方法的,他的心里有一个可以帮助袁术的计划,这个计划极有可能成为袁术版的“隆中对”。

可是袁术听了以后什么态度呢?史书记载袁术“不悦”。不悦就是不高兴。袁术为什么不高兴呢?是他没听懂张承的话吗?我想不是。个人感觉,他恐怕只是讨厌张承这段话中“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这句话,竟然拿我这个“四世三公”的袁术和一个匹夫相提并论,就算你说的再对再好,也都是无稽之谈!我袁术,不想听!

说白了这依然是袁术的“骄”之心在作怪。

袁术的这种态度,让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张承的计划是什么,也由此失去了欣赏又一段媲美刘备诸葛亮“隆中决策”的机会。而后来张承的离开又让袁术的故事里缺少了一场托孤大戏的精彩表演。

建安三年,袁术正式登基称帝,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四年,曹操做出了攻打冀州的计划,听到消息的袁术非常的不屑一顾,近乎于傲慢的对张承说道“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

张承回答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毫不客气的说,张承的这番话并不是虚言,也是属于实际情况。可是袁术依然不愿意听,还发了一通脾气,做出不高兴的样子。

在这里其实是有一个细节,就是袁术虽然生气,但是却并没有因此而治张承的罪,张承则在这之后全身而退,默默的离开。

按着《三国志张范传》的说法,袁术和张承的这一番对话是在曹操“将征冀州”的时候而发生的,而按着《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说法,曹操是在建安四年秋天八月份正式起兵进军黎阳的。也就是说曹操做出“将征冀州”的计划至少是在八月份以前,而按着《后汉书》中的记载,袁术是在六月份退到江亭,并在这里去世的。那么袁术和张承能够进行正常对话的时间至少也应该是在这一时期,也就是六月份之前。换句话说,张承是一直跟随在袁术的身边,直到他去世,并且见证了袁术的军事集团四分五裂之后,才终于选择了离开的。

曹操入冀州

实际上,我个人感觉,袁术与张承之间是缺少着一段临终托孤的故事的,而张承能够坚持到袁术去世的最后时刻选择离开,应该也是在等待着这种奇迹的发生。可是袁术到死都不愿意放下他那骄傲的身姿,也不允许任何人反对自己,更不接受任何违背自己意愿的建议。在他的这种心性催生之下,他的狂妄自大,他的独断专行,甚至是可以用霸道来形容。

或许他算得上是一个强大的霸主,但是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领袖。

张承离开袁术以后,在哥哥张范的建议下投奔到了曹操的手下,历任谏议大夫、赵郡太守,所在“政化大行”,甚得曹操的重用。建安二十年,张承以参军事的身份跟随曹操西征张鲁,在长安城病故。

请继续关注纪传体三国评传,下一篇袁术大结局之《蜜水何来》。

小A斯蒂芬写于2019年6月3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猎场演员表及人物介绍 电视剧《猎场》演员表及主要角色介绍下一篇:猎场结局 猎场结局胡歌怎么样了 电视剧猎场大结局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