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中国人为什么对猪肉如此热衷 汉字「 ”家”里有一头猪 中国人为什么对猪肉如此热衷 汉字「 ”家”里有一头猪 无猪不成家

导语:为什么中国人对猪肉这么热衷?汉字“家”里有一只猪。没有猪你活不下去。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中国古代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中国古人常说:「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何为五谷?有两种说法,在唐宋以前,主要是指麻、黍、稷、麦、菽,在唐宋以后,主要是指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稻和麻的问题,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最初是在黄河流域,水稻在粮食作物中并不占

为什么中国人对猪肉这么热衷?汉字“家”里有一只猪。没有猪你活不下去。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中国古代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中国古人常说:「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何为五谷?有两种说法,在唐宋以前,主要是指麻、黍、稷、麦、菽,在唐宋以后,主要是指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稻和麻的问题,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最初是在黄河流域,水稻在粮食作物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所以,五谷当中没有稻,到了南宋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水稻正式取代了麻成为「 ”五谷”之一。 水稻 五谷中的「 ”麻”并不是指芝麻,而是火麻,「 ”麻”俗称「 ”火麻”,火麻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麻的种子可以榨油,也可以食用,麻的纤维可以用作纺织原料;中国有很多的成语与「 ”麻”有关,如「 ”快刀斩乱麻”,「 ”心乱如麻”,「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等,可见麻的重要性,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我国的农村依然种植有大量的麻。 五谷中的「 ”菽”就是大豆,豆类的都可以称之为「 ”菽”。 五谷中的「 ”黍”俗称「 ”黄米”,是我国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农作物,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是我国的重要的粮食作物,《诗经·魏风》里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记载,反映当时的黄河流域分布有大量的黍田。 五谷中的「 ”稷”俗称「 ”小米”,长得有点像狗尾巴草,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农作物,稷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称之为「 ”粟”。 小麦 五谷中的「 ”麦”和「 ”稻”很容易理解,麦就是小麦,稻就是水稻,水稻和小麦是今天的我们最熟悉的两种农作物,我国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水稻为主,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作物在先秦、秦汉时期,一直以黍和稷为主,魏晋南北朝之后,小麦逐渐开始取代黍和稷的地位,以致于到了北魏时期,人们都不知道古书中常提到的「 ”粟”究竟是指稷还是黍了,有人认为粟就是黍,其实,粟是指稷。 黍和粟的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生动摇,有被小麦取代的趋势,到了北宋时期,则完全被小麦取代了,小麦为什么会取代黍和稷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小麦的单产量相对于粟和黍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西汉时期,中国的人口峰值不过6000万左右,到了唐朝的开元盛世时期,已经突破8000万了,到了北宋时期,已经有1.3亿人口了,人口迅速增长,但是,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迫使人们选择单产量更高的农作物,于是,小麦就取代了黍和粟。第二;魏晋南北朝以后,石磨技术越来越进步了,秦汉时期,人们吃小麦,还是粒食,小麦粒食的口感非常差,将小麦磨成面粉以后吃,才有利于小麦的推广。 中国古代的水磨,以水力驱动,效率大为提高 农作物单产量最高的是水稻,其次是小麦,所以,在南宋以后,逐步形成了「 ”南稻北麦”的局面,凡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都极力推广水稻种植,水资源较少的地方,则极力推广小麦。所以,五谷当中,首推小麦和水稻。 当然,到了明清时期,美洲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开始传入到中国,美洲高产作物的单产量更高,超过了水稻和小麦,然而,玉米、甘薯、马铃薯不可能取代小麦和水稻,只能作为小麦和水稻的补充,在中国古代,玉米、甘薯、马铃薯被视为「 ”粗粮”,小麦、水稻则被视为「 ”细粮”,粗粮的膳食纤维含量高,能填饱肚子,但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低,长期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粗粮在古代是没有多少优势的,当时的人需要补充营养,所以常吃细粮,现在的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普遍营养过剩,身体容易肥胖,粗粮才有了优势,因为吃粗粮可以减肥,还能帮助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人类只吃小麦和水稻是不行的,还要适当补充蛋白质,蛋白质的来源就是「 ”六畜”,「 ”六畜”是指猪、牛、羊、马、鸡、狗,「 ”五谷”以小麦、水稻为首,「 ”六畜”则以猪为首,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国有三大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中国古代的中原农耕区就是在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 ”六畜”中的牛、羊、马在这里是不能大规模养殖的,农耕区有大量的土地被开垦成了农田,牛、羊、马都是草食性动物,水稻和小麦也是草本植物,人类驯化的绝大多数农作物都是草本植物,在农耕区,大规模养殖牛、羊、马会对农田里的庄稼造成损害。 养羊需要有广阔的草场 中原农耕区的牛、羊、马,只能选择在农田间隙的田埂上吃草,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作品中,常常可见牧童,比如「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等,那个时候的诗人一到农村,为什么首先看到的是牧童呢?在中国古代的农村,儿童到了七八岁左右,要学会放牛、放羊,他们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劳动力,父母让自己家的小孩去看管牛和羊,既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还可以防止牛、羊破坏庄稼,这是农耕区最常见的畜牧方式,牛和羊都需要人类牵着吃草,这种方式养不了多少牛、羊,只是一种点缀而已。数量有限的牛、羊、马根本不可能成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中国古代,草原地区的马 牛、羊、马虽然是吃草的,草在自然界到处都是,成本很低,但是,养牛、养羊、养马都不是农耕区畜牧业的首选,草的成本低,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土地被开垦成农田后,没有多余的土地来放牧了。 农耕区畜牧业的首选是「 ”六畜”中的猪和鸡,猪和鸡都是可以圈养的,养猪和养鸡不会破坏农田里的庄稼,但是,养鸡也不是为了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猪 鸡的主食是谷物,人也吃谷物,鸡的数量多了,容易形成与人争食的现象,中国古代的粮食产量毕竟有限,人们只养很少的鸡,鸡稍微大一点,农民就会将公鸡全部宰杀,只留下一只公鸡作为配种,主要目的是节省粮食,如果来年不想让母鸡孵化小鸡,甚至会将公鸡全部宰杀掉,留下来了的鸡全部都是母鸡,母鸡可以下蛋,人们养鸡,主要是为了获取鸡蛋,相当于将谷物转化为了蛋,蛋也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是不愿意随便宰杀母鸡的,杀鸡取卵往往被认为是竭泽而渔。 中国古代农耕区的肉类食品,最佳的选择就是猪肉,为什么猪肉是最佳选择呢? 猪是杂食性的动物,人类其实也是杂食性的动物,地球上的杂食性动物的食物结构往往都是重叠的,也就是说人能吃的东西,猪也能吃,但是,人能吃的东西,牛、马、羊等草食性动物不一定会吃,人类如果有足够的草场,养草食性动物是最划算的,因为草食性动物不会与人争食,牛、羊吃草,人类吃牛肉和羊肉,相当于将草转化为了肉,然而,前文已经说了,农耕区没有草场,不适合养牛、羊。 养猪场的猪 农耕区没有草场,但是,农田里却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农家废料,猪是杂食性的动物,农作物的谷皮、秸秆,经过加工,可以变成糠,猪是可以吃糠的,养猪对于中国古代的农民来说,相当于将农家废料转化为了肉。当然,猪天天吃糠,也会感到不快乐,也会营养不良,糠是猪的「 ”主食”,在「 ”主食”之外,中国古代的农民常常需要在野外挖一些植物的茎块、根和叶来给猪吃,这部分工作往往是小女孩承担了,中国古代的农村,男孩到了七八岁要学会放牛,女孩往往要学会挖猪草,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古代的农村生活很辛苦,并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田园牧歌,尤其是农民的孩子,往往是没有机会接受私塾教育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家庭的劳动力,只有那些家境富裕的农民,才会供养孩子读书。 20世纪初,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 猪除了吃糠,吃猪草,有的时候还可以吃到剩饭剩菜,这样一来,猪虽然是一个杂食性的动物,但是,在中原农耕区,它的食物结构并不是单一的,在圈养的条件下,能够很好的生长,于是,猪肉就成为了中原农耕区最主要的肉食品,而鸡肉、羊肉、牛肉只是一种补充而已。中国古人所说的吃肉,其实就是指吃猪肉,吃饭就是指吃面、吃米饭。 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原地带,是不适合养猪的,草原地区的植被比较简单,没有多少谷物,少量的谷物是人类食用的,根本不可能给猪吃,草原地区因为缺水,环境承载力有限,植被也不是很多,没有各种植物的茎块、根和叶来喂养猪。草原地区畜牧业的首先就是牛、羊、马。 北美洲的草场,适合放牧,不适合农耕 西欧也是农耕区,但是,西欧人为什么吃牛肉、喝牛奶呢?西欧的种植业与亚洲季风气候区的种植业有很大的不同,西欧的大部分地区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全年的降雨量比较丰富,但是光照不充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光照,西欧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但是兼以畜牧业,有一些土地是不适合作为农田的,生长牧草更能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草场就被用来养牛、养羊,养牛也不能土豪到天天吃牛肉,就像养鸡不能天天吃鸡肉一样,为了补充蛋白质,选择喝牛奶,于是,奶牛就被人类驯化了出来,这和专门产蛋的蛋鸡被驯化是一个道理。 中国古代的农民养猪,也不能天天猪肉,但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农业都是小农经济,家家户户都养猪,每家每户都有一两头猪,猪的总数量就多了,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宰杀猪,相当于大家轮换着吃猪肉,中国古代的人上街买菜,买到的猪肉都是各家各户散养的猪的猪肉,当然,吃猪肉最集中的日子,就是过年过节,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杀猪。 中国的季风气候区是中国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农耕区的人们长期以猪肉为主要的肉食品来源,所以,人们习惯了吃猪肉,对牛肉和牛奶反而不习惯,因此,猪肉在肉类食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字的「 ”家”,从宀从豕,宀是房屋的意思,《说文解字》记载道:「 ”宀,交覆深屋也。”豕就是猪的意思,《说文解字》记载到:「 ”豕,彘也。”汉字「 ”家”的本义就是房子下面有一头猪,家里养了一头猪,才算是一个家,中国古人认为无猪不成家,家里不能不养猪,可见,猪在中国农耕区的重要性。猪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也是财富的象征,我们现在的储蓄罐常常做成猪的样子,就是认为猪是财富的象征,养猪能将农家废料转化为肉,有利于积累财富。 野猪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养猪能够将农家废料转化为肉,有利于积累财富,但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养猪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农民养猪是不会计算成本的,现在的养猪场养猪要计算成本,因为养猪场的猪吃的不是农家废料,而是专门制作的饲料,饲料是粮食做的,养猪场的猪养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的话,猪吃进去的饲料的成本会超过猪肉本身的价值,养猪场的工作人员为了降低成本,就养殖生长速度更快的进口猪,不会养殖生产速度比较慢的本地的土猪,于是,土猪的数量就越来越少了,因此,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护中国的土猪。 狗 最后简单说一说「 ”六畜”当中的狗,狗在中国古代一般是用来打猎和看家护院的,因为狗的天性就是喜欢追逐猎物,有强烈的领地意识,狗就是由狼驯化而来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养狗主要不是为了获得狗肉,也不是当宠物,而是为了在打猎的时候让狗去追逐猎物,在平时,狗则可以看家护院,可见,人类驯化的每一种动物和植物都是有专门的用途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张飞审瓜 戏曲动画:张飞审瓜,粗中有细下一篇:天照大神的起源是什么?天照大神是怎么诞生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