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同样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秦国和楚国为何不受中原王朝的待见

导语:今天准备了文章给大家:楚、秦。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纷争不断,其中也有不那么明显的鄙视链。至少当时中原各大诸侯国不屑与秦、楚交往。比如很多思想家在环游世界时

今天准备了文章给大家:楚、秦。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纷争不断,其中也有不那么明显的鄙视链。至少当时中原各大诸侯国不屑与秦、楚交往。

比如很多思想家在环游世界时拒绝进入这两个国家。比如儒家的《诗经》就没有收录一篇关于楚国的文章。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没有值得旅游的地方吗?不是;秦国虽然惧怕西部偏远地区,但与巴蜀之地相连。同时秦国也是东周的开国诸侯国,地位非常正统,所以旅游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战国时期,秦、楚不受中原诸侯国青睐

更别说楚国了,楚国不仅拥有当时著名的景点云梦泽,还拥有巨大的财富。他的祖先曾经当过周文王的教师,并在武王的剪纸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这两个国家也不是没有正统地位和信心。那么,是因为楚国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吗?不,恰恰相反,楚国的文化发展非常繁荣,甚至比中原的一些国家还要繁荣。

那么,《诗经》为什么没有收录关于楚国的文章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秦国和楚国虽然不受中原人的欢迎,也有诸侯的地位,但在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情况也大不相同。

秦国和楚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他们的发展却大相径庭

也是冷门。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盛极一时,最终在中国达到了权力的顶峰,横扫六国统一全国;但是,楚只是慢慢婉拒了。虽然,秦末有“楚虽三户,秦之死必楚”的言论,但当时是以当时楚的“湘族”为依托的,实际的楚治核心早已不复存在。

那么,秦国和楚国不被中原人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呢?两个人都不受欢迎。为什么两国的发展条件如此不同?本文着重分析这个问题,看一看。是什么样的情况导致了这种发展?

楚秦不受中原人喜欢,这与他们的民族特点有关

首先看楚国,楚国最不受中原人喜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地处南方偏远地区,在当时中原人眼中是一个不文明的地区。连当时的中原人都认为荆楚楚人是“吃血喝血”,没有任何文化发展特色。他们都留着长发,走路不穿鞋,就像原始人一样。

楚国地处偏远,吞并了一个小小的蛮族国家

试想,像我们这样的现代人能和一群大猩猩和平相处吗?恐怕很难,而且在当时的中原人眼里,当时的楚国可能就跟我们现代人看大猩猩一样,一定程度上会有排斥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因为楚国地处南方偏远地区,与当时南方的许多小国相连,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小国也被迁就,这也是中原人无法接受的现状,因为在他们看来,南方的少数民族属于蛮族,蛮族是当时中原人的敌人。

除了南方的蛮族,北方还有匈奴,西方还有戎狄,都被视为对中原文明发展的威胁。所以楚国迁就蛮族的做法是中原人无法理解的,楚国人的迁就不是单方面的合并。在楚国的政治制度中,很大一部分是依靠这些南方小国建立起来的。

比如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给这些被摧毁的小国戴上皇族分支的帽子,让他们有一定的自治权,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楚王负责,有点类似于西周当时推行的分封制,后来楚国的大部分国家权力也来自于这群人。

楚国多次称王,中原人无法接受

楚国多次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在礼乐制度下熏陶多年的中原人所不能接受的;试想一下,哪个学校最排斥楚人?不算入楚儒的称号,儒家讲究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德、德、礼、乐的体系,讲究一个阶级观念,一个礼仪。

所以在儒者眼中,帝王、诸侯、大夫是分层次存在的,每一个阶层都有每一个阶层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享有的权利。一旦超越自身权利,就叫擅闯,擅闯行为不符合礼乐制度,也不符合当事人的道德观念,需要谴责。

楚国的做法违背了儒家的正统思想

试想,孔子是一个崇尚克己,崇尚礼的人。他甚至希望春秋时代的社会能回到西周。在他的影响下,儒家也必须提倡克己和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多次自力更生的楚国一定有很大的意见。

因为自立为王,其实是在挑战周的权威。给自己封王就相当于想和周平起平坐,因为那时候只有周能称王,最好的一级诸侯也只能是公,所谓公、侯、伯、子、公,诸侯之中,他们也有等级。

但是,楚国国君因为不满周赐给他的爵位而自立为王,这自然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和儒家正统的君臣关系。所以楚国必然会受到批判,而当时儒家思想对中原地区的大学和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楚国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

其实就算没有儒家思想,其他国家也不会对楚国有好感,因为首先在他们眼里,楚国是一个由南方蛮族组成的不文明国家。其次,这样的国家还这么肆无忌惮,连自己封王的头衔都封了。其他国家怎么会喜欢?所以楚国在其他国家眼里是一个叛逆者。

秦的起源引起了中原各国的轻视

与楚国相比,秦国之所以冷门,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出身;秦当时地处中国西部偏远地区。在很多中原人眼里,秦国和楚国一样是少数民族,所以在他们眼里,秦国人和他们不是一个血统。

事实上,秦国作为诸侯国的地位在西周并没有正式划分,这个诸侯国在西周并不存在,但是秦国的建立是因为帮助、王立下功勋。众所周知,周幽王打诸侯战争后,西周的统治已经走向灭亡。后来为了保证周朝的继续发展,都城东移。

秦助迁都,许给一块地

迁都过程中,是当时陇西地区半农半牧的农业部落。后来成功东移,赋予这个农业部落诸侯王的地位,秦正式成立。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秦国获得的领土并不实际,也就是说,周平王分封秦国时并没有给他们实际的权力。

因为当时的围地是周朝的西边疆,但当时的西边疆地区已经落入戎狄之手,周朝对其并无实际控制权。所以周平王只给秦国的祖先一个承诺,承诺只要能收复失地,领土就成为秦国的封地。所以,周平王做了一笔不亏的生意。

毕竟当时西部大部分领土已经不在周朝实际管辖之下。如果秦国能收回,周朝的疆域就扩大了。而且秦国名义上是周朝的附庸,与周朝关系很好。所以这样的决定有利于周朝的统治。

经过长期的战争,秦奋力建国,文化体系相对落后

得到的承诺后,秦开始了漫长的战斗过程,最终确立了秦的疆域。这个过程的进展缓慢而艰难。所以秦刚确立诸侯国地位时,并没有稳定一个诸侯国应有的发展体系,而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战争中,导致其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落后于中原各国。

而且由于秦国本身是陇西地区的农业部落,与中原人的发展模式并不相同。所以中原很多国家都对秦国不屑一顾。当然对历史细节也有一种优越感。毕竟中原大部分国家都是西周正统诸侯,甚至朝鲜、赵、魏本来都是金老诸侯国的权臣。

但是秦是东周的诸侯,比他们晚了整整一个时代。因此,由于这些原因,秦国长期未能融入中原的发展环境。

后来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国力骤然增强。它的存在给山东六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山东六国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多次合并压制秦国实力的提升,将秦国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导致秦国与山东六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对峙。

楚属于青年叛逆型,文化发展自成体系

但秦国和楚国虽然都是不受中原人青睐的国家,但结局却完全不同。原因在于国家本身的选择。就楚国而言,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型,也就是说,既然说汉语的地区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不需要向你们学习什么,所以楚国很少和中原国家进行真正的结盟,更不用说文化交融了。

事实上,纵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楚国可谓自成一格。特别是战国时期,楚辞等文化形态的发展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是不具备的。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楚国的超然和独特。

因此,楚国没有向中原学习任何政策或国家制度,其行政政策大多是自我发展的;比如中原各诸侯国,其分治制度遵循的是周三级所有制,各级分权,而楚则不同。楚国贵族拥有自治权,掌握着国家的大部分权力,这种权利的掌握是有制度保障的。

也就是说,楚王与楚国贵族的关系类似于周与王侯的关系,而国内君主与其他王侯的朝臣的关系相当于后世的皇帝与地方官的关系,本质是不同的。

秦积极向中原诸国学习,变法力度很大

但是,秦就不一样了。秦留一颗向中原学习的心。魏国通过改革变得强大后,秦国开始从世界各地引进人才,包括商鞅、、张仪等。这些人都是不同国家的人,但都在秦国有一席之地,都是通过自己的才能改变了秦国的发展。

相比秦国,楚国更傲娇。在整个战国时期,楚国从未见过其他国家的人才引进,也从未见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融合。这两种不同的选择是决定这两个国家命运的关键。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秦国和楚国长期被排除在中原之外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楚国和秦国的渊源。在中原人眼里,秦国属于西部的戎狄,楚国属于南部的蛮族。他们自身的文化发展方式和行为习惯与中原人不同。

所以他们的存在很难真正融入中原地区。面对这种排斥,两国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秦选择虚心学习,楚选择骄傲叛逆,最终导致两国不同的结局。

其实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统一的重要性。楚、秦等中原国家虽然都是周代出生的诸侯国,但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会存在文化差异和差异的隐患。

从长远来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的行动轨迹发展,那么中华文明只能分崩离析。因此,只有在文字、文明、土地等方面形成真正的统一,才能真正解决文化差异和差异的问题,也才能使人们在文明上真正求同存异,使一个民族得以长久的传承和发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宋金战争 宋金战争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郾城之战下一篇:汪伪政府 怎么看待汪精卫建立的伪政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