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猎狗钻洞 猎狗钻洞 发现二千年前墓葬 出土百件青铜器 为何只有一根铁矛

导语:猎狗钻洞发现两千年前的墓葬!出土了100件青铜器。为什么只有一个铁矛?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猎狗钻洞,发现二千年前墓葬!出土百件青铜器,为何只有一件铁矛 两枚鹰首青铜杖首,静静地立在展厅一角,早已没有鹰击长空,俯瞰万物的气势了。而留下的无数的猜测。 它们是一次狩猎的意外收获。 进山打猎,猎狗钻洞,发现三千年前墓葬 元月元日,是一年之始,在北方,更是天寒地冻的时节。秋收冬

猎狗钻洞发现两千年前的墓葬!出土了100件青铜器。为什么只有一个铁矛?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猎狗钻洞,发现二千年前墓葬!出土百件青铜器,为何只有一件铁矛 两枚鹰首青铜杖首,静静地立在展厅一角,早已没有鹰击长空,俯瞰万物的气势了。而留下的无数的猜测。 它们是一次狩猎的意外收获。 进山打猎,猎狗钻洞,发现三千年前墓葬 元月元日,是一年之始,在北方,更是天寒地冻的时节。秋收冬藏,是说,在冬天,最冷季节里,要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猫冬。 不过对于喜欢打猎的人,冬天似乎更有乐趣。1980年元旦刚过,兰州化肥厂的一名职工就出门打猎的。元月5日,化肥厂的职工于金连,带着一只猎犬,出门打猎去了。他丝毫没有想到,这次看似寻常的狩猎活动,会给他人生留下最为深刻的记忆。 他去的地方是永登县树屏公社赵老湾村南面的山沟里。这里大山连绵,南面两道山梁的缓坡,向阳之处,正适合狩猎。冬天,荒野里基本没有什么猎物出现。偶尔有只野兔,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收获了。果然,前面看见了一只野兔。猎犬直追了过去。谁知,猎犬一去不返。他顺着踪迹,跟过去一看,原来猎犬钻进了一个水窟窿里。他下去一看,这里竟然一座古墓。 打猎发现了一座古墓。这事情可不简单。没过几天,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的人来了。看来,这个墓地不寻常。据《兰州文物志》记载,这是一处沙井文化墓葬,出土铜器146件。 年代久远,岁月沧桑,当年的墓葬只留了残痕。由残迹观察,墓葬是依山形地势从沟底筑起,深2米,南北长2米,宽度不详。由墓底至沟底还有3米的距离,可知原来的地表要比现在的沟底高出5米左右。从残存的一个人腿骨的方向,可知墓的方向呈头北足南。在靠近随葬品的西南角处,出现许多马、羊、牛的头骨,似乎是牺牲殉葬坑。出土的器物,以铜器最多,还有铁器和几块陶片。从出土众多铜器和殉葬坑分析,这个墓葬的规格并不低。很有可能是谋个部落首领,或者部落中,重要人物的墓葬。 鹰首权杖,鹿形饰件,究竟是哪个神秘部族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研究,出土文物的风格特点扥都真相大白了。人们判断,这座墓葬的文化类型,属于沙井文化。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四件鹰头饰。鹰头嘴短粗,喙弯曲,圆目,炯有神。耳向里弯曲,两眼和嘴缝间都涂朱红,头顶及脑后有鱼鳞状羽毛,颈下作成圆銎。其中两件的贯通头顶,銎的一侧有方形钉孔。其中一个高5.5厘米,宽5.2厘米。其造型风格与准格尔旗西沟畔的鸟头形饰相类似。 人们分析,这个青铜杖首以雄鹰图案为主体,上部是一个鹰的头部,下面留有安装令牌孔。从外形上看,设计者采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将鹰的弯喙设计得非常宽厚,非常夸张地表现了鹰的力量。同时,在设计鹰眼时,也极力把鹰眼向外凸出,充分渲染了鹰的凶猛和锐利。 这件鹰首,不仅线条简洁明快,造型生动形象,而且富有情趣。游牧民族的工匠们将雄鹰桀骜不驯的气质完美地表达了出来,显示了他们非常高超的技艺。 这个墓葬出的体现出,他们处在多种文化的交错融合中。这也是早期丝绸之路上各个游牧部族之间,文化器物之间相互辗转传递的影响。·有的器物带有典型的鄂尔多斯青铜的风格特点,有的则受到千里之外文化的影响。 北方青铜文化中常见的鹿形饰。这个墓葬一共出土6件,其中2件四肢直立,昂首前视,尖耳,短尾,无角,小圆眼,背略弓,腹中空。肌肉丰满,表情温顺,各部比例适宜,形象逼真。足下有方形銎,銎左侧有1小钉孔。长5.2厘米、高6.5厘米。另4件仍为伫立状,昂首前视,除足下无方形銎外,其造型风格与前两件基本相同。 另外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犬纹牌饰34件,体呈圆形,中间有卧犬纹饰作为图案,犬四肢内屈,前后脚交叉在一起,嘴唔在尾巴根,肌肉丰满,身体浑圆,质感较强,虽做睡觉状,但两耳竖起,依旧十分警惕。全长9.5厘米,下部圆径4.5厘米。牌饰背面内凹,正中有桥形钮。这种透雕动物牌饰的铸造技法,和固原杨郎猛虎背驴牌饰相同。或许这一个崇拜犬的部族。 动物纹饰是欧亚草原诸民族的主要特征,在我国北方、蒙古、南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直至黑海沿岸都很盛行。 众多青铜器的出土,说明这个墓葬等级不一般。他们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甚至用铁制作长矛,用来杀敌!这里面埋葬着什么人呢? 年代最晚的彩陶文化,结束时已经是春秋战国了 出土陶器,泄露了这个神秘部族的秘密!这个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彩陶。它们都是夹砂陶片,质地比较粗糙,陶器表面上是橙黄色陶衣,里面鲜红。从这些陶片的质地风格来看,属于沙井文化的陶片。不过,再从青铜器物和铁器来看,属于沙井文化晚,大体在战国时期。 沙井文化的最早发现者是瑞典科学家安特生。民勤沙井是第一个发现点,故而这类文化遗址,命名为沙井文化。1924年夏天,瑞典科学家发现安特生在结束了洮河流域的调查后,为了寻找仰韶文化的青铜文化的缺环,沿丝绸之路西行,在民勤柳湖村、沙井子、黄蒿井以及永昌三角城进行了调查。并在民勤沙井子发掘了23座墓葬,安特生将他列为甘肃远古文化的第六期,也是末期,命名为沙井期。24年后的1948年,裴文中教授在河西走廊调查时,正式将沙井期命名为沙井文化。解放后,考古工作在甘肃永昌、武威、永登、兰州等地发现了一批相类似的文化遗存,沙井文化才渐渐地浮出水面。 沙井文化距今3000年到25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永登、古浪、武威、张掖一带。 沙井文化是中国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陶器多以夹砂红褐为主,上半部施以红色陶衣,表饰绳纹、锥刺纹、弦纹和彩绘。 这个文化类型中出土的青铜器比较多,大部分带有北方草原气息,类型主要有刀、簇、铃、环形匕首、兽首短剑等铜饰件和生产用品。永登树屏发现这座墓葬是沙井文化最东发现。 出土铃形器物,它们用来演奏的编钟吗 这个墓葬出土的众器物,人们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为生产用具,其中主要是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的铜铃,另一类就是令牌等器物。 永登树屏出土的铜铃有6件。大、中、小各一对,均为合模铸成,两侧各留有一道空脊,每对形制相同。铃身作筒状略扁,平顶齐口,顶上有半环钮,钮下开长条或方形系铃舌的孔,铃身有1——6个长条或三角形孔眼,悬舌均失。最大的通高13厘米,口径10厘米。最小的通高7厘米,口径5厘米。 铜铃是人们常见的器物,不论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都有着在畜牧业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牧民放牧时,牛羊身上悬挂铜铃,就可以知道牛羊所在位置。二来,也可以区分各自的牛羊。 出土时,人们发现这些铜铃大小不一,会不会是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排列的呢?会不会类似于编钟,带有某种音律节奏呢?但经过研究后,基本否定了这种观点。 首先,这四个铜铃之间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编钟等乐器完全不一样;其次,也没有发现有关音律和节奏方面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最终放弃了曾经产生的疑问,确定这些铜铃仅仅是生产用具。 有一种涡轮形饰与河北平山中山国墓葬所出基本相似。数量多达83件,其中完好的70件,这些器物直径6.8厘米,模铸,正面微鼓,正中圆心凸起,表面镂空,显出六条轮辐,背面内凹,中间有桥形钮。铸造粗糙,有的甚至镂空也未剔透。 还有几件铲形牌饰,两件完好,模铸,上端圆形,正面微凹,背面上方有横向桥形钮。下端作铲状,铲头平齐,内空,孔隙为一字形,孔隙内留有革带朽痕。上端圆径4.7厘米,全长6.8厘米。这似乎一个腰带。 鹰杖首、鹿形饰来看,他们和匈奴有着很密切的文化交往。西北甘肃兰州的黄河岸边曾经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 2500年前,生活在河西走廊月氏人白人吗? 甘肃黄河以西的地方,特别是河西走廊,曾聚居过月氏、乌孙、胡、戎、羌以及匈奴等游牧民族,青铜动物雕刻是他们喜爱的装饰品。 这个沙井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饰品,究竟是那个民族的东西呢?沙井文化的创造者是一个怎样的游牧民族呢? 从这些年沙井文化遗址出土的众多器物分析,人们有理由相信, 创造了沙井文化的人,他们游牧在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线,和匈奴有一定的关系,能够通过游牧部落之间交换,搞到各地物资。翻开史书,人们发现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生活着乌孙和月氏两支游牧民族。这两个民族都生活在敦煌祁连间,这样说来沙井人应该就是乌孙和月氏人中的一个了,但究竟是哪一支呢? 沙井文化的创造着应该是月氏人,战国末期到秦时月氏人的力量异常强大,「 ”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他们击败了匈奴,迫使匈奴称臣纳贡,匈奴头曼单于甚至把儿子冒顿送到了月氏为人质。又击溃了同样游牧在敦煌祁连之间的乌孙人,迫使乌孙人亡走匈奴。 这样月氏就成为一个东至兰州黄河边,西至新疆天山南北的庞大部落联盟,所以在永登、兰州黄河南岸发现了沙井文化的遗存。而乌孙一直是敦煌祁连间的,而且也没有击败过匈奴的记载。显然,这些沙井文化遗存为月氏人所遗留的可能更大一些。 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人认为月氏人是白种人,也有人认为他们是黄种人,而关于他们族属的说法就更多了,有人说他们是羌人的一支,也有人说说,他们是戎人,还有人说他们是塞人、突厥人、匈奴人等等。 他们真的是白种人吗?人们曾对沙井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过检测发现那些人骨和蒙古种北亚类型接近,而不见一个高加索人人种的人骨。 月氏人的消失,也很有戏剧性。起初他们势力非常强大,匈奴也对他们忌惮三分,不得不把单于的儿子送来为质。这个匈奴王子就是后来匈奴着名单于冒顿。后来,冒顿率匈奴人突袭月氏,月氏人最终风流云散。 月氏残余主力,沿古老的丝绸之路向西逃亡,余部躲入祁连山中。在伊犁河流域再次早乌孙和匈奴联军袭击,最后和一部分塞人继续西迁到中亚的阿姆河流域,公元一世纪,建立了着名的贵霜王国,统治中亚达4百年之久。唐时,以经商而闻名的粟特胡人,就是月氏人余脉。 杖首令牌可能是月氏人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所有。这是从中亚传来一种风俗。有人认为,权杖、令牌起源于两河流域一带,逐渐向东传入中国的。也有些人认为,这种青铜杖首不独存在西方,它在全世界各地史前文化中都有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令牌最早可能是图腾柱或者其它的标志,到后来就演变成了令牌。 甘青地区发现不少令牌,不同崇拜部落,用不同的图腾。比如有些是用羊首来装饰的。显然这与不同部落间的图腾崇拜有关,以鹰为图腾的部落自然将鹰作为令牌的杖首,而崇拜羊的部落自然将羊头作为令牌的杖首。 沿着古老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传播,生生不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朱元璋的几个败笔 朱元璋的几个败笔 使皇位易主 大明王朝意外迎来了盛世下一篇:五次"围剿"朱毛毫发未损 蒋介石开始直面"星星之火" 五次"围剿"朱毛毫发未损 蒋介石开始直面"星星之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