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揭秘:宋朝男子去当兵真的要在身上刺字吗?

导语:宋朝兵役制度中,军人要统一文身,即“军制”。士兵在脸上或手上纹上纹身,以防止逃跑。此制度起源于五代时期,后被宋朝沿袭。虽然不人道,但士兵地位卑微,被视为战争工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也有一些士兵浑身是血,积极地在身上纹身,以显示保卫国家的决心。

大家好,我是边肖。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宋朝的故事。欢迎关注。

在宋朝的兵役制度中,有一个奇特的规定:军人在从事兵役时,无论愿不愿意,都要统一进行文身,史称“军制”。

宋朝男人当兵需要纹什么?

《旧五代史》记载:唐末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王曦梁朱文治军很严,军法也很“变态”。如果一个将军在战斗中被杀,他所统治的所有士兵都将被斩首,并与他一起埋葬。这叫“跋队砍头”。在这种恐怖政策下,朱温的部队经常有士兵在战场上逃跑。为了防止开小差,朱文想出了一个怪招:“每个军士都写脸记军号。“这样,不管他们逃到哪里,这些士兵都很容易被认出来,一旦被抓回部队,他们还是会死。

虽然这种方法极不人道,但是军队战斗力上去了。唐天佑三年,朱温、陆使刘仁公出征,刘仁公屡战屡败,兵荒严重。或许是受朱文的启发,刘仁公在其管辖的幽州发布了一项丧心病狂的征兵命令:凡15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的男子都要参军,并在脸上纹上“定巴都”字样,以示必胜的决心。身不由己的学者都聚集在一起,手臂上写着“一心一受害”的字样,以示忠诚。结果幽州人都纹身了,刘仁恭短短几天就有二十万兵。

这就是军事制度的起源。后来到了五代两宋,就沿袭了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就是在士兵的脸上或手上纹上纹身,涂上墨汁,永不褪色,以防止士兵逃跑。

是一种侮辱性的古代刑罚,本意是纹在脸上。把这种对付罪犯的方式运用到数万士兵身上,说明士兵的地位低下。可以说士兵纯粹是作为战争的工具,完全没有个性。周先德二年,柴荣、周世宗出兵攻后蜀。蜀军总司令“恍然大悟”,以为柴火的克星是斧头,于是异想天开地在每个士兵脸上写了一把斧头。结果蜀军战败。

到了宋朝,为了防止武将造反,赵匡胤、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军的国策,军事人员的地位较低。警惕的士兵也进一步制度化。按照规定,军人往往要在脸上刺上自己的名字,乍一看和罪犯没什么区别。其实很多罪犯纹完脸直接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被流放。这就是《水浒传》中常用来骂人的“带兵贼”。士兵几乎和小偷、犯人一个档次。“好铁不钉,好人不当兵”这句话从宋朝就开始流传了。

但是越是没有人愿意当兵,政府就越需要招募壮士来补充士兵,用军制来限制士兵的人身自由。叛乱时有发生,《宋史》记载了当时征兵制的悲剧:“诸军捉人,刺聂以补不足。几个人的速度带动一个强壮的丈夫,又拖又蹲,人们尖叫,或者啮齿动物要求豁免。”为了不被强征入伍,别人不惜“断指臂”,甚至拼死一战。

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宋朝也出现了另一种“兵”。他们浑身是血,积极地在身上纹身,以显示他们保卫国家的决心。北宋抗契丹名将呼延赞,曾经全身甚至嘴唇上都写着“赤心杀契丹”这几个字。他还命令他所有的家仆在脸上写字,他的儿子们在耳朵后面写了两行字:“出去为国忘家,冷战忘死。”。这比岳飞的“尽忠报国”早了一百多年。

宋朝著名抗金战士王彦的八字军在战场上受挫,被迫退守太行山。八字军剩下的士兵,为了表示战斗到底的决心,背过身去,互相捅了一刀,上面写着“真心报国,誓杀金贼”。看到王燕后,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此八字军以纹身为荣。听说后,世界各地有志青年纷纷来到这里参军,队伍迅速发展到10多万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37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赵玉瑾 历史上的赵玉瑾原型是谁 赵玉瑾和当朝皇帝什么关系下一篇:古代打仗每个士兵都有铠甲吗 铠甲的等级又是什么样的

文章评论