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清朝所编撰的为后世考证明朝历史的重要史籍《明史》是否具有可信度 修撰过程又是怎样的 清朝所编撰的为后世考证明朝历史的重要史籍《明史》是否具有可信度 修撰过程又是怎样的

导语:本文介绍了清朝编纂的为后世考证明朝历史的重要史书《明史》的修撰历史和可信度,阐述了《明史》对于中国史学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清朝为后世考证明朝历史而编纂的重要史书《明史》可信吗?编译的过程是怎样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原标题:清朝所编撰的为后世考证明朝历史的重要史籍《明史》是否具有可信度?修撰过程又是怎样的?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宋逸平。 >作为中国除《清史稿》和《新元史》之外,被官方认可的最后一部正史着作,《明史》对于中国史学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明史》的修撰历史非常长,从清顺治二年到乾隆四年书成刊印,前后四次开馆,五换监修,修撰工作纵贯顺、康、雍、乾四朝,可是说是历代正史里面最难产的一部。而《明史》的修撰又是清代前中期的影响史学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讨论《明史》的修撰对于了解明清学术史和史学发展脉络有着重大的意义。 >顺治二年五月,根据总裁官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等人的奏请,调拨纂修官员,充实《明史》修撰队伍,准备编写《明史》。在清王朝刚刚入主中原之时就匆忙进行《明史》的修撰,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明末清初的民族矛盾原因,以明降臣为主体的总裁官,就无法保证修撰的顺利进行,“修撰之事遂无形中辍。”随着清政权在全国的逐渐巩固,大规模抗清运动逐渐平息,《明史》修撰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康熙十七年,吴三桂死,平定三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康熙十八年诏开博学鸿词科,共录取一等20人,二等30人,“皆入史馆,纂修《明史》”随后组建了以徐元文为监修,以叶方蔼、张廷玉为总裁的纂修队伍,黄宗羲以明遗民自居,派弟子万斯同入京。万斯同被徐元文延聘至家中以不署衔,不受俸的形式担任“总审官”。 >万斯同《明史》 >徐元文和王鸿绪先后担任监修,万斯同后被延聘至王鸿绪家中审定和删改《明史》。康熙四十一年史学家万斯同逝世,留下313卷和416卷两种《明史》稿本。康熙五十三年王鸿绪将删改审定后的《明史》列传208卷进程。后经删削,于雍正元年,合纪、志、表、传310卷《明史》,进呈御览。雍正元年七月,以隆科多、王顼龄为监修,张廷玉、朱轼、徐元梦为总裁重开史局,在王鸿绪本《明史》的基础上继续删改修撰《明史》。雍正一朝未能修完,至乾隆元年定稿。乾隆四年到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共290余年的历史。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曾评价:“近代诸史……《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备者”,可以说这是对这部难产的《明史》最高的评价。尽管如此,由于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敏感,的关系以及南明王朝的历史。 >张廷玉版 >与“代元而兴”的明王朝不同,清王朝入主中原本身就引起了明遗民的强烈反抗,民族主义情绪贯穿了整个清代的前中期。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修撰《明史》来瓦解明遗民的反抗意志,有了更为强烈的政治意义。此外,《明史》修撰作为清代中前期的耗时95载的文化工程,成为全面总结古典史学时期的标志性的事件,因此也拥有了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姜胜利:《20世纪研究巡礼》,《南开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傅玉璋、傅正:《明清史学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谢保成:《增订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华 兴 春 秋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27939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袁绍八大将 袁绍八大将 颜良第二文丑第三 第一大将若在 曹操官渡未必能赢下一篇:冬天快到了 冬天快到了 东北人有什么办法对抗寒冷 地球知识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