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但南北民族融合有着明显的差异

导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南北双方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但南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南北汉族的地位差异。因为中国的汉族比少数民族人口多,文明程度高,所以中国民族融合的主流是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南北双方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但南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南北汉族的地位差异。因为中国的汉族比少数民族人口多,文明程度高,所以中国民族融合的主流是少数民族融入汉族,汉族本身是通过不断吸收少数民族而成长起来的。汉族作为民族融合之母,对民族融合的过程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北方地区,东汉末年开始了少数民族向内迁徙的高潮,然后愈演愈烈。西晋政权崩溃后,向内迁徙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割据政权。虽然这些政权根据汉化的程度或多或少重用了一批汉人学者,如后赵的张斌、前秦的王蒙、后秦的印伟等。,由于民族隔阂的普遍存在,少数民族一般都要掌握政治的把柄,不会轻易把政治托付给汉族人,尤其是汉化程度差的人。刘攽曾在北宋时指出,在北魏,“始,共青坊镇,是部落首领。虽用赵、魏旧家,常为猜忌所灭。”汉族整体处于优势地位。

但是,即使汉羌民族高度地方化,仍然落后于整个汉族。所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的融合属于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高文明所征服”的范畴。少数民族在社会客观规律的支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汉化的道路,但由于其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即使北魏有孝文帝式的开明君主,汉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有诸多障碍,孝文帝曾深刻感叹“诚知不易”。汉化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即使在某个时期或某个地区,也会发生逆转。比如孝文帝南迁后,在中原地区被大大地方化,而同时留在北方边陲城镇的各族人民则呈现出鲜卑化的趋势。比如高欢在渤海受训,爷爷因为犯法被送到边城。"神武厌倦了北方,所以他学习北方的风俗,和鲜卑人一样."

东魏北齐,以淮朔镇兵为核心建立,成为中原鲜卑,鲜卑方言主义一度盛行。《颜氏家训教子》云:“齐国有个士大夫,说我说:‘有一子,十七岁,书上颇疏。我教他鲜卑语,弹琵琶,我也想懂一点,这样我就可以为公职人员服务,我爱他们所有人,但也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因为少数民族处于优势地位,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他们会想尽办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他们的风俗习惯必然会注入汉族。因此,北方民族大融合后的新汉族似乎充满了胡琦。唐代诗人元稹在《法曲》中写道:“自胡乘烟,多咸洛。女子为学胡妆,词入胡音,服。火凤声吞多,春莺口长。胡音胡骑入胡妆,50年来他一直处于困境。因此,有人惊叹“长安胡华”的繁华。

南方不一样。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一直是汉朝,所以汉族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绝对活跃。可以说南方的民族融合属于先进民族融合落后民族。汉族政权往往通过扩张疆域,将处于深重危险中的少数民族纳入政府的州县体系,进而使其融入汉族。所以南方各民族的融合往往是顺利的,一般不会出现逆转,少数民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虽然他们的社会风俗习惯也会对汉族产生影响。

但是,相对有限。另外,由于北方大量汉人南下,南方民族融合后形成的新汉人,在汉晋时期仍然保留着北方汉人的文化传统,而“蛮力”不足。《隋书》卷三十一《地理》说,扬州的“旧体”是“人性苍劲,大气果断,含恶有恶报,死气沉沉,用兵贵。”“陈平之后,它的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仍然是纯洁、善良和节俭的,婚姻也失去了,而这种速度逐渐归功于礼貌。”另外,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是被动融入汉族的,汉族政权在融合的过程中大多采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南方部分少数民族为了躲避汉族政权的骚扰而向更深的地方迁徙,与汉族基本隔离,所以南方的民族融合不如北方彻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汉族地位的差异,这决定了民族融合的规模和民族融合后形成的新汉族的不同特征。六朝时期的大民族融合给南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南方的统一,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它促进了南方各民族的融合进程,为六朝以后南方社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各安天命 王朝盛衰各安天命?还是有迹可循?原来一直遵循此铁律下一篇:大臣问皇帝:是不是很多人弹劾我 皇帝:你不必担心 大臣问皇帝:是不是很多人弹劾我 皇帝:你不必担心 咱俩一伙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