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 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

导语: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聚集在一些开放经济区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并逐步发展壮大。在WTO后过渡期,国内关税最终降低,市场完全开放,进出口贸易总量持续上升,贸易摩擦持续加剧。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审时度势,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迎接新的挑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聚集在一些开放经济区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并逐步发展壮大。

在WTO后过渡期,国内关税最终降低,市场完全开放,进出口贸易总量持续上升,贸易摩擦持续加剧。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审时度势,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迎接新的挑战,抓住和利用新的发展机遇。

世贸组织后过渡期概述

1.入世前后过渡期的划分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开放的负面影响,允许一些成员保留一定的时间来调整国内法律法规。

世贸组织的过渡性安排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给予有时间限制的优惠待遇,以确保世贸组织的更大参与。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中国也争取了一个过渡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的削减和取消以及服务贸易的开放将有3~5年的过渡期。

根据整个过渡期关税削减和市场开放的时间特征,过渡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过渡期是指2001年底至2004年中国开始履行关税削减义务,灵活开放服务贸易,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补贴服务业的时期;后过渡期是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最后一个时期,从2004年底到2006年底。

二、后过渡期与前过渡期相比的主要特点

根据我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后过渡期中国市场开放的力度和范围将明显超过前三年。

与前一个过渡期相比,后一个过渡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关税税率降低率降低

到2004年底,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从1992年的42.7%下降到10.4%,关税降幅很大。

按照承诺,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将在2005年进一步降至10.1%,2008年进一步降至10%。

因此,在世贸组织后过渡期,中国的关税削减范围将大大缩小。

市场透明度提高了

在后过渡期,国内市场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整体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政府履行了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不断清理、废止和制定相关外贸法律法规;我国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在后过渡期,中国商务、交通、建设、流通、教育、环境、金融、旅游、交通等9大部门约90个分支机构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外商投资领域将大幅增加。

随着非关税保护措施的逐渐弱化,尤其是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力度下降,外国厂商对中国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影响将会明显加大。

应对海外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有所增加

在后过渡期,其他世贸组织成员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有增无减,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将成为后过渡期国内出口产品承担的主要风险。此外,一些国家频繁使用质量、技术、卫生和环保标准等非关税壁垒,给海外贸易环境带来更多不利因素和可变性。

入世后过渡期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带有“中国制造”标志的产品已经进入全球市场。

进入后WTO过渡期后,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每一个企业或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受到深刻影响。

过去,中小企业集群从区域经济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此时他们会面临哪些发展机遇?这种动态的经济组织形式能否适应环境变化,抓住机遇,获得新的活力?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中小企业集群在入世后过渡期可以抓住的主要发展机遇。

第一,更开放的市场环境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中国被排除在多边贸易体系之外,主要依靠双边磋商和协议来协调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这种不利条件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提前走出去的中小企业集群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往往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受到歧视性待遇,无法进行公平的贸易交流,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即使在中国,由于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市场,出台了各种歧视性政策,中小企业集群可能很难跨地区开发市场,增加了交易成本,削弱了竞争力。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经过前过渡期国内外政府贸易政策的调整,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开放,这将更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

中小企业集群的成本优势

在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在多边和稳定最惠国待遇的原则下,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可以与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的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更广泛的经贸交流,共同享受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但在实践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利益并不是自动享有的,而只属于那些具有开放特色和国际比较优势的企业。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企业往往是全球知名的大型企业。

但对于中国来说,目前我们还非常缺乏这样的大型全球性企业,植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集群才是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

这是因为,如果从全球来比较,中国的中小企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了当地最大的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因此具有非常显著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仅为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mainland China的劳动力价格仅为台港的十分之一,仅为许多东南亚国家的三分之一。

同时,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源于经济开放。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两省。既适应集群内不同厂商间的激烈竞争,又适应集群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非常善于把握外部机会。

中小企业集群是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企业集群是市场开放的受益者,更开放的市场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收益。

改善国际贸易环境

在世贸组织后过渡期,随着对世贸组织政策的逐渐熟悉和适应,我国政府和企业可以根据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基本原则寻求改善国际贸易环境。

一、市场经济的地位。

在中国尚未加入WTO的情况下,一旦外国对中国企业提出反倾销,就会自动将其作为非市场经济对待,所涉及的企业都会采用替代国的价格来计算反倾销税,造成重大损失,往往不得不退出国外市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但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中国企业有机会通过争取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根据议定书第15条,如果被调查生产者能够明确证明生产同一产品的行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没有政府补贴、恶性竞争和虚假核算,则可以采用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

事实上,这为受到反倾销调查的国内企业提供了一条活路。

目前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在WTO后过渡期,随着对相关规则的熟悉,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贸易争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努力打破外贸壁垒,开拓国际市场。

其次,多边贸易体系为出口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渠道。

在融入国际经济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集群迫切需要寻求全球化风险的可控性和全球化复杂性的可预测性。

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各成员国的贸易体系和多边贸易体系更加透明、稳定、可预测和安全,有利于降低商业风险,维护自身的贸易利益。

第三,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基本原则旨在实现公平贸易,这主要体现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上。

这一制度要求成员国之间的竞争更加合法和规范,从而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这是中小企业集群极其重要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实现中小企业集群的出口效益和挖掘市场潜力。

改善国内市场环境

入世后过渡期,中小企业集群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这不仅体现在国际市场环境中,也体现在国内市场环境中。

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加强国内市场的一体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我国政府承诺在中国所有关税地区统一实行贸易制度,包括边境贸易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其他在关税、国内税收和法律法规方面已经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区;承诺以统一、公平和合理的方式适用和执行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或影响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或外汇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其他措施;承诺地方政府的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措施应遵守在《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承担的义务。

我国政府的相关承诺有利于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间贸易壁垒。

第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0多年前,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性质和成因研究》中指出,分工源于交换能力和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

在所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其劳动力和机器的数量和专业化程度就越高。

换句话说,分工升级和技术进步取决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

进入工业时代后,每一项新技术的工业化发展和由此带来的经济进步都是建立在足够的市场规模前提下的。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足够高的分工水平和足够大的相关市场,不仅新技术不能发明,即使发明了,也不能在商业上广泛推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分工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市场规模大。

在世贸组织后过渡期,随着中小企业集群深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面对巨大的国际市场,将有助于促进其分工的进一步升级,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中小企业集群和规模经济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中国制造”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中国制造业还没有大型企业进入世界级工业企业的行列。

中国暂时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似乎享受不到企业规模扩大和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然而,中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

以打火机生产为例,温州企业家向1000多家企业配送了100多个打火机零部件,形成了打火机生产集群,可以充分享受规模经济,避免了单个企业规模过大时,由于内部组织成本增加而可能出现的规模不经济。

在我国传统制造业中,生产较轻等中小企业集群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是因为:一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在集群内部更有效地购买和使用昂贵的专用技术设备,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当整个中小企业集群的产出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生产过程在集群内部自发地被分割成非常精细的部分,从而充分享受专业化分工的优势。

第三,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坚定支持了产业规模的扩大。

后过渡期交换能力的提高

经济全球化首先从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发展中国家逐渐变得越来越依赖全球市场。

在世贸组织的统一框架下,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WTO后过渡期,我国中小企业集群面临进一步扩大集群规模的机遇,这主要归功于空前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交换能力的快速提升。

第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铁路和航海空时代的到来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被称为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当今世界,时间和空对厂商的影响越来越小。高度发达的铁路网、分散的公路网,以及航空空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商业往来,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

这是提高全球厂商交流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我国政府承诺到2005年底允许外商设立独资快递、公路货运和货运代理企业,到2006年底允许独资铁路货运代理企业。

随着入世后过渡期外商的进入,连接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运输服务业将更加发达,国内外商品供求的交换能力将更强。

第二,金融业的发展。

根据我国政府在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中国已于2004年底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并将于2006年底允许外资银行提供综合银行服务。

这对我国政府和国内金融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对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问题,还可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保证国际贸易中资本的顺利流动,进而加快商品流通速度。

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制造商收集、综合、整理、监督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这反过来又导致了商业沟通方式的巨大变化。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厂商与用户之间的时间空距离大大缩小。

特别是随着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和全球互联网的出现,企业的新产品信息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用户手中,用户的需求和意见将很容易反馈给位于地球另一端的制造商。

在一篇关于企业集群的文章中,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一位台湾商人参加了美国的一个贸易展览会。一位客户看到展示的产品后,觉得产品在某些方面不匹配,提出如果做一些改进,会下大量订单。

在这种情况下,参展商通常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交付新产品之前,要求客户提供详细的生产标准和合同保证金。

台湾参展商不一样。在了解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后,他立即通过电话和互联网对产品的具体需求进行分解,并通知企业集群中的所有合作企业进行创新生产,然后进行整合。

展会还没有结束,台湾参展商已经将企业集群生产的新样品展示给客户,从而获得了这笔大订单。

第三,需要制造商的信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社会资本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即社会成员之间对诚实与合作的期望。

许多研究发现,市场环境越复杂,人们对信任的要求就越高。

相应地,此时如果企业的信任感更高,就更容易实现交易,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中,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中基于人际关系的信任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

信任需求的成因分析

第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换风险。

人类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

就商品交换关系而言,随着社会分工的升级,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已经从直接面对面的交换转变为间接交换,所以现代社会也被称为“匿名社会”。

这里面隐藏着很多外汇风险。

在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经济交流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某个产品可能是不同国家的生产者共同制造的,在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中间可能会有很多层的分销商,会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进一步异化,交换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在机会主义动机的驱使下,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有诱拐、假冒、贩卖假货的行为。

随着消费理性的提高,在交换关系中处于劣势的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具有一定品牌意识或较高信任度的厂商制造的产品。

第二,产业供应链中相邻厂商之间的不完全契约。

为了明确商品交换中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经常签订商业合同。

其实这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信任——通过建立交易所双方的契约关系,从而降低交易风险,满足人们对“安心”的需求。

在合同成本为零的情况下,这种基于合同关系的商品交换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承包成本可能会很高。主要原因有:商品交换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买卖双方都无法提前预测;买卖双方事先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行为;买卖双方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行为。

研究发现,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越需要超越基于制度的信任,即需要基于声誉的“一般信任”,或者说“社会资本”,这对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组织的竞争力和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缺乏这种“社会资本”,就不得不订立非常完整的契约来进行商业活动,必然会导致商品交易成本的急剧上升,阻碍社会分工,从长远来看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集群中基于声誉的信任

中小企业集群中的人相互认识,所以他们的交易不仅受法律约束,还在人际关系上达成一致。

这种双重协议使得基本交易只要口头承诺就可以通过电话解决。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做生意比西方人好。

前一篇文章中台湾厂商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种集群的优势。

在与外界做生意时,虽然中小企业集群中的某个特定企业无法享受到大企业的品牌信任,但对于整个中小企业集群来说,可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基于内部非契约信任文化,中小企业集群可以建立集群品牌或区域品牌的信任度。

根据经济学理论,学者们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中的信任生成机制。

首先,根据博弈论,重复博弈建立的信任是企业集群发展的价值资源。

在经济交往中,诚信需要四个条件:重复交易、双方耐心、及时观察信息、有效惩罚。

这些条件在中小企业集群中完全具备。

连续多次交易是集群内企业间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

地理位置相对狭窄的企业,通过持续的交易,彼此熟悉,相互理解。

为了长远利益和害怕惩罚,他们在交易时往往会放弃投机取巧的行为,全力配合。

在大多数情况下,私人信任是在特定的交易中建立的,每个人都会根据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信任程度进行分类,在连续的交易中进行动态管理。

经过长期的反复博弈,中小企业集群逐渐形成了基于声誉的信任文化。

其次,根据共生理论,信任是中小企业集群的内生媒介之一。

在企业共同体中,共生单位通过信任媒介形成分工合作关系。

与市场媒体相比,信任媒体相对稳定,有自我强化的趋势。

信任减少了共生单元寻找交易对象的时间和随机性,减少了能量、信息和物质传递过程的损失和扭曲。

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是由信任媒介支持的。

第三,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信任是关系资本的关键要素。

关系资本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对于集群中的企业来说,合作伙伴的信任是企业特有的关系资本。

企业集群中信任产生的关系资本不仅可以提高企业集群的外部竞争优势,还可以产生独特的关系资本收益,如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企业间解决冲突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集群的经济绩效。

企业集群的经济绩效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任水平,进而启动了新一轮“信任→关系资本收益→企业集群绩效”的正反馈循环。

四.融资环境、技术进步与管理升级

以上三点主要是结合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比较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和信任文化来探讨入世后过渡期的主要发展机遇。

这些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结合了中小企业集群及其内部企业的优势,意味着企业新的更大的发展空。

接下来,我们着重从另一个方面——改善中小企业集群在融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劣势——来探讨它们在入世后过渡期的发展机遇。

改善融资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感觉贷款难,融资环境不好。

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失去了许多市场机会,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常见的解释是,中小企业资产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需求急、金额小、需求频繁、不确定性高,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意愿。

但是,有学者指出,上述原因并不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问题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但并没有成为阻碍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对中国来说,根本问题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垄断金融资源,民营中小银行增长缓慢,经营范围受到严重限制。

在这样的金融背景下,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与国有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成本过高。

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上升趋势,我国中小企业越来越难以获得正常交易条件下本可以获得的贷款或融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别是进入后过渡期后,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这是因为:一是进入后WTO过渡期后,随着外资银行参与中国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中小企业集群增加了外资银行的融资方式。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将获得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相同的“国民待遇”。在这种“强制”下,我国民营中小银行终于有机会享受到与国有商业银行同样的“国民待遇”,企业集群地区的民营中小银行可以发展起来,从而为中小企业集群提供更多的贷款。

第三,在外资银行和民营中小银行的竞争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扩大业务范围。

与大量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集群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和商业信用。如果国有商业银行出于组织利益考虑新业务,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更多地受到机构代理人私人利益的影响,自然会增加对中小企业集群的贷款额度。

第四,随着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障碍将被弱化。

技术进步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甚至有人提出美国制造业正面临所谓的“中国威胁”。

对此,美国中国问题专家乔治·吉尔博(George Gilbo)曾写道,所谓的“中国威胁”被夸大了,中国制造业仍面临严重困难,中国大陆在技术上仍落后。

中国商务部2004年发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

报告显示,在出口产品中,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很低。

目前,技术落后也是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主要劣势。

从产业类型来看,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少。

中小企业集群中的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和技术水平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低。

在世贸组织后过渡期,随着多边关税壁垒的减少,许多国家可能会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

然而,根据中国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多边协议,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和经济合作的总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并将继续在广度和深度上向前推进。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报告,欧盟现在是中国最大的累积技术进口来源。

截至2004年10月底,中国从欧盟进口了18530项技术,合同价值800亿美元。

2004年1月至10月,中国从欧盟进口了1728项技术,合同价值46亿美元。

分别占技术进口总额的25.4%和41%。

中国宏观技术环境的改善非常有利于促进中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进步。

首先,由于中国的中小企业集群可以与外国进行更多的技术交流和贸易,我们可以识别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

其次,根据世贸组织规则,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可以利用国外承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口国际先进加工设备,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新的更好的原材料。

第三,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可以利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机遇,立足国情和比较优势,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国外厂商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管理升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整体管理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粗放,营销环节薄弱,管理创新不足;集群内部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行业协会发展不完善,内部存在恶性竞争;运营人员和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缺乏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管理经验;缺乏跨国经营经验,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等等。

在入世后过渡期,随着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企业间管理和技术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能,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升级。

首先,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将促进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转变管理理念,重视管理技术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

其次,可以借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吸引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

第三,可以借鉴国外品牌管理经验,打造集群品牌,提高品牌竞争力。

第四,可以借鉴国外营销管理经验,提高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

第五,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加快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信息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管理效率。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摧毁大清的谣言: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党人 摧毁大清的谣言: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党人下一篇:国学经典着作·四书之首《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国学经典着作·四书之首《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