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灭楚之战有多惨 为什么李信征楚失败后 秦始皇没有追责处理李信

导语: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人,战国末期秦国着名宗室将领。李信年轻时便英勇善战,于秦王政十九年,与王翦一起攻破赵国;二十一年,独自率军于易水击破燕国太子丹的大军;两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秦国少壮派中较为显赫的人物,因年龄与秦始皇差不多,有共同语言,深得秦始皇信任。由此,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始皇决定用李信伐楚。这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人,战国末期秦国着名宗室将领。李信年轻时便英勇善战,于秦王政十九年,与王翦一起攻破赵国;二十一年,独自率军于易水击破燕国太子丹的大军;两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秦国少壮派中较为显赫的人物,因年龄与秦始皇差不多,有共同语言,深得秦始皇信任。

由此,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始皇决定用李信伐楚。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公元前230年,秦国独强的战国局面形成,秦始皇开始了一统天下的脚步,按照秦始皇的部署,已经消灭了中原三晋韩赵魏,六国仅剩楚燕齐三国,这三国只有楚国仍有争天下之心,楚王派遣项燕屯兵原来的韩国边境,对秦国整合韩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秦始皇决意先灭掉楚国,于是便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将军估算一下,需调用多少军士才够用呀?”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

秦始皇对李信的回答很满意,这很符合他的想法,毕竟兼并了三晋,需要兵力布防,还需要整合,抽调太多大军,被灭掉的三晋韩赵魏很可能无法稳定局面。

不过,楚国是一个大国,秦始皇于是又询问灭赵的名将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大军不可。”

六十万大军,什么概念?基本上是把秦国的兵力都给抽空了。六十万与二十万,兵力差距太大了。如果兵力相差不大,王翦比李信多要个十万,秦始皇肯定会用王翦,毕竟王翦可是百胜将军,有破军灭国的经验。

因为兵力相差太大,秦始皇就觉得王翦老了,于是就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李信的话是对的。”

这个故事基本上就说清楚了李信伐楚的历史背景。

对于李信伐楚,秦始皇还是不够自信的,毕竟王翦才是镇国神将级别的,王翦的话不能不考虑。于是秦始皇抽调了二十万秦军精锐交给李信,这真的是精锐,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秦始皇精挑细选出来的百战之师。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大军,李信却败北了,只有不到七千人活着回到了秦国,真的是惨败,与全军覆也没有多大区别。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就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非常细化,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按秦国《重刑令》“军有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军命曰国贼。”对国贼的处罚是: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

秦国以严刑峻法着称,看着这个处罚,都令人不寒而粟。

那么,秦始皇是如何处置李信的呢?史书并没有记载。但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李信不仅没有被处罚,反而依然得到重用。

第一个方面:灭楚之战三年后,秦王政二十五年,李信与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二十六年,同样是李信与王贲攻灭了齐国。两次灭国大功,可见李信依然得到重用。

第二个方面:李信因为战功,后来被封为陇西候,而陇西这可是秦国的龙兴之地,可见李信不仅被重用,还深得秦始皇信任。

第三个方面:李信的后人,非常平安地在陇西繁衍,后来又出了一个名将,这个名将就是飞将军李广。

为什么秦始皇没有处置李信呢?难道是秦始皇胸怀够大?还是秦国的二十万虎狼之师不如李信的命重要?又或者,秦国的严刑峻法,是摆着看的?秦国残暴是后来的农民起义军编出来的?

其实都不是。因为李信根本没有犯法,战败之责不在李信身上。不在李信身上,难不成在秦始皇身上?是秦始皇用人失当,没有用王翦,反而用了李信?

如果是这样的话,秦始皇更应该杀李信才是,因为李信辜负了他的信任,二十万虎狼之师,二十万条性命,涉及到二十万户家庭,每家都得披麻戴孝,就算秦始皇饶得了李信,百姓们也不会放过李信。

李信其实并没有战败之责,反而有功,有两个方面可以说明。

第一个,李信在伐楚之前,并没有轻敌冒进,而是屯兵于原来韩国境内,弹压韩国的乱民,稳固后方。同时,李信积蓄物资,并不断地骚扰楚国边境部队,迫使楚国增兵边境。如此一来,楚国大军汇聚之时,李信就能一战而击破楚国重兵,歼灭楚国主力部队。

这样的战略部署并没有错,秦军本来就是虎狼之师,精挑细选出来的那更是所向披靡。虽然楚国是除了秦国之外的战国第一强国,但军事实力远逊于秦国。这一点,是经过多次战争验证过的。

曾经,楚考烈王和春申君曾主导五国合纵伐秦,刚刚攻至函谷关,秦国军队一反攻,五国联军立即溃散。在伐楚之前,李信又是多方试探楚军战力的强弱,结果也很明显,楚军真的不行,很多都是泥腿子,刚刚放下锄头而已。

第二个,正如李信所预料的一样,楚国派出了四十万大军和李信交战。这一战,李信与副将蒙武分兵两路,包抄楚军,楚军不敌,兵败如山倒。如果这个时候,李信扩大战果的话,四十万楚军估计活不了几个。那么,李信就能按照原定计划,一路挺进,攻取楚国的首都寿春。

是什么情况导致李信不仅不去扩大战果,反而兵败以致几乎全军覆没呢?

就在李信准备按计划行事的时候,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原韩国境内,李信囤积物资粮草的郢陈城被叛乱的军队占领了,而叛乱的人就是秦国的原丞相昌平君,一个原本派来辅助李信镇住韩国余乱的大人物。

昌平君不仅占领了李信的大后方,而且还封锁了李信的退路,致使李信不得不回兵与蒙武汇合,打通退路。这个时候,昌平君与项燕两面夹击,秦军人困马乏,毫无补给,几乎全军覆没,好在李信够猛,硬是击破包围,杀伤楚军十几万人,断敌追兵,然后率领七千余残兵走小路,翻山越岭,逃回了秦国。

如此,按照秦国的法令,李信虽然败北,但是用兵并没有失误之处,反而在绝境中杀伤了大量的敌军,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昌平君是平定嫪毐之乱的关键人物,是秦始皇心腹中的心腹,吕不韦失势后,昌平君被秦始皇任命为丞相。秦国朝野,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李信,没有人会想到昌平君会反秦。

李信战败后,秦始皇又请出了王翦,派出六十万大军,这才攻灭了楚国。那么,是不是说,李信就一定无法成功呢?是不是秦始皇就否定了李信的战略呢?

秦始皇并没有否定李信的战略,而是战争的局势不一样了。有了昌平君的事情,谁也不敢保证攻灭楚国的时候,投降的地区不会出现叛乱。

王翦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真正用到的军队还是二十万,另外四十万大军都是用来稳固被占领的地区,毕竟楚国太大了。正是有了四十万大军布防,才能不断压缩楚国的战略空间,从而能够从容地灭掉楚国。

是因为李信在年轻的时候非常的勇猛,带兵作战一往无前,自然而然成为了秦始皇这种人心目中的重用之人,所以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将领之一,一直到公元前228年,秦国灭了韩国之后,当时王翦率领大军进攻赵国。李信也自然跟着一起去了,当时与王翦共同作战,一举攻破了赵国的都城,并且在消灭赵国上面李信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

当时在荆轲刺秦失败之后,秦始皇非常的愤怒,直接派王翦率军攻打英国,一直到公元前226年李信率领的部队使太子丹逃入了燕都,李信一直在城门前苦守,等到王翦的大军来到燕国之后,他们两个前后夹击,逼的燕王只得派人斩杀了烟太子丹,并把他的首级贡献给了秦国,但是李信仍然没有放松攻打燕国的节奏,这种做法无疑让秦始皇加深了对李信的重用和信任,李信在此时已经消灭了赵国,并且攻打了燕国。此等功绩,可以让李信获得一个独自率领大军消灭楚国的机会。

当时秦始皇在开会讨论讨伐楚国的会议上面,王翦表示要60大军才有机会,而李信则声称只要20万大军即可以消灭楚国,当时秦始皇让李信率领20万大军进攻楚国,但是在对战之中,他遇到了楚国大将项燕的追击,经过三天不停歇的战争,李信大败。

后来秦始皇又派王翦带兵60万大军进攻楚国,然后一举拿下了楚国,但是针对这次失败的理性,秦始皇依然让他跟随将领一起作战。虽然说李信罚楚失败,但是他曾经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再加上只要是人谁能无过,秦始皇此举,更是坚定了李信为他效犬马之劳的心思,也让他以后可以将功补过。

历史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被骂为残暴之君的秦始皇,从来没有杀过一个功臣。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所以李信哪怕是战败了,秦始皇也不会杀他的。但追责应该是有的,只是不重,而且从此之后秦始皇没有再让李信独领一军,要么就让他跟随老将王翦,或者是王翦之子王贲出战。

说到李信征楚,那就是个大型打脸现场。

李信年纪比较轻,是秦国的少壮派,意气风发,作战十分勇猛,在对燕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正好秦始皇也是个年轻人,和李信有共同话题,非常欣赏他。

秦王政二十二年的某一天,秦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意思是我打算攻取楚国,请将军你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自信地说:“不过用二十万人。”

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为人谨慎,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大笑道:“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意思是你已经老了,胆子变小了,现在是我们年轻人的天下。

之后秦始皇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秦军南进攻打楚国,王翦也挺有脾气,眼见秦始皇不采纳自己的意见,索性以生病为名,回家乡频阳养老了。

李信和蒙恬各领一支军,李信攻打平舆,蒙恬攻打寝丘,初期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两军准备在在城父会师。

但楚国并不是没有人了,项羽的祖父项燕率领楚军连续急行军三天三夜,追上并击败了李信的部队,攻破两个军营,杀死七名都尉,李信带着残兵仓皇而逃。

想想当初他说二十万秦军可灭楚,脸打得好疼。

而且打脸的不只是李信自己,还有相信了李信的秦始皇。秦始皇勃然大怒,却没把气撒在李信身上,而是立刻启程前往频阳,亲自去给王翦道歉,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意思是好后悔当初没听您的话,李信果然打了败仗辱了秦军。现在楚军已经向我们秦国攻来了,您虽然生病,又怎么忍心抛弃我!

从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胸襟,换了其他的君主,对于李信这种辜负了自己信任、害自己出了大丑的将领,肯定会杀之而后快。但秦始皇没有,他想的是怎么弥补这个错误,放下君主的身段,向臣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王翦情商也很高,并没有幸灾乐祸地说“看,被我说中了吧”,而是很谦虚地表示:“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意思是我真的生病了,请大王另择贤能。

秦始皇则说你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你说要六十万兵马才能胜楚,那我就给你六十万,不要再推辞了,速速去攻打楚国吧!

王翦这才带兵出发,先杀了项燕,又俘虏了楚王,楚国遂平。

总之,李信征楚失败后秦始皇不处理他,是因为秦始皇胸襟宽广,不愧为千古一帝。对了,李信有位非常出名的后代:汉代飞将军李广,两人命运有相似之处,都是平时很能打,关键时候掉链子。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个人觉得,秦始皇不降罪与李信,有这样几点考虑:

1.李信攻赵伐魏,有功

秦始皇开启统一六国之战开始,李信随同王翦老将军一起,攻赵伐魏,战功累累,成为了秦始皇重点培养的年轻将领。

李信伐楚虽已失败告终,但考虑其整体功过,功大于过。

2.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李信作为新一代年轻将领,作战经验丰富,忠勇双全,是不可多的将才。

再者,李信是败于楚国名将项燕之手,情有可原,不算奇耻大辱。

3.大战在即,稳定军心为重

统一大战已经开启,因为一时战败而追究责任,将会极大动摇军心,负面效应太大,尤其是那些年轻将领,将会畏手畏脚,思前虑后,不利于后期的灭国作战。

4.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以一战论英雄

李信伐楚失败返回后,秦始皇命令其随王贲一起去攻打燕国与齐国,李信与王贲不辱使命,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准,接连攻克燕齐之地。

公元前222年,灭燕国;公元前221年,灭齐国。

1.大处分没有,比如有答主说不会杀李信,但小惩罚是有的。秦第一次伐楚的20万军队主将为李信,副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说是蒙恬,李信后续参与的战斗是灭燕和灭齐,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灭齐的记载看,主将应该是王翦之子王贲,李信只是王贲的副手。说明李信已经被降职,无法担任方面军统帅。所以追责处理还是有的,但由于《史记》没有李信单独的传记,所以没有记载罢了。

2.至于为什么像有答主说不会杀掉战败的李信,也不能说单纯就是因为秦始皇人好,不杀功臣,主要是商鞅变法后实行二十等爵制,有战功就加爵,有过失就贬职,王龁在邯郸大败,也没有被杀掉,白起被赐死不是因为他打败仗,而是因为他抗旨。二十等爵制保证战将只要好好打仗立功,基本不会因为败仗而死,何况李信打燕太子丹一战加成太多,不会因为一场败仗就弄到身首异处。

3.李信伐楚一战其实亮点还是有的,攻下平舆、扫平楚旧都城所在鄢郢,差点就能扫到寿春灭楚成功,最终大败一个是低估了鄢郢地区的楚人的反抗势力,另一个是一贯事秦的昌平君突然反水,这些情况李信纵然有锅,也没有那么大,毕竟秦始皇本人也没料到这些情况,李信大败前秦伐楚可是一路顺风顺水的。

秦王政二十二年,李信攻楚,大败而归,被世人诟病,认为其年轻气盛,轻敌妄为等等。可是李信战败之后,秦王政不但没有治李信的罪,事后仍然委以重任,可见灭楚大败而归,其重责并不在李信身上,或者说,他在前线遭遇的是不可估量的非人为因素。

如果不是昌平君的临阵变节,以李信的作战能力,秦军的装备比较好,建制完善,整体战斗力齐整,善于机动,李信更是打机动作战的好手,所以,他会通过快速穿插的方式来制造局部兵力优势,击破楚国还是有可期待的。如此,则必将立下不世之功。

当然,这也是他与王翦最大的区别,王翦主张稳扎稳打,如果带兵的是王翦,以王翦的作战方式,昌平君是不敢趁机反叛的,只能说,相比之下,王翦更老辣,虑事更加周到。

因为秦始皇认为征楚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导致的。

早先制定灭楚计划时,王翦就提议倾全国之兵灭楚,也就是60万,秦始皇没有采纳。而李信只要20万,秦始皇就让李信带着20万秦军伐楚,结果失败了,低估了楚国的力量。这时候秦始皇才想起王翦。

李信秦朝名将,忠诚勇猛,为秦始皇灭燕破齐立下大功,虽伐楚惨败。但功大于罪,因此秦始皇没追究李信战败之罪。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王家和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家和谢家谁的势力更大 为什么下一篇:三国归晋 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