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揭秘屈原投河真相:并非是为“殉国”?

导语:《史家茶馆》第八、第九辑连载的《与峡江共舞的勇敢的河》,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学情怀的佳作,尤其是下一部,回忆石牌激战,让我读得心碎。但最后一篇说屈原“殉国”,缺乏史料。文章中有一段:秦国将从无到有攻占楚国的都城,楚军将匆匆迁都河南淮阳;屈原绝不会让自己的故国死在眼前。他

《史家茶馆》第八、第九辑连载的《与峡江共舞的勇敢的河》,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学情怀的佳作,尤其是下一部,回忆石牌激战,让我读得心碎。但最后一篇说屈原“殉国”,缺乏史料。文章中有一段:秦国将从无到有攻占楚国的都城,楚军将匆匆迁都河南淮阳;屈原绝不会让自己的故国死在眼前。他抱着巨大的石头走进了汨罗江。

网络映射

屈原说他下河为国捐躯已经流行了几百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常识,一次又一次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我的名字不是现在的样子。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被屈原“殉难”的传说所感动,就在一篇小文章里签了这个假名,后来逐渐成为了一个官名。没想到42年后,我在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第一期发表了《从屈原之死到他的爱国、人格、气质——屈原人格研究》一文,否定了屈原的殉道论。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做了介绍。现在楚辞界似乎还没有人这样说过,但在其他文化领域和普通人中间,“屈原殉道论”还是时有所闻。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是一个坚定的反秦勇士,但屈赋并没有批判暴力的秦国。屈赋的主要内容是颂扬“清正廉明”的人格,声讨楚王的昏庸,批判朝廷“诸人”的贪浊,批判自己与他们水火不容的处境。

瞿父说清楚了屈原为什么自沉。《离骚》写道:“傅天真直与死,前圣处厚!”秉承人格的“天真”与“耿直”,不甘妥协,顺从习俗,是屈赋的主旋律。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用“芳草”、“美”、“善修”、“信洁”等意象词,反复强调人格美的珍贵可爱和对它的坚贞不渝。屈原绝望的文字“怀沙”,不是亡国形势所迫,也没有殉难的迹象。“怀沙”说他有死亡的意图,而死亡的原因不是殉道,而是他高尚心灵的殉道。

网络映射

屈赋里没有殉难的内容,汉代也没有屈原殉难的说法。汉代对屈原的赞美主要集中在他高尚的人格上。刘安称赞屈原“清正廉明”,贾谊《吊屈原赋》也“胸怀高远”,司马迁《屈原列传》说屈原以“志”和“为人”感动了他,王充称赞屈原“白”,王逸称赞屈原“天真”。至于屈原投河自尽的原因,王逸说得很清楚:“我不忍以清白在浊世久居,遂去婺源沉死。”

“屈原殉道论”始于南宋朱。他在《楚辞注》中说,屈原“不忍见祖国危亡,遂投汨罗自尽”。

南宋时期,亡国威胁始终存在,爱国主义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道德。也许正是由于这一背景,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了殉难论。朱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他的“殉难”说虽然没有道理,但却是有道理的。自此,“屈原殉道论”迅速取代了汉人的“殉道论”,并以后世的思辨性质作为补充。它变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感人,成为毋庸置疑的“常识”。

网络映射

屈原的殉国论富有教育意义,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是一个没有根据的假设。这件事也向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历史真相和现实意义应该如何平衡?为了突出“善”和“美”,我们可以牺牲“真”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李侍尧的曾爷爷李永芳为什么要跟随努尔哈赤下一篇: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为什么过不了大渡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