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士大夫: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导语:士大夫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总称。他们不仅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社会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继承者。政治是大多数“士大夫”生活的重中之重;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玩收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总称。他们不仅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社会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继承者。

政治是大多数“士大夫”生活的重中之重;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玩收藏等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起源

形式

“士”这个阶层出现的很早,一般是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他们往往出身贫寒,依靠自己的才能依附贵族,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个国家著名的富有的王公贵族,如淳、等。,都是以“养士”为时尚,最多几千人,而且还互相攀比炫耀。“志愿”的典故说明当时的“士”没有特别的标准,甚至自称有才能,可以说服贵族成为“士绅”。

严于律己,忠君爱国的人可以称之为“学者”。有时候“士”和“君子”的概念基本重叠。如果再细分,“士”的德性修养略低于“君子”。也可以说,“学者”是有兴趣成为“君子”的人。

比如没能刺杀秦王嬴政的荆轲,临行前就大胆表态:“风小,水冷,壮士去而不返”,这是国王赋予的使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英雄精神和高尚品质,被视为精神楷模。还有隐居山林,关心国家大事却不插手的“隐士”,“坐山观虎斗”。隐士值得尊敬,但在普通人眼里却很神秘。

汉代的选官制度并不完善,主要是因为皇室贵族推荐一些贵族进入政府。比如以“孝顺”著称而被选为官员,这是很常见的。考试不是必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不仅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也有很高的气节,但一方面,他们狂野不羁。他们中的许多人宁愿醉死也不愿在腐败的法庭工作。这种精神气质是对“士”的有益补充,即政治黑暗的话,因为不想与人勾结而远离政治也符合“士”的伦理。

发展

典型的例子就是“文人画”。由于宋徽宗的个人爱好,他极力主张士大夫们投资绘画创作。这进一步提升了绘画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性。

宋代以后,历代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大多是曾经在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官员,如苏轼、米芾、蔡京等。像唐朝的李白,政治经历不多,著名的“自由知识分子”几乎绝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

衰退

科举消亡了

自清末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士大夫”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清末,政治在内忧外患中早已面临全面崩溃。在西学东渐的趋势下,科举越来越落后,成为制约人才的瓶颈。然而,开放使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新方法。

1905年9月2日,慈禧的圣旨明确规定:“从丙午节开始,停止一切乡会考试。各省年度考试将停止。”。这不仅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千年绝唱,也给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士大夫”从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士大夫”对知识、文化、艺术的垄断已经不复存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长相思李煜 李煜的《长相思》,全篇没有一个“愁”字,却写尽了愁怨!下一篇:宋代志怪故事——孙士道 宋代志怪故事——孙士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