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农业考古揭开周人身世之谜 农业考古揭开周人身世之谜 伐纣克商的底气来自一种神奇农作物

导语:农业考古揭开周人身世之谜,伐柯商人的底气来源于一种神奇的作物。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周人是随着农业崛起的族群,但我国农业历史本身也存在明显的区系和阶段,这就导致周人的始祖不一定是五帝时期的后稷和夏代的稷官。真正的周人可能是随着小麦传播才崛起的。这种农作物代替了以往的战车和青铜刀剑,竟然也征服了中原。 麦田 「 ”后稷”和农业考古 新闻报道2017年六大考古发现之一的

农业考古揭开周人身世之谜,伐柯商人的底气来源于一种神奇的作物。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周人是随着农业崛起的族群,但我国农业历史本身也存在明显的区系和阶段,这就导致周人的始祖不一定是五帝时期的后稷和夏代的稷官。真正的周人可能是随着小麦传播才崛起的。这种农作物代替了以往的战车和青铜刀剑,竟然也征服了中原。 麦田 「 ”后稷”和农业考古 新闻报道2017年六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发现了炭化的小麦和青稞,据报道年代测定为5000-3500年。在此之前的农业考古发现了30余处炭化小麦遗址,大多数分布在青海、甘肃和新疆东部,年代集中在4000-3500年。其中被反复研究的甘肃民乐东灰山小麦遗存,一开始被测定为5000年前,后来采用更先进的方法,测得3600年左右。但2017年吉木乃县通天洞的发现,又将我国小麦出现的年代大幅提前了。 新疆 通天洞遗址 根据《史记·周本纪》,「 ”弃”被帝舜任命为后稷,封于邰,赐姓为姬。当时因洪水而发生了饥荒,禹、后稷、益联手治水,其中后稷、益二人显示担纲了后勤供应角色,益提供了「 ”稻作”,可种植于洪水去后的广大泛滥区;但后稷提供的却是「 ”难得之食”,并不清楚是什么作物。《周本纪》说「 ”弃”以种植为乐,能种「 ”麻、菽”。菽就是豆类的总名,麻可能是糜子,也就是黍,俗称黄米。可以肯定的说,当时后稷所种植的这些作物都是中原已有的。 夏代 钺 《史记·周本纪》:帝舜曰:「 ”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史记·夏本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史记·周本纪》: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根据夏商周断代,夏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结合上述的农业考古,当时小麦很可能还没有进入关中、中原。后稷是擅长百谷种植的农艺大师,他虽然能够提供”难得之食「 ”,但供应量肯定不大,否则就不会说”难得「 ”了。 夏代铜器 周人世系的疑点 弃在五帝时代后期被封为后稷,其后代繁衍于关中平原,姻族即为当地的有邰氏,很可能是早期戎人。历来聚讼纷纭的问题是:周本纪记载,「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一般认为「 ”夏后氏政衰”就是指夏朝末期。后稷生活在大禹时期,其子竟然生活在「 ”夏后氏政衰”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幸好,《竹书纪年》给出了另外一个说法,即所谓的「 ”夏后氏政衰”是指太康失国。虽然是今本,但解释起来颇为合理。因为太康失国的事情,从各方面来看都很像游牧民后羿窃据了夏朝,致使圈地围猎、百谷不播。少康中兴三年就命天下「 ”复田稷”,这时候,后稷的子孙就继续担任「 ”稷官”。太康是大禹的孙辈,时间亦能吻合。 《竹书纪年》:帝少康。三年,复田稷。。 夏代铜铃 但是,世系混乱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被少康重新任命为稷官的应该是鞠,鞠之后是公刘。但是周本纪说公刘是生活在戎狄之间的,那就非常奇怪了,难道少康没有让后稷的子孙回归邰国?这个时候的后稷子孙仍在戎狄之间吗?或者,后稷子孙分成了两支,一支回到邰国继续担任稷官,一支仍留在戎狄之间。这个戎狄之间的地方又是哪里呢?这些戎狄又是什么族群呢? 考古所见炭化小麦 史记刘敬传提到一句「 ”公刘避桀居豳”,虽然给出了地点,即豳地,又名邠,其戎狄族群也容易锁定,就是畎夷,也就是后世的犬戎。但问题是时间对应不上。因此周人世系就出现了严重漏洞:不窋要么是太康失国时窜入戎狄的,要么是夏桀时期窜入的。但无论怎么梳理,族谱都有很长时间的缺环,毕竟夏初到文王时期,已经将近1000年了,怎么都不可能自圆其说的。 《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史记·刘敬传》: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后汉书、西羌传》:「 ”后桀之乱,畎夷人居邠,岐之间 西周 青铜面具 小麦传入才是关键 如上面所引的考古结论,小麦大约不晚于3600年进入河西关陇地区,且已成一定规模。这个时候正好是夏末商初。周人世系在这个关口上出现纰漏是容易解释的:这个时候新崛起了一支种植小麦的农人,居住于畎夷出没的豳岐之地。这批人不一定是纯粹务农的,也可能是半耕半牧,其名王就是公刘。 甘肃民乐 东灰山遗址 竹书纪年给出了比较清晰的记载,公刘的后裔高圉,在商王祖乙十五年被册命为邠侯。祖乙是商朝中前期的商王,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叶,也就是3300年之前。这个时候邠人很可能已经发展壮大,引起了商王的重视。此后的盘庚时期、祖甲时期,又先后册命亚圉、组绀为邠侯。到了武乙时期,竹书明确记载「 ”邠迁于岐周”,且册命邠人为周公,邠人自此就变成了周人。邠人发展壮大的关键,从周本纪看来,显然是发达的农业。它能养活更多人口,也能让更多戎狄人进入定居状态,建立起更加稳固、高效的统治秩序。 《竹书纪年》:祖乙,十五年,命邠侯高圉。《竹书纪年》:盘庚,十九年,命邠侯亚圉。《竹书纪年》:祖甲,十三年,西戎来宾。命邠侯组绀。《竹书纪年》:武乙,元年壬寅,王即位,居殷。邠迁于岐周。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西周铜人面 武乙将邠人迁入关中地区的原因,很可能是命其讨伐这个时候兴盛起来的戎人。这个时候已经是前13世纪,广泛播迁于内亚草原的青铜武器和轻便马车提升了戎人的实力,对殷商构成威胁。殷商一方面在朔方地区册命了一位犬侯,一方面命邠侯迁入关中,进行两线抵抗。糟糕的是,随着殷商陷入与内迁的东北夷之间的战争,周人开始大规模扩张兼并。这就引发了殷商的震怒,于是晚期甲骨文多次出现殷王命令犬侯进攻周方的记录。最着名的是天津博物馆馆藏甲骨文「 ”令多子族从犬侯扑周”。 稍后便是周人名王季历被杀,再是文王本人被纣王囚禁。这个时候殷商已经内外交迫,犬戎见风使舵,很可能也不再与周人敌对了,帝乙三年,「 ”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可以看到,昆夷/犬戎也加入了围困殷商的大军之中。周人因势利导,成为西部和南部众多反商力量的盟主,终于在牧野之战灭亡了残暴的殷商。 最后,周人的祖述是存在明显漏洞的。关键就在于邠人与夏代的稷官之间是否真的是一脉相承?从各种线索来看,夏代的稷官窜入犬戎之间的邠地,引入或者发扬壮大了小麦种植,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否就是周人祖先,就难说的很了。 西周猪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世人对孙子兵法误解最深的四个关键点 世人对孙子兵法误解最深的四个关键点下一篇:中国6次人口大迁移 中国6次人口大迁移 你的祖先从哪里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