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七宝阿育王塔 东晋刺史用波斯国玻璃杯 阿育王塔藏进口香料

导语:本文介绍了即将在南京博物馆展出的“海上丝绸之路九城文物展”,展品包括自九个城市的“海上丝绸珍品”,其中不少是从海外输入的“外国文物”,如东晋墓出土的波斯玻璃、明代金盒子镶嵌宝石等。展览还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香香文物”,如宋代昌赣寺地宫出土的香辛料。

东晋玻璃。我们的记者冯伟社

明代镶嵌宝石的金盒。我们的记者冯伟社

3月27日,“丝绸之路远航——海上丝绸之路九城文物展”将在南京博物馆展出。届时,“海上丝绸之路联合世界遗产申报组”的九个城市——南京、北海、广州、漳州、泉州、宁波、扬州、蓬莱、福州将联合曝光自己的“海上丝绸珍品”。昨日,由南京挑选的134件“海斯文物”率先进入展厅,记者第一时间来到展览现场,提前参观海上丝绸之路的“南京遗产”。

东晋秘书处使用的是“波斯玻璃

海上丝绸之路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从中国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另一条是到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通过这两条海上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销往海外,海外国家的珠宝和香料不断进口到中国。

南京作为六朝东海航路的起点和明代南海航路的起点,保留了大量的“海丝珍品”,其中不少是当年从海外输入的“外国文物”。

在展览现场,记者发现了南京象山东晋墓出土的透明玻璃。玻璃的颜色是黄色,玻璃壁的厚度只有0.5厘米,腹部装饰着一圈花瓣和椭圆形的纹饰,颇具异国情调。据专家研究,这种玻璃不是“国货”,而是波斯萨珊王朝的进口产品。

公元3至7世纪是伊朗高原玻璃工业最繁荣的时期。当时,做工精致的高档玻璃器皿不仅只为上流社会所用,还大量出口。在此期间,伊朗高原处于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之下,这些玻璃器皿也被称为“萨珊玻璃”。据专家介绍,这种玻璃的腹部和底部装饰有椭圆形图案,周围抛光,略凹,是萨珊玻璃的独特风格。玻璃碎片成分测试表明,其材料成分为钠钙玻璃,与我国铅钡玻璃不同。

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晋,玻璃器皿并不是今天每个家庭都常用的器皿。据专家考证,陪葬的墓主人是东晋靖州刺史、平南将军和武陵王厚。只有地位如此显赫的达官贵人才有资格使用这种“进口玻璃”。

b七宝阿育王塔含有“进口香料”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舶来品中,香料占了绝大部分,所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香料之路”,各种各样的进口香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香文化的内涵。昨天展厅里出现了很多“香香文物”。像七宝阿育王塔,都是宋代昌赣寺地宫出土的。

看过2008年打开昌赣寺地宫的铁信直播的观众可能还记得,当铁信的顶盖打开时,现场的考古专家下意识地用手捂住了鼻子——这一举动让许多观众认为铁信里有“异味”。事后专家解释说,铁信散发出淡淡的香味。之后的探测研究揭开了谜底:原来铁汉和阿育王塔里有大量的香料。

专家对这些千年香辛料的植物纤维进行采样分析,鉴定结果显示,昌赣寺地宫出土的香辛料主要包括木本香辛料和树脂香辛料,具体成分包括沉香、乳香、丁香、豆蔻等。

记者在展厅里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玻璃盘,里面并排放着三条长长的木片。原来,这就是藏在阿育王塔里的木本香料——沉香。专家认为,沉香是特殊木材长期吸收树脂的“变异”结果,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形成。因其“重色黑,入水即沉”而得名。沉香作为一种极其稀有的高级香料,在古代被称为“百万美元”。北宋的这批香料,很可能是从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经海路进口的。

正和路线

明代的“宝石通道”

展厅里还有专门的“珠宝区”。里面琳琅满目的珠宝是从明代木营家族墓葬中出土的:有莲花图案的金盒子和镶有宝石的金戒指...这些首饰不是进口货,而是“海外供应,国内加工”。

在“珠宝”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嵌有宝石的莲花图案金盒子。金盒子出土于明代贵州木彬继女梅妙登墓。重214克,两侧饰有莲花、如意云纹、符、梵语谚语。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饰以金链。十颗各种颜色的天然宝石镶嵌在手掌大小的首饰盒上,显示出墓主的高贵地位。

到了明代,金银精细工达到了顶峰阶段,工匠们可以锻造出精美的金银首饰,但要靠进口原材料来弥补“点睛之笔”。当时,天然红宝石和蓝宝石大多来自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得益于郑和开启的南海航线,这些海外珍宝飘洋过海输入中国,经过技艺精湛的工匠加工制作,成为达官贵人的稀世珍宝。我们的记者朱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31270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张世卿 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下一篇:小号兵 94岁老兵:10分钟全歼33个鬼子 刀刀刺中要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