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李豫为何立李适为太子 如何评价唐代宗李豫

导语:唐代宗这个人,相信大家是很熟悉的,曾经的热播剧《醉打金枝》说的就是他的大女儿升平公主的故事。对于他在政治上的评价,《新唐书》中说他是“中材之主”比较中肯,而《旧唐书》说他“古之贤君,未能及此”就有点夸张了。今天我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评价唐代宗李豫:负心汉,陈世美。失踪的原配沈氏在电视剧中,说升平公主和后来的唐德宗李适是一母所出,这是

唐代宗这个人,相信大家是很熟悉的,曾经的热播剧《醉打金枝》说的就是他的大女儿升平公主的故事。对于他在政治上的评价,《新唐书》中说他是“中材之主”比较中肯,而《旧唐书》说他“古之贤君,未能及此”就有点夸张了。今天我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评价唐代宗李豫:负心汉,陈世美。

失踪的原配沈氏

在电视剧中,说升平公主和后来的唐德宗李适是一母所出,这是不对的。升平公主是崔贵妃所生,而李适才是唐代宗的原配沈珍珠所生。

沈珍珠,浙江吴兴,今湖州竹墩,人,汉族,出身着名世家“吴兴沈氏”,玄宗开元末年被选入东宫。时肃宗李亨为皇太子,赐沈氏予广平王李豫,李亨长子,即唐代宗,为妃。沈氏美貌如花,又贤淑纯良,曾深得李豫宠爱。安史之乱发生时,李适已十四岁,幸运地跟上了逃难的队伍,而沈珍珠自己则做了安禄山的俘虏,被掳到东都洛阳,后又成为史思明的战利品,再后来就不知所踪了。

唐代宗抛妻

也就是说,唐代宗,当时是兵马大元帅身份,收复洛阳,找到了沈珍珠,可他回军长安时,却没有把沈氏也一起带走,着实当了一回“陈世美”。这是为什么呢,咱们综合史料来分析分析。

沈珍珠极有可能已被乱军所污,贞节不保,因而被弃。要知道,她是肃宗亲自册封的广平王妃,又是嫡长孙李适的生母,且年纪才三十出头,风华正茂,唐代宗若无正当理由,是不能对她不管不顾的:上对祖父、父亲无法交代,下对儿子不好解释。

唐代宗的这个理由很扯淡,显然是个托词。就算他当年忙于战争,可是第二年他荣登太子之位,应该对沈氏有个说法了吧。按礼仪,太子加冕,必须有太子妃在场,沈氏是元配,理应迎归。但他没有这么做,或许就存在其他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了,但这不能怪沈珍珠。

独孤贵妃专宠

独孤贵妃可能吹了枕头风,致使沈珍珠遭冷遇。在《醉打金枝》里出现的那个谋反的贵妃,不是独孤贵妃,但有她的影子。独孤贵妃,是左威卫录事参军独孤颖的女儿,可谓出身名门,是大家闺秀,她自己也知书达“理”、美丽娴雅。

可见她的得宠是偶然的,沈明珠被俘,崔贵妃又死了,她才因容貌得宠,很快就代替了沈氏在唐代宗心中的位臵。《旧唐书》说的更直白:“后以美丽入宫,嬖幸专房,故长秋虚位,诸姬罕所进御。”一方面说明唐代宗确实喜欢她的美貌,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御夫有术,枕头风肯定是少不了的,在长安的“诸姬”尚无法跟她争,遑论远在洛阳的沈明珠,不想做“秦香莲”也不成了。

储位之争

未来太子之位的竞争,或许也是沈珍珠被弃的一个因素。至德二年,独孤贵妃已经生下韩王李迥,从唐代宗对李迥的喜爱程度来看,似乎超过大儿子李适和二儿子李邈。

李迥排行老七,出生即封为延庆郡王,旋即晋封为韩王,在爵位上超过了郑王李邈,在封王时间上也明显胜过李适。当时唐代宗手握兵权,征讨四方,继承江山披黄袍,是迟早的事,他身后的继承人选择,也随即浮出水面。如果将沈明珠迎归长安,势必就得确认她的太子妃或第一夫人的身份,这样一来,也就等于确认了李适的继承人地位。别说唐代宗自己不一定乐意,独孤贵妃就肯定不会赞同。

好在肃宗李亨死的早,唐代宗接班也接得早,安史叛军余孽依然还在嚣张,韩王李迥来不及长大和经历磨砺,唐代宗不得不依靠大儿子李适。即位之初,马上任命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将最后平叛决战的使命交给了他。李适也确实有本事,率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全消灭了叛军。764年,李适被立为太子,这下子,独孤贵妃母子彻底死心了。

良心发现

儿子做了太子,亲生母亲怎么办?唐代宗此时感觉愧疚了,陈世美也有良心发现的时候,几乎是在太子册封的同时,下诏寻找沈氏。时间都过去七年了,他才想起来,心急火燎地派人到处寻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寻访沈珍珠的工作,在全国上下开展得如火如荼,十多年里却一无所获。779年,代宗驾崩,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于次年遥尊生母沈氏为“睿贞皇太后”,在含元殿具册“立牌”上皇后朝服,“帝奉册伏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皆泣。”

终德宗一生,依旧未能找到真正的沈太后。沈珍珠的下落成为当时数十年间最大的一个谜。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唐代宗李豫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经历了安史之乱,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他在位期间做的主要功绩有改革漕运,改革盐政,改革粮价,但是对安史之乱的后续余罪人却没有妥善处置,对晚唐大乱有一定影响。总的来说,李豫的功绩还是功大于过的,值得肯定。

唐代宗,生于东都上阳宫,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62年即位,

李豫初封广平王,后进封为楚王,并被唐肃宗任命为兵马大元帅,统兵收复两京巧妙诛杀奸臣李辅国,李豫也平定之安史之乱以来叛乱,实白姓免除兵灾之苦

李豫在位期间,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

,古人称李豫为“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说明李豫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我第一次想要真切地了解唐玄宗以后的唐朝历史就是因为李豫,或者那时候他还叫做李俶,是《大唐荣耀》中沈珍珠的“冬郎”。

李俶出生在开元十四年,身为玄宗的嫡皇孙,在发生安史之乱的时候就已经28岁了,跟随他的父亲肃宗逃往灵武。不久,肃宗称帝,他先是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掌管军队。可以说,他是整个唐王朝寄予厚望的人。

不负所望,他联合回纥军队收复了两京,李俶也获得了极大的军功,他先是受封成王,又被册立为皇太子。登基后,他还除掉了奸臣李辅国,解决了自身的危机。除此之外,在外朝,他清除了安史之乱的余孽,打败吐蕃对唐朝的侵扰,保持社会稳定。

但是他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仍留河朔三镇,安抚降臣,为晚唐时期留下了很大的祸患。

借《旧唐书》对李俶的评价“古之贤君,未能及此”,功大于过,贤名犹在。

《旧唐书》给他的评价为“贤君”,这评价是极高的了,但我觉得这“贤”应该多半指的是他宅厚仁心,离“明君”和“能君”尚有一定的距离。倒是这《新唐书》的评价要实际些,“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这无疑是客观的评价。评价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并非仅仅建立在国家的昌明兴盛之上,而是要根据所处的时势而定,这样才能客观地给予正确地评价。

  李豫三十岁之前,过了一段相对平静安逸的日子,为何这样说?朝中奸臣当道,杨国忠和安禄山都不是好惹的人,太子府不就是因为这样,在那些年过得十分颓废的吗?怎么还说那段日子平静又安逸呢?因为就算杨国忠通敌卖国,但是他只是为了求得钱财和权势,并没有夺取皇位的野心,也知道只有大唐朝在,他的金钱和地位才有所保障。反观安禄山,他是胡人,在唐朝为官,得到玄宗的赏识,还拜玄宗宠妃杨贵妃为义母,常年在范阳一方,俨然就是范阳之地的帝王,藏匿了许多的兵马,他想要的是取代玄宗,自己做皇帝。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联合史思明,掀起了安史之乱,使得唐朝被战争包围,民众生活开始走下坡路,对唐朝之后的发展都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李豫和建宁王李倓跟随玄宗一起到蜀地避难。逃亡途中发生了历史上着名的马嵬之变,李豫就是其中的人物之一。杨贵妃死后,李豫的父亲李亨决定和玄宗分道扬镳,他心中清楚,自己逼死了玄宗的爱妃,与自己势同水火,自己只能带着士兵另谋出路。李亨到达灵武以后,登基为帝,并开始领导平定安史之乱的相关事宜,这一切行动,李豫都是积极分子,也立下了很多功劳。

  李亨继位后是为唐肃宗,最开始他想让颇有些威望的建宁王李倓来当天下兵马大元帅,江湖谋士李沁却反对道:“建宁王李倓确实是将帅之才,而且还十分贤能,但是您的长子李豫却是长子,有容人的肚量和君主的气度,现在还没有封他为太子,这次军功就当做是他成为太子的阶梯吧!”于是唐肃宗最终立李豫为元帅,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

  李沁和广平王李豫一起处理军中事务,二人配合默契,当时唐肃宗将很多权力都交给了李豫,李豫一时之间权力十分巨大。唐肃宗的宠妃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在政变中立下大功,两个人联合起来,在朝中的气焰很是嚣张。广平王李豫和建宁王李倓都察觉到了两人对权利的追求已经有所不满,对他们产生了戒备心理。可是二人最终还是没能阻止李豫继位,李豫继位成为了唐代宗。

  李豫一继位就委任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所谓“国之大事,戎马为先”,李豫想尽快的平定安史之乱。李豫为了解决前面两位皇帝留下来的遗留问题,为那些冤假错案平反,他为弟弟建宁王平冤,先后追封建宁王为齐王、承天皇帝。还将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等恢复了封号,对受了冤屈的臣子也进行了昭雪。但是唐朝内忧外困的局面已久,仅仅用这种平冤昭雪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如果李豫一直坚持下去,说不定也能开创出一番新的局面,解了当时的困局。但是朝廷局势复杂,这种事情调查起来又十分麻烦,其中的困难程度很难估计,所以只是浅浅的大刀阔斧了一番,并没有长久地实行下去。

  李豫在位期间做的大事分别是改革漕运、改革盐政、改革粮价。但是李豫平叛之后却姑息了安史之乱的余孽,对晚唐大乱有一定的影响。李豫在位期间,面临的是上辈们给他留下的烂摊子,他的任务艰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总的来说,李豫还是功大于过的,值得肯定。

唐代宗李豫初名为李俶,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唐朝的第九位皇帝。李豫经历了动荡惊心的安史之乱,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

李豫在位期间做的大事分别是改革漕运、改革盐政、改革粮价。但是李豫平叛之后却姑息了安史之乱的余孽,对晚唐大乱有一定的影响。李豫在位期间,面临的是上辈们给他留下的烂摊子,他的任务艰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总的来说,李豫还是功大于过的,值得肯定。

唐代宗李豫初名为李俶,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唐朝的第九位皇帝。李豫经历了动荡惊心的安史之乱,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历史上对李豫的评价如何呢?李豫继位之初就是彻底消灭安史之乱的时机,他为此做了什么?另外,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迅速由盛转衰,李豫做了什么政治补救措施吗?

李豫三十岁之前,过了一段相对平静安逸的日子,为何这样说?朝中奸臣当道,杨国忠和安禄山都不是好惹的人,太子府不就是因为这样,在那些年过得十分颓废的吗?怎么还说那段日子平静又安逸呢?因为就算杨国忠通敌卖国,但是他只是为了求得钱财和权势,并没有夺取皇位的野心,也知道只有大唐朝在,他的金钱和地位才有所保障。反观安禄山,他是胡人,在唐朝为官,得到玄宗的赏识,还拜玄宗宠妃杨贵妃为义母,常年在范阳一方,俨然就是范阳之地的帝王,藏匿了许多的兵马,他想要的是取代玄宗,自己做皇帝。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联合史思明,掀起了安史之乱,使得唐朝被战争包围,民众生活开始走下坡路,对唐朝之后的发展都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李豫和建宁王李倓跟随玄宗一起到蜀地避难。逃亡途中发生了历史上着名的马嵬之变,李豫就是其中的人物之一。杨贵妃死后,李豫的父亲李亨决定和玄宗分道扬镳,他心中清楚,自己逼死了玄宗的爱妃,玄宗。与自己势同水火,自己只能带着士兵另谋出路。李亨到达灵武以后,登基为帝,并开始领导平定安史之乱的相关事宜,这一切行动,李豫都是积极分子,也立下了很多功劳。

李亨继位后是为唐肃宗,最开始他想让颇有些威望的建宁王李倓来当天下兵马大元帅,江湖谋士李沁却反对道:“建宁王李倓确实是将帅之才,而且还十分贤能,但是您的长子李豫却是长子,有容人的肚量和君主的气度,现在还没有封他为太子,这次军功就当做是他成为太子的阶梯吧!”于是唐肃宗最终立李豫为元帅,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

李沁和广平王李豫一起处理军中事务,二人配合默契,当时唐肃宗将很多权力都交给了李豫,李豫一时之间权力十分巨大。唐肃宗的宠妃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在政变中立下大功,两个人联合起来,在朝中的气焰很是嚣张。广平王李豫和建宁王李倓都察觉到了两人对权利的追求已经有所不满,对他们产生了戒备心理。可是二人最终还是没能阻止李豫继位,李豫继位成为了唐代宗。

李豫一继位就委任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所谓“国之大事,戎马为先”,李豫想尽快的平定安史之乱。李豫为了解决前面两位皇帝留下来的遗留问题,为那些冤假错案平反,他为弟弟建宁王平冤,先后追封建宁王为齐王、承天皇帝。还将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等恢复了封号,对受了冤屈的臣子也进行了昭雪。但是唐朝内忧外困的局面已久,仅仅用这种平冤昭雪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如果李豫一直坚持下去,说不定也能开创出一番新的局面,解了当时的困局。但是朝廷局势复杂,这种事情调查起来又十分麻烦,其中的困难程度很难估计,所以只是浅浅的大刀阔斧了一番,并没有长久地实行下去。

李豫在位期间做的大事分别是改革漕运、改革盐政、改革粮价。但是李豫平叛之后却姑息了安史之乱的余孽,对晚唐大乱有一定的影响。李豫在位期间,面临的是上辈们给他留下的烂摊子,他的任务艰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总的来说,李豫还是功大于过的,值得肯定。

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

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当地民众揽留肃宗,于是护送肃宗北上灵武即帝位。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公元758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被立为皇太子。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李俶于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乱。公元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历史上对代宗李豫的评价,新唐书中评价说: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认为他有一定能力,是个合格的皇帝。而在旧唐书中,作者在论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为之后,竟然得出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了。

最后提一句,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大唐荣耀》,是关于李豫的, 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唐肃宗李亨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

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乾元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豫在位时期,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大历十四年,李豫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历史上对代宗李豫的评价,《新唐书》中评价说:"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认为他有一定能力,是个合格的皇帝。而在《旧唐书》中,作者在论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为之后,竟然得出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了。

历代评价

刘昫:①呜呼,治道之失也,若河决金堤,火炎昆岗,虽神禹之乘四载,玄冥之洒八瀛,亦不能堙洪涛而扑烈焰者,何也?良以势既坏而不能遽救也。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是知有天下者,治道其可忽乎!明皇之失驭也,则思明再陷于河洛;大历之失驭也,则怀恩乡导于犬戎。自三盗合从,九州羹沸,军士膏于原野,民力殚于转输,室家相吊,人不聊生,而子仪号泣于用兵,元载殷忧于避狄。然而代宗皇帝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之情伪,知稼穑之艰难,内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遂得凶渠传首,叛党革心,关辅载宁,獯戎渐弭。至如稔辅国之恶,议元振之罪,去朝恩之权,不以酷刑,俾之自咎,亦立法念功之旨也。罪己以伤仆固,彻乐而悼神功,惩缙、载之奸回,重衮、绾之儒雅,修己以禳星变,侧身以谢咎征,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而犹有李灵耀作梗,田承嗣负恩,命将出军,劳师弊赋者,盖阳九之未泰,岂君道之过欤! ②群盗方梗,诸戎竞侵。猛士尝胆,忠臣痛心。扫除沴气,敷衍德音。延洪纳祉,帝虑何深。

欧阳修: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唐代宗李豫初名为李俶,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唐朝的第九位皇帝。李豫经历了动荡惊心的安史之乱,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不过他当上皇帝后没几年,便开始学起了唐朝统治后期的唐玄宗,对国家大事也不再上心,有点乐不思蜀的样子。 但李豫在位期间也做了很多大事,改革漕运、改革盐政、改革粮价。不过

李豫在平叛之后却姑息了安史之乱的余孽,对晚唐大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李豫在位期间,面临的是上辈们给他留下的烂摊子,他的任务艰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总的来说,李豫还是功大于过的,值得肯定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秦彝 《隋唐演义》中 “罗家枪”究竟比“秦家锏”厉害在什么地方下一篇:清朝灭亡时间 在清朝的历史中 几乎没出现一个昏君 为何还是走向灭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